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峰
國內需求萎縮、市場下行、產能嚴重過剩,能源裝備行業面臨巨大壓力,企業只有靠技術創新和技術立身,才能在未來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2014年12月底,東方電氣曾召開了年度務虛會,就當前裝備行業的發展勢態做了細致分析,對公司新一年的發展規劃進行了布置,也對過去幾年的投資、發展規模進行了總結和反思。
東方電氣董事長王計認為,過去10年間,中國從一個電力非常短缺的國家成長為一個電力生產大國,2013年我國電力裝機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這其中,東方電氣作為我國能源裝備行業的骨干企業自然功不可沒。同時,東方電氣也成長為發電設備產能最大的裝備制造企業。
正是過去10年的市場需求,催生了能源裝備行業巨大的生產能力。然而,目前中國經濟已進入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社會用電量增長大幅回落,持續了近8年的1億千瓦/年電力新增裝機時代將永遠不會再現。因此,未來幾年,電力裝備制造企業將會面臨訂單匱乏的尷尬。
王計認為,面對當前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多裝備企業的適應能力還未跟上,接下來能源裝備業在轉型調整中還有一段痛苦期。
產能過剩詬病
《能源》:當前經濟下行,新增電力裝機減少,作為能源裝備企業如何看待眼下的局面?
王計:最近10年,中國搞電力裝備和能源建設的人,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國家電力供應短缺的局面,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但現在,問題又來了。
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有高速的需求,出現了一窩蜂的局面,大家都跑馬圈地,趕快上項目,爭取早點上網發電。競爭的特點是,業主們求早、求快、求量。而這種畸形的發展持續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企業為滿足市場需求,不斷培育自己的生產能力,造成了今天產能大量過剩。
比如說2011年,我們一年的產量就達到了4266萬千瓦,4266萬千瓦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可以裝備一個中等國家。這個發展速度太快了,我們自己都感到很驚訝,國外同行也感覺很驚訝,覺得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但是這個紀錄是暫時的,現在我們開始為產能如何釋放,如何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而焦慮。而更大的壓力是未來的經濟新常態。中國的很多企業在經歷了10年黃金時代高速發展以后,突然發現自己在重走那些發達國家老牌企業的老路,在經歷著他們曾經有過的尷尬,這是一個比較痛苦的過程。
《能源》:產能過剩會導致商家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王計:是的,由于電力需求下降,投資力度減弱,造成了市場的惡性競爭,這種競爭帶來的后果是,大家為了生存各自搶著壓價格,這種局面甚至連用戶都不希望看到,因為我們的商品必須確保技術、質量水平達到和滿足用戶的要求。但如果為了搶訂單而不顧成本,不顧為技術研發而留下必須的研發資金,那么無疑造成各個裝備制造企業在價格上相互殘殺,甚至變成了自殺,延續下去,這是很可怕的。
《能源》:國內增長乏力,海外市場需求如何?
王計:目前國內市場需求嚴重萎縮,綜合成本上升,有人講國內市場不足到國外去補,實際上這兩個市場雖然不完全一樣,但也有關聯,當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發生后,包括金磚國家和周邊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資金短缺,投資能力不足,投資風險加大的問題。事實上,這些國家有需求,但沒足夠的能力。
如果要到國外建廠,需要反復評估這個國家的政治生態,這個國家將來在國際市場上會不會對我們構成威脅和影響,如果要投資,還要去分析國別帶來的一些附加的其他問題。當然我們現在國外有一些項目,我們正在做出一個合理的選擇,來釋放現有的生產能力。
技術立身
《能源》:與國外的能源裝備巨頭相比,我國當前能源裝備業處于什么樣的水平?差距在哪里?
王計: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國的能源裝備整體上成長比較快,有些甚至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平,如水電設備等,我國設備所形成的性價比是能夠滿足于用戶要求的。但與國外巨頭還有差距,主要在科技研發能力方面。
技術成果是可以買來的,專利也是可以通過交易得到的,只要在市場上有買賣,你出合適的價格就能獲得,但是研發能力是買不來的,研發能力必須自己一天天的培養。
過去我們的很多企業太功利了,就研發能力的培育,沒有緊迫感,沒有壓力,所以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企業,只是一種吃飯型的企業,就是滿足于吃飯,微薄的利潤的積累,也拿來擴張,不停地朝大做,而不是朝強做。最終是產能上去了,技術卻在“不進則退”中落后,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能源》:東方電氣在技術研發上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計:東方電氣如果想在未來能夠有所作為,能夠在未來還繼續保持自己的品牌效應和自己的市場地位,一定是靠技術立身。未來要靠技術打天下,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靠產能打天下。
這些年來,也許你會發現我們兼并、收購做得不多,我們上市拿到的資金都用于投資組建中央研究院了。從構建研發基礎開始做,目前研究院的第一大功能是筑巢引鳳,這個效果大家都看到了,我們現在有三十六、七個博士,還有千人計劃的科研領軍人才等。
《能源》:國外的幾個大品牌近期在做并購,如日立跟三菱,GE跟阿爾斯通,您如何看待這種并購?
王計:這些兼并重組的行為首先是被市場逼的,但這種并購又有很強的戰略性。阿爾斯通和GE的這個組合,我個人認為是珠聯璧合,完全的優勢互補。從布局上看,阿爾斯通擁有歐洲、亞洲的市場,美國有它的傳統優勢,而GE擁有融資能力,又擁有資金實力,所以這一組合,可能會成為世界上的經典案例,他們兩家結合將對世界上所有的發電設備制造企業構成強大的威脅。
事實上,目前國外已經進入了寡頭壟斷了,而我們中國還處在春秋戰國,但是中國應該怎么做,大家也是各有各的看法,無論從氛圍上、理念上、行業的引導上,還是從國家宏觀調控的角度上,目前行業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導向,業內人還需要一個研究和形成共識的過程。
下一個十年
《能源》:在能源裝備領域如何看待下一個十年?發展空間還有多大?
王計:我們國家提出要建設全面小康,老百姓小康水平的標志之一包含對電力的消費。目前,我國人均電力裝機僅為一個千瓦,我想這樣的裝機水平可能不能算小康社會,與美國人均3個千瓦的裝機相比,我們在國內還應該有很大的需求空間。
另一方面在國外,我們寄希望于國家一系列外交戰略的帶動,例如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我們很想跟進,并為之服務,這個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機會,但這也就要求我們技術、質量、性價比等都能夠跟得上。
在這樣一種特殊的歷史時期,我們會更多地強調技術立身,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培養自己的研發能力,把過去在生產能力增長上的投入,轉向在研發能力的投入,這樣才有利于向強、向優方向去邁進。比如怎么把互聯網的技術引入,怎么從制造向制造服務轉化,怎么能夠實現由過去的國家定型產品向滿足用戶需求的定制產品轉化,怎么實現制造過程進一步智能化,提高產品的質量等等??傮w而言,能源裝備行業要靠技術打天下,要靠創新才能有未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