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杰
腐敗問題影響著印度的國家形象
印度崛起是本世紀國際社會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但伴隨著高速發展,印度的腐敗現象也與日俱增,各種規模巨大的貪腐案件相繼曝光,給印度崛起蒙上了巨大的陰影。
無論是國大黨聯合政府內閣部長領銜的電信執照欺詐腐敗案,還是2010年英聯邦運動會從籌備到舉辦所發生的一系列中飽私囊貪腐案,都表明了腐敗已經深入到印度政府高層官員。
印度電信貪腐案經揭露后,國大黨聯合政府采取了“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處理手法,為避免加入聯合政府的其他黨派退出政府而做出了妥協,只是讓那個貪腐的電信部長辭職了事,并且仍然讓該黨人士繼任,這種出于黨派利益的做法激起社會的強烈反響。當反對浪潮四起時,印度總理辛格居然以人格擔保,表示如果他本人有一絲貪腐即刻辭職等等,這進一步招致社會的廣泛批評,顯然以一己之清白來替天下惡行買單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不過卻反映了印度腐敗在制度上的深刻原因。
2014年印度議會選舉,印度媒體評述那是“一次關于腐敗的全民公決”。選舉中,大多數窮人以及被主流社會所排斥的“賤民”種姓人群把票投給了打著“反腐”競選旗號的印度人民黨。不僅窮人如此,印度中產階級、富人以及企業都對腐敗猖獗、辦事低效的國大黨政府失去了信任。
因此,納倫德拉·莫迪在競選過程中主打“反腐”和“發展經濟”兩張牌,成功擊敗腐敗丑聞纏身的老牌政黨國民大會黨。
誰料媒體隨后曝光,莫迪新任命的21名官員中,有7人被控犯罪。本屆政府66名正副部長級官員中,近三分之一背負刑事指控。部長級官員涉嫌刑事罪名以及牽扯腐敗傳聞,令莫迪政府“清廉”形象蒙受陰影。
其中,來自古都阿格拉的議員拉姆·尚卡爾·卡特爾利亞剛被任命為教育部副部長,就被曝出身負超過20項罪名指控,包括謀殺未遂以及煽動宗教敵意;新上任的化學品和化肥部副部長阿希爾被控大約20項罪名,包括意圖挑起戰爭、恐嚇等。另據媒體報道,現任內政部長拉杰納特·辛格的兒子潘卡杰也卷入受賄丑聞。辛格堪稱印度政府“二號人物”,分管國內安全和警務。為澄清這一事件,莫迪辦公室出面發表聲明,否認傳聞。
莫迪上臺后,曾呼吁司法系統加快審理涉罪的前政府官員。但按路透社的說法,這次莫迪政府66名正副部長級官員中,近三分之一受到刑事指控,“問題成員”人數是國大黨執政時期的兩倍。
由此可見,印度的腐敗程度。腐敗問題嚴重影響著印度的國家形象。
莫迪誓言反腐
莫迪2014年5月就任印度總理,半年后,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之一,就燒到了反腐領域,他誓言追討流向海外的每一分黑錢。
2014年11月2日,印度總理莫迪在國家電臺的演說中承諾,將追回印度人為避稅而藏匿在海外的每一分黑錢。他表示:“從這個國家搬出國的每一分錢,都應該追回來。這是我的承諾。”據《印度時報》報道,莫迪當日表示,從海外追回這些黑錢對他來說是一種“信念”。
盡管莫迪承認,還不能準確估計到底有多少錢非法藏匿在海外,但他表示,為追回海外黑錢所做的努力是在“正確的軌道上”的。此前莫迪政府曾被指責在這一問題上“掉頭”。
印度政府拿到一份涉嫌擁有海外黑錢賬戶的人員名單,名單上的627人擁有匯豐銀行日內瓦分行的賬戶。印度政府稱,其中一半人是印度居民,可以對他們提起訴訟,另外一半則是海外印裔,印度稅法對他們無可奈何。
“沒人知道到底有多少錢被藏匿在海外,我也不知道,政府也不知道,你也不知道。甚至上一屆政府也沒有估計過。”莫迪說,“每個人都在自己估算這一數字。我不想卷入那些數字中去。我承諾無論是多少錢,2盧比、5盧比、數億盧比,不管多少錢,這些錢屬于這個國家的窮人,就應該被追回。”
“我可以向你保證,我會盡我全力。我只希望能繼續得到你們的祝福。”據美國華盛頓智庫機構“全球金融誠信組織”估算,印度2002年至2011年期間非法外流的資金數額高達34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萬億元)。高收入個人和私營企業是“非法資金流動的主要推手”。
莫迪上任后,就成立了特別小組追查印度個人與企業在海外存放的黑錢的去向。印度政府指出,許多資金非法流向了瑞士、毛里求斯、英屬維京島等避稅天堂。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間,印度人秘密轉移至海外的資金高達3440億美元。事實上,這一數額很可能只是印度非法轉移資金和資產總額中的小部分。
盡管信心滿滿,但莫迪政府想要順利追回黑錢仍面臨不少難題。資金流動方式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使藏匿轉移黑錢變得更容易。同時,法律上的差異、協調調查成本高、國際合作不夠以及銀行保密法律等都是印度追贓需要邁過的坎兒。
此外,追查黑錢必然會涉及政治和權力領域。如印度逃稅第一人、億萬富商哈桑·阿里·汗涉嫌洗錢數十億美元和資助國際武器交易,2007年遭調查,至今未被深究,他與印度上層的關系仍是謎。
重新啟動了《反腐敗法案》的修訂
根據國際腐敗監督機構“透明國際”2013年年底發布的全球腐敗指數,印度在177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相對靠后,位于第94位。
莫迪上臺以來,在反腐方面確實也作出不少努力。
2014年6月至8月,新政府接連出臺規定,以期整頓公務員隊伍,除掉“蛀蟲”。政府下發一份被譽為“莫迪11條戒律”的文件,旨在敦促公務員精簡辦事流程,清理陳舊政務文件以及設定明確工作目標;另外,政府還修訂了1968年頒布的《全印度公務員(行為)規范》,對公務員提出19點要求,規定他們應該保持政治中立、把公眾利益作為做決定的唯一標準。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為了印度經濟發展以及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2015年新年剛過,莫迪政府頂著反對黨的壓力,正式宣布撤銷已有65年歷史的計劃委員會,并用“全國改革印度學會”取而代之。莫迪認為,國家計委阻礙了印度經濟發展以及滋生腐敗,新機構將以“親民、積極、參與性強的發展規劃”來取代之前國家計委一刀切的做法。就任印度總理前,莫迪就宣布將對本國的經濟體制進行一連串改革,并聲稱要廢除國家計委。上臺之后,莫迪頂著反對黨國大黨的反對,已采取一系列措施邊緣化計劃委員會,包括將印度計劃委員會的“一把手”職位處于空缺狀態,并讓計劃委員會有史以來第一次被排除在財政預算的討論之外,將聯邦政府財政支出的決定權轉交給了印度財政部。
另外, 莫迪政府上臺后,除了專門組建了團隊,展開非法海外賬戶持有人摸底和“黑錢”追回工作,還重新啟動了《反腐敗法案》的修訂。腐敗問題一直以來都影響著印度的國家形象,《反腐敗法案》訂立于1988年,相比印度其他有關腐敗問題的法案,這一法案重點針對的是政府部門以及國有企業中的腐敗問題。
在莫迪之前,上一任政府在《反腐敗法案》修訂問題上足足停滯九年之久,一直都未得到議會通過。此前,總理莫迪曾許諾,將通過修訂法案來保護誠實守法的公務員的權益,保證他們不受到印度中央調查局(CBI)調查的困擾。
《印度時報》的報道稱,印度自2005起就成為《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簽約國之一,為和《公約》保持一致,修訂后的法案中,除了受賄,行賄也將被定義為一種涉嫌腐敗的犯罪行為。
除此之外,印度政府還啟動一項讓國有銀行為窮人開辦賬戶的活動,希望借此提升扶貧力度,同時鏟除腐敗溫床。
美聯社報道,印度大約12億人口中,將近一半沒有銀行賬戶。為鼓勵更多人開戶,聯邦政府為每個賬戶所有人提供約合1650美元的人壽保險。如賬戶內沒錢,銀行不收管理費。按莫迪政府的目標,到2018年,印度將再為1.5億人開辦賬戶。
莫迪在寫給國有銀行高管的一封信中說,如果開辦銀行賬戶的事情沒有辦好,其他開發項目都會受阻。
現階段,印度全國國有銀行超過10萬家分行都在參與這一活動。印度政府希望借此邊緣化高利貸和個別不講道德的銀行。
按印度政府的設想,此舉還可能起到反腐敗作用,因為政府將要求有關部門經由銀行賬戶直接將福利和工作報酬等款項支付給個人,這筆錢將不再由地方政府代為分發,以避免其從中截留。莫迪說,為窮人開辦銀行賬戶,不僅能讓窮人“有機會接觸銀行和信貸機構,讓他們不再受高利貸剝削,還可以作為反腐的利器”。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