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趙姝影
提升評價素養,促進專業發展
——評《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研究》
● 張趙姝影
評價學生的學業成就,是每位教師都要處理的專業事務,由于評價與學生的課堂學習、成就體驗息息相關,甚至直接影響學生的升學和職業取向,教師的評價工作就顯得至關重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評價項目相應提出了新的需求,大量類型迥異的評價方法與技術因此應運而生。但這些新型評價方法、技術最終以何種方式進入課堂、影響學生,取決于教師的行為。由此可見,教師評價能力的發展不僅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成就還決定著改革的成敗,如此一來,解答如何發展適合改革需要的教師評價能力的問題就變得極為迫切。
如何發展適合改革需要的教師評價能力的問題,用專業術語表達,就是如何發展教師的評價素養(assessment literacy)的問題。教師在力求縮小自我評價能力和外界對其寄予的理想訴求之間的差距時,正在面臨著突破自我專業能力發展瓶頸的巨大挑戰。因此,教師評價素養問題不僅關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還影響著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教師評價素養發展研究》正是基于促進學生與教師共同成長的理念,對教師素養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將其分解為三個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的子問題,即發展教師評價素養的條件問題、發展教師評價素養的內容問題、發展教師評價素養的策略問題。
在充分了解教師評價素養問題提出的背景與意義后,我們不禁要問,教師究竟需要怎樣的評價素養呢?針對這一問題,作者首先回溯了20世紀學業評價范式的“革命性”轉型,梳理出這一時代背景下評價范式的演變歷程,清楚地呈現了評價范式的轉變趨勢:由心理測量學范式轉向促進學習的范式。這一新范式的出現,顛覆了舊范式對評價含義、主體、目的與手段的理解。新范式下的評價摒棄了舊范式通過測驗來判斷認知水平的做法,將評價定位成“一個過程”,是一個基于學習者學習信息進行不斷推理和決策的過程;學生和教師不再是評價的防備對象,而是評價信息的使用者;評價的功能由選拔、甄別轉向促進學生的學習,改善教師的教學;評價的手段依據評價目的、評價對象和內容的不同而類型多樣。
富有建設性的是,為了對教師評價素養做出整體而具有結構性的闡釋,作者在本書中建構起了一種分析框架,從結構入手來分析教師評價素養的內部構成。結構模型由評價態度(信念)、評價知識、評價技能(能力或表現行為)構成,具有三方面特征,第一,評價技能是評價態度與知識在行為上的綜合反映;第二,態度、知識與技能相互匹配且保持一致;第三,態度、知識與技能各自內部的諸要素保持一致與平衡。教師評價素養結構促使人們用一種整體的視角去看待評價素養本身,并有機會“走近”評價素養,看清它的內容構造與組織變化。
明確了教師要成為有評價素養的教育者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那么又要如何發展教師所需要的評價素養呢?根據來自中小學教師課堂評價知識的實踐調查數據,作者探明了教師評價素養的來源及其影響因素,并總結出影響教師評價素養的外部因素、中間因素和內部因素,提出了通過建立和執行權力共享的學業評價政策、教師教育制度的一體化變革、學校本位等途徑促進教師評價素養的發展,同時以強化專業學習和改善評價實踐的方式實現教師個體自身的推動力與系統推動力的融合,從而為教師評價素養的提升開辟出現實出路,為教師專業發展指明一條可行之道。
(責任編輯:張 斌)
張趙姝影/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