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賓
《葉:百年動蕩中的一個中國家庭》一書是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著名華裔歷史學家周錫瑞的著作,主要講述了一個精英家族在中國百年歷史中的命運沉浮,從晚清到“文革”結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傳統家族是如何被裹挾在歷史的進程當中深受影響。
葉家起于安慶,道光、咸豐年間葉坤厚和其子葉伯英曾如曾國藩、李鴻章那樣組織團練,幫助大清王朝平息內亂,并因此在朝中晉升要職。葉伯英長子葉元琦追隨李鴻章、袁世凱,在直隸地區推行新政,隨之葉家活動重心移往天津。葉元琦的兒子葉崇質擔任直隸巡警道,從此正式成就了天津葉家的基業。葉崇質后棄官從商,興辦現代實業;他的生活起居的畫面被稱為“民國初年至抗戰爆發的城市生活的浮世繪”。
當然,這些葉家前輩們距離今天太遠,更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其實是他們的后一輩:葉篤莊、葉篤義、葉篤正等。這幾位葉家人物都是現代大學教育培養出的精英知識分子,西方的文明理念成為他們不同于前輩的顯著特征。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現代歷史中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品格:試圖以科學幫助積貧積弱的國家走上現代化道路,1949年后他們留在大陸,奉獻自己的專長于新中國的建設。但隨后的政治運動中,葉家受到巨大的牽連。其中葉篤莊被劃為右派,隨后又被冠以“美國特務”而入獄。在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處境中,葉篤莊在獄中翻譯了達爾文的《人類的由來》和赫胥黎的《赫胥黎講演集》。80年代以來,葉家終于從困頓中走出,葉家后人依然維系著大家族的聯系——雖然他們現在已自由地行走在世界各地。
書中,家族的命運與“大歷史”的變遷過程交織在一起:晚清變革、軍閥混戰、日本入侵、國共內戰、1949年、“文革”……“大歷史”敘述的問題常常在于:我們總覺得那些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有其不可為常人所能窺視的內在力量主宰,而普通人生不過是被動性的甚至淹沒無聞的邊角料。但是,本書的敘事卻讓我們重新審視歷史書寫的多元方式。在那些生活細節里,在一代又一代的人生變遷中,不僅折射出“大歷史”的演化路徑,更看到了它與人生世態的密切關聯,它把我們真正帶入到了歷史的現場中,我們重新被置入一種活的歷史氣息中。我們懷著同情的理解重新闡釋了歷史的“靈韻”。只有這樣,所謂一個民族的歷史感覺和歷史意識才能變成每一個個體的脈搏,我們思考現實和自己的人生處境的時候,才真正能做到一種敬畏感和一種對自由的更加充分的體會。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關涉到中國的日常家庭倫理。葉坤厚常說:“治民如治家。”這反映了中國追求現代性偉業初期的一種家國理念,帶有從古老帝制向現代國家形態轉變時期的過渡性。但建國后,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葉家后代不斷控訴長輩,努力與家庭劃清界限,所謂傳統家庭的倫理破壞殆盡。
但歷史總是充滿吊詭的意味。正如作者周錫瑞說的,“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時候,葉家的家庭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牢固。”一方面,這可以視為對“文革”畸形政治的無聲反抗,另一方面,這幾乎是一種預言,在隨后30年的現代化建設狂潮中,家庭倫理問題作為傳統倫理的代表,成為中國人內心動蕩和焦慮的一個最重要的維度。特別是近十年來,如何重建一種可與天地人的大世界關聯的精神?如何在經濟振興過程中尋獲一種安然寧靜的內心世界?這樣的問題越來越成為與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密切相關的精神問題。舊家庭的倫理未必是靈丹妙藥,但值得追問的是:如果家庭倫理無法滿足這種尋求,那么真正能夠承擔這一需要的東西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