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雯汶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手術方法對囊型肝包蟲合并膽痿的治療方法及護理體會。方法選擇本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8例囊型肝包蟲合并膽痿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34例,觀察組34例,對照組行傳統內囊摘除術加大網膜填塞術,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行"外膜"內外囊完整切除術,同時進行綜合性護理。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護理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囊型肝包蟲合并膽痿采取"外膜"內外囊完整摘除術進行治療,是一種有效的術式,實施綜合性護理,可減輕患者痛苦,有利于患者預后。
【關鍵詞】囊型肝包蟲;膽瘺;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嚢型肝包蟲病是一種在臨床匯總較為常見的寄生蟲疾病,主要發生在牧區,又被稱為棘球蚴病,患者被感染后,會出現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膽瘺是肝包蟲疾病中較為常見的合并癥,主要表現為膽管破損和膽汁外溢[1]。嚢型肝包蟲合并膽瘺的治療通常以手術治療為主,結合綜合性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院就68例患者在不同手術方法作用下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同時探討了科學的護理策略,以下為分析報告。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從本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接收并治療的嚢型肝包蟲病患者中隨機抽取68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39.2±4.5)歲。其中13例為單發性,55例為多發性,平均囊腫直徑(9.56±2.6)cm。所有患者經肝部CT檢查診斷皆符合標準[2],患者在意識清醒且具備認知能力情況下,均同意進行治療和護理。將所有患者隨機性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4例,兩者患者年齡、性別、病征病程及其他情況經比較后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內囊摘除術加大網膜填塞術,術后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外膜內外囊完整摘除術(新術式),術后行綜合護理。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自入院起直至出院所經歷的住院時間、住院期間全體醫療費用、藥物的規范應用率、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患者家屬以及醫護人員對于醫療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滿意度調查均以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調查表采取評分制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得分在70分以上表示滿意。止痛效果優為0到2分,良為3到7分,差為8到10分。治療效果:患者無殘腔膽漏發生,沒有發生感染,殘腔周圍膽管無損傷,病癥完全消失會顯效;患者產生輕微感染,殘腔周圍輕微損傷,癥狀基本消失為有效,患者出現膽漏,和嚴重感染,病情無改善或惡化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比較并經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并經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臨床護理到期后,觀察組患者護理效果顯著,總有效率達到94.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5.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傳統的外科治療膽瘺的手術方式是以內囊摘除術為基礎,術中保留外囊,外囊內側因感染或鈣化,表面附著壞死組織,細小膽瘺不易被發現,用大網膜填塞后壞死組織脫落,易導致術后殘腔膽漏[3]。更有甚者,某些患者出現膽管-支氣管瘺,嚴重地影響了手術的療效和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外膜內外囊完整摘除術是一種新的根治性治療囊型肝包蟲病的手術方式。研究結果表明,該術式治療囊型肝包蟲病合并膽瘺者無術后膽瘺、殘腔感染等并發癥發生,術后住院天數及術后創面引流置管時間短,療效顯著。
在嚢型肝包蟲病合并膽瘺患者的術后護理中,綜合性的護理方式能夠有效的調高患者恢復速度,減少住院時間,對于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綜合性護理包括了對患者及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術前準備,術中的護理以及術后護理,同時患者康復后,還要進行出院指導[4]。
綜上所述,在對于嚢型肝包蟲病的治療中,采用外膜內外完整摘除術進行治療,同時結合綜合性護理,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治療時間,減低并發癥和感染,是一種十分科學、安全和高效的醫護手段,應當在該病的治療和護理中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母齊鳴,廖波,王剛,等.手術治療肝包蟲病137例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3,10(4):135-137.
[2]劉桂生.囊型肝包蟲病不同類型的臨床及病理結構變化的相關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2.
[3]木合塔爾江·卡德爾,郭麗,任永芳,等.超聲與CT在肝臟囊型包蟲病與非寄生蟲性囊腫鑒別中的比較[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8):1502-1505.
[4]冉博,溫浩,吐爾干·艾力,等.肝囊型包蟲病術后頑固性殘腔膽瘺術式探討[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3,19(4):275-277.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手術方法對囊型肝包蟲合并膽痿的治療方法及護理體會。方法選擇本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8例囊型肝包蟲合并膽痿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34例,觀察組34例,對照組行傳統內囊摘除術加大網膜填塞術,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行"外膜"內外囊完整切除術,同時進行綜合性護理。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護理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囊型肝包蟲合并膽痿采取"外膜"內外囊完整摘除術進行治療,是一種有效的術式,實施綜合性護理,可減輕患者痛苦,有利于患者預后。
【關鍵詞】囊型肝包蟲;膽瘺;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嚢型肝包蟲病是一種在臨床匯總較為常見的寄生蟲疾病,主要發生在牧區,又被稱為棘球蚴病,患者被感染后,會出現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膽瘺是肝包蟲疾病中較為常見的合并癥,主要表現為膽管破損和膽汁外溢[1]。嚢型肝包蟲合并膽瘺的治療通常以手術治療為主,結合綜合性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院就68例患者在不同手術方法作用下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同時探討了科學的護理策略,以下為分析報告。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從本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接收并治療的嚢型肝包蟲病患者中隨機抽取68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39.2±4.5)歲。其中13例為單發性,55例為多發性,平均囊腫直徑(9.56±2.6)cm。所有患者經肝部CT檢查診斷皆符合標準[2],患者在意識清醒且具備認知能力情況下,均同意進行治療和護理。將所有患者隨機性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4例,兩者患者年齡、性別、病征病程及其他情況經比較后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內囊摘除術加大網膜填塞術,術后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外膜內外囊完整摘除術(新術式),術后行綜合護理。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自入院起直至出院所經歷的住院時間、住院期間全體醫療費用、藥物的規范應用率、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患者家屬以及醫護人員對于醫療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滿意度調查均以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調查表采取評分制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得分在70分以上表示滿意。止痛效果優為0到2分,良為3到7分,差為8到10分。治療效果:患者無殘腔膽漏發生,沒有發生感染,殘腔周圍膽管無損傷,病癥完全消失會顯效;患者產生輕微感染,殘腔周圍輕微損傷,癥狀基本消失為有效,患者出現膽漏,和嚴重感染,病情無改善或惡化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比較并經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并經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臨床護理到期后,觀察組患者護理效果顯著,總有效率達到94.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5.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傳統的外科治療膽瘺的手術方式是以內囊摘除術為基礎,術中保留外囊,外囊內側因感染或鈣化,表面附著壞死組織,細小膽瘺不易被發現,用大網膜填塞后壞死組織脫落,易導致術后殘腔膽漏[3]。更有甚者,某些患者出現膽管-支氣管瘺,嚴重地影響了手術的療效和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外膜內外囊完整摘除術是一種新的根治性治療囊型肝包蟲病的手術方式。研究結果表明,該術式治療囊型肝包蟲病合并膽瘺者無術后膽瘺、殘腔感染等并發癥發生,術后住院天數及術后創面引流置管時間短,療效顯著。
在嚢型肝包蟲病合并膽瘺患者的術后護理中,綜合性的護理方式能夠有效的調高患者恢復速度,減少住院時間,對于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綜合性護理包括了對患者及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術前準備,術中的護理以及術后護理,同時患者康復后,還要進行出院指導[4]。
綜上所述,在對于嚢型肝包蟲病的治療中,采用外膜內外完整摘除術進行治療,同時結合綜合性護理,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治療時間,減低并發癥和感染,是一種十分科學、安全和高效的醫護手段,應當在該病的治療和護理中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母齊鳴,廖波,王剛,等.手術治療肝包蟲病137例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3,10(4):135-137.
[2]劉桂生.囊型肝包蟲病不同類型的臨床及病理結構變化的相關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2.
[3]木合塔爾江·卡德爾,郭麗,任永芳,等.超聲與CT在肝臟囊型包蟲病與非寄生蟲性囊腫鑒別中的比較[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8):1502-1505.
[4]冉博,溫浩,吐爾干·艾力,等.肝囊型包蟲病術后頑固性殘腔膽瘺術式探討[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3,19(4):275-277.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手術方法對囊型肝包蟲合并膽痿的治療方法及護理體會。方法選擇本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8例囊型肝包蟲合并膽痿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34例,觀察組34例,對照組行傳統內囊摘除術加大網膜填塞術,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行"外膜"內外囊完整切除術,同時進行綜合性護理。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護理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囊型肝包蟲合并膽痿采取"外膜"內外囊完整摘除術進行治療,是一種有效的術式,實施綜合性護理,可減輕患者痛苦,有利于患者預后。
【關鍵詞】囊型肝包蟲;膽瘺;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嚢型肝包蟲病是一種在臨床匯總較為常見的寄生蟲疾病,主要發生在牧區,又被稱為棘球蚴病,患者被感染后,會出現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膽瘺是肝包蟲疾病中較為常見的合并癥,主要表現為膽管破損和膽汁外溢[1]。嚢型肝包蟲合并膽瘺的治療通常以手術治療為主,結合綜合性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院就68例患者在不同手術方法作用下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同時探討了科學的護理策略,以下為分析報告。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從本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接收并治療的嚢型肝包蟲病患者中隨機抽取68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39.2±4.5)歲。其中13例為單發性,55例為多發性,平均囊腫直徑(9.56±2.6)cm。所有患者經肝部CT檢查診斷皆符合標準[2],患者在意識清醒且具備認知能力情況下,均同意進行治療和護理。將所有患者隨機性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4例,兩者患者年齡、性別、病征病程及其他情況經比較后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內囊摘除術加大網膜填塞術,術后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外膜內外囊完整摘除術(新術式),術后行綜合護理。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自入院起直至出院所經歷的住院時間、住院期間全體醫療費用、藥物的規范應用率、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患者家屬以及醫護人員對于醫療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滿意度調查均以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調查表采取評分制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得分在70分以上表示滿意。止痛效果優為0到2分,良為3到7分,差為8到10分。治療效果:患者無殘腔膽漏發生,沒有發生感染,殘腔周圍膽管無損傷,病癥完全消失會顯效;患者產生輕微感染,殘腔周圍輕微損傷,癥狀基本消失為有效,患者出現膽漏,和嚴重感染,病情無改善或惡化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比較并經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并經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臨床護理到期后,觀察組患者護理效果顯著,總有效率達到94.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5.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傳統的外科治療膽瘺的手術方式是以內囊摘除術為基礎,術中保留外囊,外囊內側因感染或鈣化,表面附著壞死組織,細小膽瘺不易被發現,用大網膜填塞后壞死組織脫落,易導致術后殘腔膽漏[3]。更有甚者,某些患者出現膽管-支氣管瘺,嚴重地影響了手術的療效和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外膜內外囊完整摘除術是一種新的根治性治療囊型肝包蟲病的手術方式。研究結果表明,該術式治療囊型肝包蟲病合并膽瘺者無術后膽瘺、殘腔感染等并發癥發生,術后住院天數及術后創面引流置管時間短,療效顯著。
在嚢型肝包蟲病合并膽瘺患者的術后護理中,綜合性的護理方式能夠有效的調高患者恢復速度,減少住院時間,對于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綜合性護理包括了對患者及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術前準備,術中的護理以及術后護理,同時患者康復后,還要進行出院指導[4]。
綜上所述,在對于嚢型肝包蟲病的治療中,采用外膜內外完整摘除術進行治療,同時結合綜合性護理,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治療時間,減低并發癥和感染,是一種十分科學、安全和高效的醫護手段,應當在該病的治療和護理中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母齊鳴,廖波,王剛,等.手術治療肝包蟲病137例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3,10(4):135-137.
[2]劉桂生.囊型肝包蟲病不同類型的臨床及病理結構變化的相關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2.
[3]木合塔爾江·卡德爾,郭麗,任永芳,等.超聲與CT在肝臟囊型包蟲病與非寄生蟲性囊腫鑒別中的比較[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8):1502-1505.
[4]冉博,溫浩,吐爾干·艾力,等.肝囊型包蟲病術后頑固性殘腔膽瘺術式探討[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3,19(4):27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