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勇,馬 良,田增剛(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山東省水土保持現狀評價及需求分析
周士勇,馬良,田增剛
(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摘要】結合山東省水土保持規劃,通過對山東省水土保持現狀分析,探討了山東省水土保持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全面分析了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對水土保持工作需求,以期對山東省水土保持工作開展起到積極借鑒作用。
【關鍵詞】山東省;水土保持;現狀評價;需求分析
自2011-03-01新修訂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后,山東省抓住機遇及時出臺了《山東省水土保持條例》,全省各地堅持以實施“革命老區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等重點工程為依托,積極推動清潔小流域建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呈現出重點突出、亮點紛呈、全面發展的新局面。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推進,對全省水土保持現狀進行全面分析評價,明確今后一個時期水土保持工作面臨的形勢和發展機遇,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對水土保持工作需求,對全省各級水土保持規劃編制以及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根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山東省水土保持情況普查成果》,全省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保存面積327.97萬hm2,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1)精品小流域越來越多。生態清潔型、生態經濟型、生態安全型、生態旅游型等“四型”小流域建設全面提升了全省小流域治理水平,質量高、效益好、示范作用強的小流域精品工程在全省遍地開花。2)治理工程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工程建設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工程優良率達94%以上,經過治理的小流域,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為建設小康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3)投入水平不斷提高。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投資水平由2000年的20~30萬元/km2,提高到60~70萬元/km2,尤其是近兩年實施的清潔小流域治理和坡耕地綜合治理項目投資水平分別達到了200萬元/km2和300萬元/km2,為工程高質量建設奠定了基礎。
但是,根據2010年全省遙感衛片解譯結果,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為2.80萬km2。特別是泰沂山區水土流失問題以及遍布全省的坡耕地問題依然突出,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性因素,阻礙了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從水土流失歷年的變化及組成情況來看,治理難度小、工程見效快的水土流失地區已基本得到治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后續治理難度加大;同時,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土保持需求則日益增長,“四型”小流域建設,要求全面提升小流域治理水平,面源污染控制、村居村容整治、河湖水環境治理等新任務不斷涌現,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任務依然艱巨。
2.1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階段
山東省全面深入實施重點區域帶動戰略,加快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加快省會經濟圈和魯南經濟帶發展,經濟增長呈現多極化趨勢,區域發展進入深度整合、提升整體競爭力的新階段。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深化調整,對統籌產業布局、人口集聚、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戰,發揮好水土保持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成為水土保持工作必須面臨的一個重大考驗。
2.2人口和生活水平持續增長,土地資源更加短缺
未來10~20年,山東省正處于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期,年均凈增人口超過50萬人,總人口將接近1億人左右的規模。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都會不斷增加。人口總量的持續增長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既對擴大居住等生活空間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加大了對農產品的需求,進而對防治水土流失、保護耕地和糧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2.3水資源制約更加突出
山東省水資源總量不足,以占不足全國1.1%的水資源,承擔占全國7.3%的人口、7.4%的耕地、8.4%的糧食生產、10%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供水任務。水質和水環境問題也比較突出,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都面臨較大壓力,強化水土流失治理、增強水源涵養能力、減輕入河入庫泥沙量、防治面源污染和保護水源地水質成為水土保持工作面臨的緊要問題。
2.4人為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嚴重
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資源開發向深度和廣度擴展,人為活動更加活躍。未來10年,山東省累計進入城市就業和居住的人口將達到1000萬人以上,給城市建設用地帶來巨大壓力,交通、能源、水利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等建設必然繼續占用空間,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不可避免地占用一些耕地和綠色生態空間。能源和礦產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大規模開發利用持續發展。城鎮和工程建設以及資源開發引發的人為水土流失問題依然突出,人為水土流失仍將是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水土保持監管的重點。
3.1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需求分析
水土保持通過水土資源的有效治理與保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農業生產發展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以土壤保持功能為基礎,以魯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為核心區域,膠東半島丘陵蓄水保土區次之,并兼顧津冀魯渤海灣生態維護區和黃泛平原防沙農田防護區。山東省水土保持工作重點是開展坡改梯工程,并實施以“生態經濟型小流域”和“生態旅游型小流域”治理為核心的小流域綜合治理,一是以坡耕地面積超過1333.33hm2的33個坡耕地縣為主,兼顧其他22個具有坡耕地的縣,改造現有的坡耕地,大力開展坡改梯工程建設;二是搞好坡面徑流調控和溝道攔蓄,增加有效灌溉水源,解決農業生產中水資源供求矛盾;三是加強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充分挖掘土地生產潛力;四是津冀魯渤海灣生態維護區和黃泛平原防沙農田防護區加強鹽堿地和沙化土地改良,魯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和膠東半島丘陵蓄水保土區開墾宜農“四荒”資源,增加基本農田數量。
3.2生態安全建設與改善人居環境需求分析
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維護生態安全,打造美麗家園,是水土保持必須擔當的重要任務。全省存在著人均土地面積少、鹽漬化沙化嚴重、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水環境問題突出、飲用水水源地污染嚴重、森林覆蓋率低、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等諸多問題,水土資源承載能力承受著嚴重的考驗,使得全省生態脆弱區域面積較大,生態狀況總體上較為脆弱。通過水土保持能夠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維護生態安全,有效改善和提升人居環境,對打造水清、天藍、山綠、氣爽的美麗山東,實現生態山東建設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
從生態維護功能的角度,山東省以津冀魯渤海灣生態維護區為重點區域,其他區域均需重視,尤其是國家級和省級重點預防區、生態敏感區、崩塌、滑坡危險區及泥石流易發區等;從人居環境維護功能的角度,各區都應重視。工作重點是實施以“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和“生態安全型小流域”治理為核心的小流域綜合治理。一是要加大生態良好區預防監督力度,保護好土地和植被,避免造成生態不可逆惡化;二是人少、水土流失輕微的生態脆弱區,采取生態修復措施,依靠自然恢復能力,促進生態向良好方向轉變;三是在人口相對密集、經濟發展需求大、水土流失嚴重的生態退化區,采取工程與植物措施相結合,以工程保生物,營造喬、灌、草結合,針、闊混交的水土保持林,重建植被生態系統,維系生態環境的安全,并強化對區域內生產建設項目的監管,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此外,在城市,水土保持要以防止人為水土流失為基本任務,防治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按照水土保持方案進行治理,充分發揮水土保持設施的服務功能,保護和建設城市生態環境,為群眾提供一個優美舒適的工作環境。
3.3江河治理與防洪安全需求分析
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淤積河道、湖庫、塘壩,消減蓄水行洪能力,加劇洪澇災害,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如何維護河床不抬高、河道不破壞、河水不斷流、水質不污染的健康河流,防治洪水災害,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防災減災和攔沙減沙功能的角度,山東省以魯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和膠東半島丘陵蓄水保土區為重點,兼顧津冀魯渤海灣生態維護區和黃泛平原防沙農田防護區。工作重點是實施以“生態安全型小流域”治理和山東省歷史在冊的49個山洪災害易發縣治理為核心的小流域綜合治理。一是要采取封禁治理措施,設置封禁標置牌、護欄,禁止人為開墾、砍伐林木和放牧等生產活動,加大河流上游水源涵養林建設,尤其是現狀植被度低的水庫上游,通過林草植被的林冠截留,枯枝落葉層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攔蓄,增加土壤入滲,減少地表徑流;二是通過坡面和溝道攔蓄工程,有效攔截徑流和泥沙,減輕徑流沖刷力和泥沙下泄量,延長匯流時間,削減洪峰流量;三是強化監督管理,防止建設項目產生的棄土、棄石、棄渣,亂倒、亂棄,在徑流的沖刷下,淤塞河道;四是因地制宜地開展濱河濱湖植被保護帶建設,防止河流溝道岸坡損壞,凈化水質。
3.4水源保護與飲用水安全需求分析
近年來,山東省加快飲用水水源地綜合治理,實施水源地隔離防護,逐步關閉保護區排污口,削減點源污染排放量,水源保護和農村飲水解困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水質污染、水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等諸多問題依然存在。水土流失在輸送大量水分和泥沙的同時,也輸送了大量化肥、農藥和生活垃圾,造成或加劇了水體污染,嚴重影響了水源地供水安全,進而影響了居民飲水安全。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水質、保障飲水安全,是當前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水質維護和蓄水保水功能的角度,山東省以魯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和膠東半島丘陵蓄水保土區為重點。工作重點是強化在水源地、河流源頭區實施“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兼顧水功能區水系水土流失治理,保障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這就要求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過程中,要在搞好水源涵養、蓄水保水工作的同時搞好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防止水源地水體污染。一是對人煙稀少、植被良好區實行全面封禁,提高水源涵養和生態系統自凈能力;二是在人口相對密集的淺山丘陵區,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并結合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配套小型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生態農業;三是在溝道上游通過生物谷坊群,并結合溝底防沖林建設,依托植物生長所需,吸收水體中的富營養物;四是在河道兩側和湖庫周邊,通過生物護岸和建設林草生物緩沖帶,凈化水質。
3.5社會公眾服務能力提升的需求分析
近年來,全省水土保持監測網絡、水土保持法規體系和監督管理機構不斷完善,監測和監督執法能力不斷加強,使水土保持監測和監督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成效突出,但尚不能完全滿足為全省社會公眾提供高質量服務的需求。
從提升公眾服務能力的角度,山東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方向。一是進一步根據新水土保持法要求更新配套相應地方規范性文件,完善水土保持法規體系;二是進一步完善監測站網及監測體系,提升監測人員素質和監測技術水平,強化末級的監測站點建設;三是進一步健全經濟開發區和高新區等區域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機構,提升地方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履行能力,嚴格落實監督管理責任和義務;四是加強科研和技術創新,加強水土保持從業人員培訓,強化科技支撐能力;五是加強水土保持宣傳,提升公眾水土保持意識。
資助課題:山東省重大水利科研與技術推廣項目“泰沂山區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綜合技術研究與示范”(編號:SDSLKY201317)、“城市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編號:SDSLKY201216)。
(責任編輯趙其芬)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5-0006-03
作者簡介:周士勇(1977—),男,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