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經濟發達地區基礎教育國際化現狀、問題與未來發展路徑研究*
——以上海市P區為例
●李 軍
十二·五以來,以上海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地區紛紛將推進基礎教育國際化作為區域教育發展的重要選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區域整體發展水平不高,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不相適應,未能形成平等的國際交往機制。基于此,未來經濟發達地區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應研究先行,整體規劃,加強基礎建設,分類推進,重點發展,分層、分類推進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進程。
基礎教育;國際化;路徑
作為教育國際化的一部分,基礎教育國際化成為我國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一項必然選擇。但目前基礎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如何?哪些問題?未來有哪些舉措?在十三·五來臨之際,本文擬以上海P區為例,對上述問題做一探討,為未來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提供建議。
P區是上海最大的行政區域之一,現有600余所學校,是上海的教育大區,也是在滬常住外國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近年來,P區不僅提出了國際化發展的區域定位,而且制定了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目標。
在教育涉外服務方面,目前,隨著P區基礎教育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境外學生數量不斷擴大。截至2013年底,P區共有境外學生一萬三千余人,占全市總數的1/3。有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補習中心)12所,涉及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有直接境外招收外籍學生資格學校17所,就讀境外學生近三千人。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P區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共有8個,其中合作辦學機構4個,合作辦學項目4個。辦學層次涉及非學歷教育的學前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等領域。專業門類涉及計算機、語言、藝術、商務、軟件開發、芯片制造等專業。課程方面,該區已有9所普通高中學校(或依托學校的獨立法人機構)開設了國際課程。國際化師資方面,2013年,在P區執教的外籍教師共有1300多名,其中,在國際學校執教的有1100名。部分學校還聘請了外籍教師開展德語、法語等小語種教學。P區近年來十分重視通過境外培訓來提高校長和教師的國際交流能力,已連續十年派遣教育管理人員分別赴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接受3~5個月的專業培訓。在對外交流方面,P區目前約有50余所學校分別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芬蘭、日本、韓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的中小學建立友好結對,開展了常規交流活動,達成了師資交流、學生交換、課堂教研互動和教育管理理念共享等多方面合作。
雖然P區基礎教育國際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礎教育國際化發展很快,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
(一)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區域整體發展水平不高
一是沒有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整體思考,缺乏整體設計,國際化的發展基本停留在自發狀態,各種國際化的活動也是學校的零星性的行為,沒有區域性的整體架構。二是由于P區地域廣闊,處于迅速城市化進程和城郊結合發展過程中,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區,郊區則缺乏國際化發展的意識和資源,布局分布不均,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整體水平還有大幅提升空間。
(二)基礎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步伐跟不上P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
目前,與P區經濟社會發展相比,P區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速度相對落后,無法滿足P區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特別是在引進世界先進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辦學模式、管理經驗和特色教材以及培養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高層次創新人才等方面,與P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還應該在更大的范圍和更高的層次發揮應有的潛力。在引進的國外課程方面,國際課程與本土課程缺乏融合,難以達到通過課程引進,推動課程改革,拓展本地高中生國際視野的目的。
(三)尚未形成教育國際化交流與合作的雙向平等互動機制
近年來,P區教育的國際交流合作日益增多,區域的教育影響力也在不斷提高,但目前這些基礎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仍然停留在單個或幾個項目和活動的層面上,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多表現為單向的“引進來”,且“引進來”的范圍不夠廣;在已有的“走出去”的探索中,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缺少雙向、平等的互動機制。
(四)制度和政策層面的不完善因素影響了教育國際化的深入發展
目前,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相關政策和制度還不夠完備,在實際推進中往往遭遇瓶頸,由此導致眾多教育交流與合作等無法順利開展。
基于P區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現狀和問題,筆者認為,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未來發展,應立足于區域發展的戰略定位,創新機制,夯實基礎,分類推進,重點發展,積極構建基礎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支持系統,努力培養具有國際眼光、國際胸懷,具備國際交往與合作、國際競爭能力的新一代中西貫通人才,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上海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提供人力支持和環境支持。
(一)創新理念,研究先行,整體規劃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積極開展對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教育發展研究,開展對區域整體發展、區域教育的發展研究,為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未來發展及決策提供支撐,在此基礎上對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發展狀況進行全面梳理,制訂教育國際化的近期和遠景規劃,分層、分類推進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進程。
(二)注重基礎建設,為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一是要完善教育國際化規則體系與長效工作機制。
首先要建立區域推進基礎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專業機構,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形成政府、教育國際化專業機構、基層學校、社會力量多部門合作共同推進教育國際化的跨處室、跨部門的聯動機制,形成指導、管理、服務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統籌管理機制、人才隊伍保障機制、經費保障機制、資源整合機制。
其次要認真梳理、論證區域中小學校教育國際化發展所需的各項制度與規則,諸如外籍專家聘用與管理、國外課程引進、國際交流、涉外辦學等,建立和完善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制度與規則體系,并在實施中不斷完善。
第三要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浦東區域教育對外合作交流專業水平。通過對出入境管理、聘外工作、外教管理、外事禮儀、外事紀律以及外交形勢等方面開展系統培訓,在浦東區域中小學、幼兒園中培育一支具有較高政策水平和較強工作能力的教育外事干部隊伍,實現教育外事工作由接待事務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
第四要建立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電子信息平臺,如網站、微信等,一是為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提供信息服務,二是為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管理如網上辦公等提供便利,三是為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提供相應的資源。
第五要建立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數據庫。收集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各方面數據與信息,把握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動態與趨勢,為政府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三)分類推進,把握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重點
1.積極推進中外學校課程合作,豐富國際化課程資源
在義務教育階段持續推進國際理解教育。有目的地引導學校開設和開展有助于學生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本國本民族文化與其他國家文化、國際關系的課程和活動。建立區域性國際理解課程的開發、培訓、推廣制度,推動全區校長、教師、學生對教育國際化的理解。
在高中舉辦課程方面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支持優質民辦高中與國外知名學校合作,開展課程方面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試點,借鑒外方高中先進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評估方法,開展中西貫通人才的培養,融合創新,并最終形成具有我方特色的現代化課程體系,加快基礎教育發展的國際步伐,豐富社會多樣化的選擇。
鼓勵高中教育階段引進面向中國籍學生的國外課程。要借鑒國外課程經驗,深化本區高中課程改革,在部分高中試點引進國際課程。促進區域內學校課程與境外優質教育的有效銜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國際競爭力。明確國際課程準入標準,規范發展高中國際課程,進一步加強對已引進的國際課程的過程管理和效益評估。
積極支持中外融合的校本課程建設。積極支持普通高中引進世界先進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材設計和評估體系,開發中外融合的校本課程,豐富高中的現有課程體系。
開展雙語和多語學科課程教學實驗。加強雙語教學,發展多語教育,提高語言課程教學質量。選擇部分外語教學特色學校和重點高中開展多語種教學試點,通過科學布局、錯位發展增設外語語種,重點開設國際通用語言、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語言以及與浦東經濟社會發展急需語言,培養和提高學生跨文化的國際交往能力。
2.堅持本土培養與海外引進相結合,建設穩定專業的國際化校長教師隊伍
建立海外研修基地,持續推進校長、教師海外研修。重點支持優秀校(園)長和教師參加境外研修或掛職培訓,促進他們了解和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理念和方法,開拓國際視野,提高學校的辦學能力。在發達地區挑選有較高社會聲譽的高等院校或專業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作為校長教師海外研修基地。
開展雙語教師與高端英語教師培養。做好雙語教師和高端英語教師的培訓工作,壯大區域學校雙語教師隊伍的規模,擴大雙語教師培訓的學科覆蓋范圍,對學科教師進行外國語言能力(雙語及多語)、雙語教學方法研究、學校雙語特色建設等方面的培訓。注重具有出色外語水平的優秀學科教師的國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參與教育科研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發揮優秀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促進其在更高層次上的專業發展。
加強對外漢語教師培養。以對外漢語教育基地建設為基礎,面向現有的漢語教師和有志從事漢語教學的志愿者群體,分別開展對外漢語教師培訓工作。加強對涉外學校中漢語教學、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以及課程建設的監控,促進外籍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擴大中國文化的對外影響力。
深入推進外籍教師進課堂任教。鼓勵中小學引進外籍教師到學校任教,嚴格規范外籍教師引進和聘用的各項政策,加強對外籍教師任教課程的管理,促進外籍教師與本土教師的教學交流,做好外籍教師任教的質量保障,對于多語種實驗學校的外語師資及外籍師資的聘用、招生政策的制定給予多方位的扶持。
3.加強教育對外交流,促進中外合作
擴大國際交流的規模與渠道,積極推進高中和職校學生海外學習和實習項目。在高中和職業教育階段開展優秀學生海外實習活動,增加學習經歷,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其國際素養,增強其國際競爭力。在游學主題上拓展內容,加強學生間在學業、愛好等方面的交流和學習,促進文化理解與融合。
持續推進區域學校與海外友好學校校際合作。在現有友好學校結對基礎之上,擴展友好結對學校的數量和范圍,并開展具有實質性的常態化交流活動。建立駐區國際學校與本地學校的聯誼機制,暢通本地學校與地處浦東的國際學校溝通合作渠道,通過定期開展聯誼、文藝活動、體育比賽等形式,增進學校間和學生間的雙向交流與合作。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類中外民間活動和志愿服務,提高學生國際交往能力。
大力推進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各類交流活動。建立校際間、區域間、地域間開放式的教育國際化協作網絡,通過教育國際化研討會、中外學生夏令營、網絡課程等多種方式,增進彼此間的交流與融合,提升區域基礎教育的國際化程度,增強區域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4.提升國際教育服務能力
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完善區域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布局結構、層次結構和類型結構。鼓勵世界知名教育機構按照規劃開辦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這對于吸引并留住外籍或留學人才長期工作,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鼓勵更多中小學招收外國學生入學,規范區域中小學國際部管理,為外國學生就讀本地中小學提供更多的機會。
(責任編輯:張 斌)
*本文為201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市級項目《中小學校教育國際化發展支持系統實踐研究——以上海市浦東新區為例》(B12114)階段性成果。
李 軍/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博士后流動站,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