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明
基督教的“原罪說”,讓信徒堅信自己與生俱來就是“罪身”。人活在世,就要贖罪。原罪說看似滑稽,其實包含著許多向善論的成分,所以這種學說雖無法證實卻不乏踐行者。沒有原罪的人尚且愿意承認自己有罪,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則失去了日常性自省的機會。缺乏自省,自傲自然容易興風作浪。
在現實生活中,凡是和錢權距離近的行業,放縱自己的概率也就相應增加。政府部門不是商場,更非印鈔廠,按說官員的貪腐屬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才是。“反腐大掃蕩”超過兩個年頭,戰果沒有減弱的跡象,反腐涉及的面在逐漸擴大,不得不讓人們思考腐敗的生態鏈究竟有多長了。
最近中紀委擴大了調查范圍,將著名書法家和音樂家等文藝圈人員也劃入調查對象。因為文藝圈人員利用與喜愛收藏字畫的高官的私人關系,為行賄商人和官員提供了方便。
腐敗的主體是人,客體則是物(包括權色交易)。世界由萬物組成,但凡值錢的東西,大抵都可以成為腐敗的對象。如此說來,貪腐鏈條就不是線性的,而是像人體的毛細血管那樣,呈現多維的特征。字畫和演唱會,因為可以用金錢計量,最終成為腐敗生態鏈的一環,也就不奇怪了。
書法和音樂,它們本屬于高雅藝術,地道的精神產品。精神產品,按說是無價的東西。無價的東西,才可能散發出其獨特的永恒魅力。這種魅力的獲得,關鍵看誰是它們的使用者。高雅藝術和世俗中間隔著一道墻,這道墻雖不至于不可逾越,也絕非可以輕易翻越過去。有趣的是,人性虛偽的一面,促使某些人喜歡附庸風雅。在我看來,靠多年打拼進入官場的人,不該有太多的閑情雅致去享受高雅藝術。不是他們沒有鑒賞的能力,而是自己的旨趣不在藝術,在于解決社會問題。吊詭的是,時下本該以思考民生問題、解決民生為己任的官員,不但沒有解決多少民生問題,一些人自己反倒成了社會問題的制造者,比如,瘋狂地“附庸風雅”。如果不是這樣,反腐敗就不至于經年“掃蕩”都沒法結束了。制造社會問題的人,大約不配是高雅藝術的真正消費者。
現在,字畫被標注到了天價,演唱會的出場費也變成了天文數字,究竟是誰扭曲了中國的高雅藝術,看看中紀委的反腐新動向大抵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如果書法作品和演唱會只是被動被官員相中,純粹被行賄者購買用以行賄官員,按說書法家和歌手就不存在承擔法律責任之說。書法家和音樂家通過私人關系涉腐,表明文藝圈的某些人已經不是單純的藝術生產者,還是腐敗的掮客甚至是貪腐鏈條上的“棋子”,問題就比較嚴重了。究其原因,字畫可以一般,歌唱得可以平平,只要向權力獻媚,得到官員的賞識,自然就有人把這些書法家和音樂家當做聯絡官員的中介。這樣,風光過后也難逃被查處的下場。
保持藝術的純潔和高貴,需要我們的藝人懷有基本的職業操守。沒有藝德,最終淪為權力的婢女,成為貪腐的媒介甚至道具,既褻瀆了藝術,也觸犯了法律,這樣的雙重作惡,買單的又是誰呢?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