李萬金

摘 要:離岸金融市場對世界經濟以及市場所在國經濟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但離岸金融市場也潛藏著巨大風險。香港地處亞太地區南北通道和東南亞航線的中心,也是中國內地與東南亞的交通樞紐,因此,研究香港離岸金融市場的風險控制顯得尤為重要。經研究得出香港離岸金融市場的風險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風險、利率和匯率風險等。為防范風險,應采取嚴格的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嚴格監管離岸業務,同時加強離岸金融機構監管的國際合作。
關鍵詞:香港;離岸金融市場;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7-0099-02
一、香港離岸金融市場概述
國際離岸金融市場是在歐洲美元的基礎發展起來的,隨著它的不斷發展,市場規模從歐洲擴展到亞洲和美洲。其主要業務內容為國際離岸貨幣借貸業務、國際離岸債券發行交易業務、國際離岸保險業務、國際離岸衍生工具交易業務等。主要市場類型有內外混合型國際離岸金融市場;內外分離型國際離岸金融市場;分離滲透型國際離岸金融市場以及避稅港型國際離岸金融市場[1]。
香港演變成一個國際金融市場的歷史背景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香港從一個英屬殖民的“自由港”發展成當今亞洲乃至全球重要的離岸金融中心。香港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可以通過外資銀行數量的增加來體現,20世紀70年代以前,由于政府的嚴格限制,外資銀行在香港的發展速度緩慢,到1975年,香港的外資銀行只有28家,而到了1980年則上升到了88家,至2007年香港已有138家持牌銀行,其中115家的注冊地在香港以外。外資銀行機構在香港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帶動了香港離岸金融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香港離岸貨幣存款量也因此逐年上升,截至2007年底,香港外幣存款規模已經達到27 447億港元。目前,香港已經成為一個向世界廣泛提供借貸資金的市場,是亞洲銀團貸款的中心。
香港離岸金融市場是典型的內外混合型[2]。內外混合型離岸金融市場是指離岸業務和國內業務不分離,目的在于發揮兩個市場的資金和業務的相互補充和促進作用。這類市場資金的流入和流出并不嚴密,可以向國內流入或從國內向境外流出,對從境外流入資金的利息不征收利息稅,外匯資金也不實行存款準備金制度,并且允許非居民經營在岸業務和國內業務[3]。
二、香港離岸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
離岸金融市場在運作過程中極易引發金融風險,東南亞金融危機告訴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離岸金融市場管理不當所引發的風險。香港政府對金融業的監督有其獨特的模式,香港中央銀行的部分職能長期由銀行公會,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等承擔,政府奉行“積極的不干預政策”,一系列金融政策只在危機時才實施補救,這在一方面提高了市場的自由化和國際化程度,但另一方面,則使市場顯得更加的不穩定。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香港的標準稅率一直在低水平上漲落,是世界上最低稅率地區之一;再加上香港在地理位置上處于東亞和東南亞各地交通樞紐,位于亞太地區中心,所有的這些在給它帶來便利的同時,無形中也構成了其眾多不穩定因素的組成部分。
香港離岸金融市場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其面臨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
1.信用風險。離岸金融市場最主要的風險形式是信用風險,它是指交易對方違約等導致無力履行合約義務,而給離岸銀行帶來經濟損失的金融風險。傳統的信用風險主要來源于交易對手違約造成的損失,即主要集中在離岸銀行的貸款業務,但隨著現代風險管理技術的進步和風險環境的變化,現代意義上的信用風險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產生了與市場風險相重疊部分,即由于交易對手履約能力和信用水平變化而使投資組合中資產價格下降進而造成損失的風險。另外,交易方的經營能力、資本規模、道德水平、經營的連續性等都會影響信用風險發生的大小。
2.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通常是結合在一起的。當商業銀行為了向國內企業發放貸款而從離岸金融市場籌措資金時,所在國的外債數額就會擴大,而外債規模擴大的最終結果則會是國內外債規模失控,當大規模的外債到期時,就會引發債務危機并導致本幣的金融和經濟危機;而隨著外幣不斷的轉換成本幣,國內貨幣擴張的壓力就會隨之而來,這勢必會影響我國貨幣政策的運行,甚至導致本幣貶值和嚴重的通貨膨脹;在大量舉借外債的過程中商業銀行的匯率風險將不斷增大,而貸款過程中一旦出現呆賬和壞賬,將會導致整個銀行系統的抗風險能力出現問題;另外,國內信貸會隨著國外資本的大量流入而迅速擴張,其結果是國內供不應求,進而引起國際收支巨額逆差,此時一旦資金斷流,整個金融系統將會有崩潰的危機,甚至經濟也將迅速萎縮,即出現所謂的“過度借貸綜合癥”,在這方面,1997年的泰國金融危機便是很好的證明[4]。
3.流動性風險。離岸金融市場的離岸業務主要以存貸款為主,它的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兩頭在外”,這就使得對于貸款客戶的負債結構、經營情況、背景等方面的了解困難重重,這無形當中使得離岸銀行的兌現能力大大降低,即存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再加上有些離岸金融市場的離岸和在岸市場業務不分離,這就可能引起對離岸信貸業務的決策產生偏差,如果沒有一套比較科學的離岸信貸風險管理與監管機制,就必然導致防范和承擔風險的能力大大降低。
4.法律風險。當前的離岸金融市場還處在不斷的發展與摸索階段,相關制度規定和法律條文還不夠完善,這便給一些不良商人和腐敗分子帶來了漁利的機會,而他們的投機活動將大大增加離岸金融市場的風險。首先,它為不法分子提供了侵吞國有財產的途徑并進一步導致了資本的大規模出逃。這是因為離岸金融市場有著非常便利的資產專業渠道,這極大地方便了不法分子的不法行為。其次,企業可以利用離岸金融市場的便利進行欺詐。這主要是由于企業可以利用離岸市場的信息不透明的特點來虛增資產;另外,由于離岸市場的免稅待遇,于是企業可以通過在不引起稅收成本增加的情況下虛增自己的經營業績以達到上市“圈錢”的目的。再次,企業可以通過讓其控制下的信息披露義務較高的子公司賬面債務水平保持在較低水平,而企業整體的高負債卻不對外公開的方式來轉嫁金融風險。最后,離岸金融市場因其寬松的金融規則、自由的公司法和嚴格的公司保密法等成為一些人的洗錢天堂,他們利用這里的各種保密服務,大肆洗錢,隱瞞或掩飾他們的犯罪收益。
5.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通過離岸金融市場,一國的貨幣可能在境外被積累起來,而一旦這些積累起來的貨幣被投機者利用,他們就可以通過在外匯市場上的操縱來影響該國貨幣的匯率和利率。當市場上的在岸資金和離岸資金的利率出現較大差別而又不能有效地滲透時,就會引起資金的大規模套利轉移。如果離岸利率較高而在岸利率低,則國內資金會外流;而如果離岸利率低而在岸利率高,則會引起大量的離岸資金流入國內。對于離岸賬戶和在岸賬戶沒有嚴格分開的市場,就可能會出現有限的外匯資源通過離岸賬戶外逃,從而給自己國家的外匯管理造成極大的影響。同樣,如果一國的外匯價格的市場價格和控制價格不同時,也會引起在岸外匯資金和離岸外匯資金之間的套匯行為,從而給國家的外匯管理帶來諸多的難以控制的因素[5]。
三、香港離岸金融市場的風險控制
1.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針對離岸金融市場容易發生信用風險等情況,建立離岸金融機構的設立和審批制度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對想要開辦離岸業務的機構要有一套完善的審批程序。視申請人要求的不同、資信狀況的不同和資本實力的不同,分別頒發權限不同的牌照,并對它們的業務范圍作出相應的規定,同時分別針對持有不同類牌照的離岸銀行進行有區別的管理;所有離岸銀行都必須以分行的形式建立,以保證每家離岸銀行都有各自的總行來作為其最后償債人,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離岸分行倒閉對所在國金融市場的沖擊。對于企圖進入的外資銀行,我們要著重考慮其總行的資本、信譽、風險控制等是否滿足其作為最后償債人的要求[6]。
2.嚴格監管離岸業務。根據國際上的有關規定,對離岸銀行的各種風險實施管理,尤其要重視資本充足率要求和流動性的要求。2007年以后對離岸銀行風險的監管主要是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要求來進行的。需要指出的是,外資離岸分行的清償能力監管責任和合資離岸金融機構的清償能力監管責任分屬于不同的監管當局,前者在其母國監管當局,而后者則分屬合資方的監管當局。與此同時,要不斷地完善離岸銀行的內部風險控制制度,在此基礎上通過實地調查,對離岸銀行的風險資產管理和資產負債管理進行量化指標考核。
3.嚴格退出監管。退出監管是當風險發生時的一種事后補救監管,通過采取相應措施來避免事態的進一步擴大。主要包括:第一,危機預警機制。它是指危機發生之前,有關監管當局對可能發生的危機進行特別關注,防止其進一步擴大的制度。第二,存款保險制度。它是指按照一定的比例向特定機構繳納保險費,當風險發生時可用其來彌補一定的損失,以此來保障相關機構的安全經營。第三,最后貸款人制度。當出現資金困難時,離岸金融市場中的金融機構可以向金融監管機構借貸一定額度的資金,以度過難關避免破產。就目前的情況表明,許多的離岸金融市場所在國對相關的退出監管流于形式,并不像準入監管那樣嚴格,尤其是很多離岸市場為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而不采取存款保險金制度,這確實可以促進相關離岸業務的發展,但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市場的風險。
4.加強離岸金融機構監管的國際合作。離岸金融市場產生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為此加強對離岸金融機構監管的國際合作,實現離岸金融機構所在國與母國的監管信息共享,吸取其他國家對離岸金融業的監管的先進經驗顯得十分必要,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身離岸金融業的監管水平,使離岸金融風險能夠事先防范或及時化解。
參考文獻:
[1] 成華軍,雷聲隆.我國建立離岸金融市場的風險控制[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35-38.
[2] 夏強.新加坡、香港離岸金融中心的比較與啟示[J].亞太經濟,1994,(6):43-47.
[3] 劉振芳.倫敦離岸金融市場[J].學術專論,1998,(2):64-68.
[4] 薛潔.離岸金融市場風險管理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5.
[5] 魯國強.加強對國際離岸金融市場風險防范的探討[J].華北金融,2008,(7):39-53.
[6] 孫沙沙.離岸金融市場法律監管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1.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