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群
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面臨的主要困境
●杜建群
綜合實踐活動自2001年秋季開始實驗探索以來,雖經歷了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但仍然面臨如何實現常態實施和有效實施的問題。反觀課程實施的十二年歷程,其實施主要面臨以下五方面的困境。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涵蓋自然、社會、自我三大領域,各學校沒有國家統一編寫的教材和具體內容作指導,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不受學科知識限制、且學生感興趣的各類活動主題,就需要具備相應的課程知識。由于受傳統學科教育體制的影響,教師的教學知識、思維方式與教學行為都受到自身專業知識的局限,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尷尬:語文老師上課,著重強調讀書討論、積累表達;數學老師上課,就強調邏輯推理、思維訓練;自然老師上課,就做實驗、寫報告,學科味道濃厚,這造成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難以體現。雖然部分教師參加了國家和省市級骨干教師培訓,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但教師隊伍中仍然有大部分人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特點和價值認識不到位,缺乏應有的課程知識。
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決定了活動的組織形式、活動方式、主題類型都具有多樣性。在同一教學時間段內,一個班的學生可以以個人、小組為活動單位,分別選擇不同的活動主題展開學習和探究,這需要任課教師在同一時間段內對學生選擇的不同主題進行指導。無論學生選擇的主題是否相同,學生在活動中都會遇到知識、方法、人際交往等各種問題的困擾,需要老師及時給予指導。現實中,承擔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師大部分都承擔了其它學科的教學,而各學校通常把一個班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定一位教師任課,這就出現了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時間和精力不足的問題,其結果是大部分學生盲目選題,在活動體驗和探究中走形式、做樣子,草草了事。因此,培養教師的專業知識,提高教師的課程指導能力,形成以教師團隊式指導為主的教學模式,是這門課程實現常態實施和有效實施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課程主體是指課程的承擔者、發起者、實施者,是對課程目標、內容、組織管理和評價方式進行選擇、加工、改造的主要執行者。課程客體從廣義上講,是指課程目標、內容、組織、評價等基本要素及課程內外各因素的總和;狹義上看,課程客體是指課程基本要素(目標、內容、組織、評價)以及課程的直接影響因素(資源、方法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體是指課程制定、開發、設計和實施的所有執行者和參與者,具體指國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課程專家、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社區組織、社會其他協作機構和部門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客體,從廣義上看是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體進行開發與實施所涉及的所有問題和現象,具體有構成課程的基本要素、影響課程開發實施的各種影響因素。另外學生的發展特征及個性差異,教師的專業素養及指導能力等既屬于課程主體研究的問題,又是影響課程實施的影響因素,所以師生既是主體又是客體。
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課程主體未完全進入課程實踐環節,存在課程主體缺席的現象,主要表現在未開設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校的課程主體整體缺席,已開設學校的部分課程主體缺席。如各中小學畢業班的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人數遠遠小于非畢業班,學校校長、學生家長及其他課程主體的參與度也很低,在農村及邊遠山區,許多學校并未開設這門課程,這些學校的師生及其他課程主體都未進入課程實踐領域。由于受學校師資力量、國家考試制度、課程評價機制等因素的影響,在實踐中普遍存在著課程內容的指定領域和非指定性領域未能整合,活動方式單一,教師采用傳統學科教學的講授法教授綜合實踐活動等現象,導致課程客體部分停留于理論層面。
課程主體的缺席和客體被遮蔽,表明了實踐中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較小,課程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統一并不存在。課程主體與客體即使達到相互統一,隨著社會實踐的變化和發展,課程所處的社會、教育、文化環境也在發生變化,主體的需要和客體的性質等也有變化,主客體之間的統一會被打破,需要尋求新的統一。由此可以看出,各學校的執行力不強造成了主客體的現實分裂,而課程實踐的不斷變化使主客體分離成為必然。同時,在高考制度的影響和制約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體參與度低,主客體之間存在分離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這不僅使這門課程的應有價值無法體現,也使得人們對這門課程的未來發展提出了質疑。
課程資源是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基礎,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直接影響著課程常態實施和有效實施的正常進行。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生成性極強的課程,只有具備豐富的課程資源才能使其正常運行和發展。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認識到的“沒有課程資源的支持,這門課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失去了課程本身存在的價值,可以說‘課程資源’相當于這門課程得以依存的母體”。據研究調查顯示,大部分學校無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基地、無專業研究隊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嚴重不足,學校面臨課程資源匱乏的困境。具體表現在:學校可供利用的資源十分有限,許多學校尤其是農村中小學,缺乏圖書資料或無圖書資料室,缺乏網絡信息設備,無實驗實訓基地等。另外,學??衫玫男M赓Y源未能有效利用,如學校周邊環境、社區內的科技教育基地、實習實訓基地、社會福利及服務機構等。
學校課程資源匱乏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因為這門課程不屬于學生升學考試科目,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度不夠;二是課程資源開發所需要的條件不足,無論教師隊伍還是所需要的相關經費,學校都無法給予保障;三是社會的支持力度較弱,導致現實中許多資源無法有效利用,如相關基地和場所收取較高的費用,采訪對象不配合等,這些因素造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的整體效果不佳。
國家規定綜合實踐活動是自小學三年級起至高中的一門必修課,要求每周至少三學時,而實踐中許多學校并未真正開設這門課程。具體表現在:一是這門課程停留于學校的課程表上,而實際課時卻用于語文、數學、英語等考試科目。二是學校將活動課程或課外活動等同于綜合實踐活動。從我國課程發展歷史來看,活動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也有根本的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獨立的課程形態,其活動過程體現出顯著的探究性,而活動課程卻具有較強的經驗性,沒有系統的目標、管理與評價,有時還作為學科課程的補充,表現為課外活動。有的學校與教師誤認為綜合實踐活動只不過是一個新名詞,“換湯不換藥”,實際上就是原來的活動課,對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沒有明確的計劃,活動過程要求全員參與,場面宏大,但活動一旦結束,一切都會隨即消失,對學生的意義等于“可以放松一下了”。三是有一些學校領導和教師用研究性學習取代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內容,但它不等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部。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四部分內容,并規定了各個部分的具體實現目標,單獨的研究性學習并不能達成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目標。有的學校把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全部用于研究性學習,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資料全部是研究性學習檔案。對此,各學校必須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認識,既要確保綜合實踐活動應有的課時,又要保障綜合實踐活動本身的完整性,把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與研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有效評價,有利于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推動課程的全面有效實施。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任課教師的教學質量及工作量大小,專職教師的職稱評定和年度考核,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考核及成績評定等,都需要各學校建立相應的評價標準。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綱要(試行)》(2001)關于“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的精神,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需建立評價方式多樣、評價項目和評價主體多元的評價體系。
有效管理和評價學校開展的各項實踐活動,需要科學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教育管理部門要對各學校是否有效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計劃,是否能保證相應的課時數,是否培養和安排有專職教師,是否讓全體學生都真正參與到各項主題活動中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有效監督管理,才能保證課程實施的常態化和有效性。在實踐中,各學校普遍面臨管理與評價的程式化、復雜化與功利化現象,導致學校教師缺乏指導和研究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學生也失去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評價體系缺失和管理機制不健全也是大部分學校面臨的重大困境,致使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缺乏應有的效果。
(責任編輯:孫寬寧)
杜建群/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