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邦
摘 要:中職學校現代農藝技術專業要以種植業生產過程為導向,以現代農藝技術工作崗位典型任務為核心,“整合、序化”課程內容,圍繞專業方向,設計和開發項目式課程。實施項目課程要進行種植業典型工作任務分析;以生產季節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注重專業核心課程知識整合;“雙師”教師隊伍是項目課程建設的基礎;項目課程教學要實現“學練循環”;要嚴格做好項目評價和考核。
關鍵詞:現代農藝技術 項目 課程建設
當前,中職學校現代農藝技術專業從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出發,拓寬專業口徑,設計了平臺式課程結構,形成 “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課程體系。以種植業生產過程為導向,圍繞專業方向課進行項目式課程設計和開發,更好服務于區域內的經濟建設需要,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一、構建項目課程體系的總體思路
探索現代農藝技術專業方向課程“項目化”課程體系,擺脫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論思想束縛。依據現代農藝技術專業覆蓋的工作崗位、領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以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為主線,以現代農藝技術工作崗位典型任務為核心組織教學項目,構建與工作任務相適應的項目課程。
二、項目課程體系框架
在全面分析現代農藝技術專業職業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務基礎上,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復合、從初級到高級螺旋上升技能形成排序原則,以種植業真實工作任務、工作過程為依據來“整合、序化”課程內容,構建項目式課程。
1.第一、二學期
學生按現代農藝技術專業教學計劃完成植物生產和環境、植物保護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及農產品加工和貯藏等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同時,加強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學習,兼顧中高職的銜接,讓學生升學有能力。
2.第三、四學期
進行學習專業方向課(按項目進行學習)。按照生產季節安排項目的內容和順序,設計的項目課程主要有:大田作物的春季生產和管理、大田作物的夏季生產和管理、大田作物的秋季生產和管理、大田作物的冬季生產和管理。將作物播種、育苗、移栽、大田病蟲管理、施肥、水分控制及收獲等栽培主要技術環節按季節進行教學,橫向講授,邊實踐邊學習,教學圍繞節氣走、時令轉,課程教學和植物生產過程緊密結合。
3.第五、六學期
將所學單項技能項目進行綜合化,設計以具體栽培植物全過程生產和管理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教學項目,如水稻、小麥、油菜提質提產栽培技術等。要求學生從當地主要栽培農作物中選擇兩種以上作物(至少一種越夏作物、一種越冬作物),進行從播種到收獲各栽培環節的綜合性生產實習,實習項目任務方案、步驟和順序由師生共同研究、制定,具體的工作細節由學生自行設計。通過綜合性生產實習,讓學生熟練掌握種植業崗位的工作技能。
三、項目課程建設體會
1.實施項目課程前提是進行種植業工作任務分析
在實施項目課程前,要走訪農委、農科所試驗站、農技綜合站、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專業大戶等,了解區域內種植業發展方向和技術發展趨勢。同時查閱相關文獻,認真分析行業、企業需要的現代農業技術專業人才規格、能力和素質結構,進行區域內種植業工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設計。把工作崗位分析的結果轉化為項目課程門類及各種相應的學習性工作任務,形成核心技能教學項目,并進行合理的學時分配。
2.實施項目課程必須以生產季節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
種植業受季節變化的影響特別大,不同作物種類,其整地、播種、育苗、水肥管理、病蟲草防治和收獲都有一定的季節性,這種季節性決定于當前人類無法改變的四季變化。在專業課教學中,要走出教室、深入田間地頭,不同的教學內容必須在特定季節內,依據當時的生產情況來完成。因此,實施項目課程應在完成專業核心課教學基礎上,以植物生產季節為主線,按農事生產進程安排教學內容,將教學和實際生產融為一體。
3.注重專業核心課程知識整合
專業核心課是為項目課程學習提供理論依據的。通過專業核心課程教學,要讓學生掌握依據栽培植物不同特點、要求和不同栽培目的,給栽培植物提供相應的、最適合的生長環境,讓栽培植物按照人們意愿更好地生長。在教學中,要進行課程教學內容整合,選擇和今后學生實際從事的崗位能力有關的、畢業后能直接用于種植業生產當中的知識和技能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如土壤部分,重點培養訓練學生正確識別土壤質地、土壤結構、土壤樣品采集和制備、低產土壤改良技術等;配方施肥技術部分,重點培養訓練學生進行有機質含量、氮、磷、鉀和微量元素含量速測技術及植物缺素癥診斷能力等。對和專業培養目標關系不大的、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如三羧酸循環等,教學中要予以淡化,作為一般性知識內容,讓學生了解即可。
4.“雙師型”隊伍是項目課程建設的基礎
項目課程開發與實施最根本、最關鍵的要素是教師。項目教學更加注重實踐操作。只有專業課教師具備“雙師”素質,才能有效指導學生進行栽培技術方案設計、各栽培環節管理等一系列任務。因此要實施“雙師工程”,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學校一方面要建立專業教師深入涉農企業鍛煉及有關專業教師職業能力提升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積極從涉農企業引進和聘請人才,建立與完善和項目課程教學相匹配的專兼職師資隊伍。
5.項目課程教學要實現“學練循環”
項目課程教學要按照“教師引導學生做—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自主完成項目工作任務”方式實施,這對于習慣被動式學習方式的中職學生來說,剛開始是不容易適應的。因此實行項目化課程教學前,教師必須投入較多的精力,加強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引導學生轉變行為觀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此外,將學生組建項目小組,讓每位學生都承擔相應工作任務。在此基礎上,采用“交互式”、“學中做”、“做中學”、“操作評價考核”等方法,讓學生將接受他人傳授和自主學習、實際操作訓練交叉進行,讓所有學生都自覺參與項目過程,實現“學練循環”。
6.要嚴格做好項目評價和考核
在項目課程實施中,教學評價貫穿于教學的全進程,體現在每一個工作任務當中。項目教學的評價既要看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質量,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能力表現。為使項目課程教學更加貼近種植業生產實際,更好體現職業崗位的要求。學校要成立由學校專業教師、涉農企業專家、種植專業戶、學生代表組成的項目考核小組,制定項目評價和考核實施方案,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項目教學的評價一般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考核組總結性評價”流程進行。項目實施過程中,考核組要認真記錄項目實施情況。每項種植任務時,學生依據自己知識掌握程度、水平能力以及在任務實施中發揮的作用、任務完成情況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然后小組之間進行互評,主要是比擬收獲物產量、利潤等結果差異,分析差異的原因,找出成功之處及需要改進的地方;最后由考核組進行總結性評價,綜合評定考核結果。
四、小結
中職學校現代農藝技術專業通過項目課程教學,將理論教學、實踐操作和學生自學一體化,按照種植業生產特點,將不同的種植技能訓練進行分解和有機整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決種植業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畢業生就業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小平,劉根平.關于項目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與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9(2).
[2]劉琴,周建斌.項目課程體系下學生個別差異成因分析[J].職業技術,2011(10).
(作者單位:安徽省壽縣第一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