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彬等
【摘 要】本文梳理了國內關于無障礙設施建設與管理的學術研究成果,綜述了學術界關于無障礙設施建設、管理的主要觀點,如加強法律規范建設,加強規劃、建設、維護的全場監管。文獻研究結果表明,國內關于無障礙設施的設計研究相對角度而公共管理研究明顯不足。
【關鍵詞】無障礙設施;建設與管理;研究綜述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到2010年末,我國大陸的殘疾人口有8500多萬。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將近2億,未來20年還將以年均超過總人口3%的速度遞增。此外,還有大量的傷病人、婦女兒童和其他一些有無障礙設施需求的群體。[1]
上述各類群體在參與社會生活中都需要無障礙環境。無障礙設施是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是方便老年人、傷病人群、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的重要設施,是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應有的內容,也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標志。多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我國的無障礙設施建設與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相關學術研究正在開展起來。
1 關于無障礙的相關概念研究
無障礙研究有三個主要概念,一是無障礙,二是無障礙設施,三是無障礙環境。研究者認為,無障礙是指“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為廣大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提供一個行動方便的、安全的活動空間,創造一個平等的、全民共同參與的社會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無障礙和信息交流無障礙”[2]。無障礙設施是指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孕婦、兒童等社會成員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設工程中配套建設的服務設施。[3]無障礙環境,是指為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孕婦、傷病人、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道路、公共和住宅建筑、居住區等建設工程中配套建設的服務設施和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人文環境[4],包括無障礙物質環境、信息交流無障礙和無障礙社區服務[5]。
上述研究都認為,無障礙設施的服務對象不僅是殘疾人,還包括其他在行動和交流上的弱勢人群。對于無障礙環境的界定也體現了人文關懷和現代理念,即將人文環境也作為無障礙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城市建設的發展而形成的共識。
2 關于無障礙設施建設的研究
國內對于無障礙設施建設的學術研究相對較多,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設施、公共建筑、公園、城市道路及標識的無障礙設施的規劃、設計方面。如張丹(2011,)對醫療建筑的樓梯、地面、廁所、扶手、電梯等無障礙設計進行的探討;李漢琳(2012)針對人行天橋無障礙設施的規劃布局、設施細節和系統性、美觀性問題進行的研究;張蕾、張品(2003)指出了老年人在衛生間所需空間的大小和無障礙設施的種類,提出了老年人家中衛生間無障礙設施的設計方案。譚露露(2013)對株洲市主城區城市道路和公共建筑內無障礙設施的應用現狀進行調查,發現無障礙交通設施存在危險、有些公共建筑內無障礙設施設計不十分合理、公共信息無障礙設施存在盲區等,對無障礙設施的再設計、現代化科技手段利用、設施的統籌設計和協作互補、設計的前瞻性等提出了比較獨到的觀點。嚴亞丹、過秀成(2011)從設施配置、工程設計、運營管理等方面提出公共交通無障礙設施一體化的實施對策。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無障礙設施的設計研究。如賀喜(2014)從科學規劃無障礙設施的布局、合理配備無障礙設施、重視整體美學設計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議。常成等(2014)提出了老年住宅中無障礙設施設計人文化的建設理念。李玲玲等(2014)、齊一聰、董茜(2012)以通用設計理念探討無障礙設施設計問題,李玲玲系統化的全面審視體育場館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從進入場館到觀看比賽再到賽后離場,系統分析了行動不便人群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站在通用設計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謝宏忠、葉惠戀認為,我國無障礙設施設計未能真正考慮使用者需求,無障礙環境建設缺乏系統性。例如一些樓梯扶手高度、無障礙廁所內的設施設置以及公交車的無障礙扶手等,都沒有完全按照使用者的實際需求來設計,導致無障礙設施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造成資源浪費。一些無障礙設施設計未能真正考慮使用者的實際需求,缺乏通用性和便捷性,例如出入口坡道一般設在兩側,距離出入口過遠。[6]
3 關于無障礙設施管理的研究
研究者普遍認為我國無障礙設施管理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一是無障礙設施建設與管理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應加強建設。譚力、沈萍(2006)認為無障礙設施管理在立法方面急需加強和完善,因為我國無障礙設施建行與管理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性。目前全國各地制定的適用于本轄區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辦法》用詞不統一,規范性不強。
二是無障礙設施管理主體不明確。譚力、沈萍(2006)認為,目前各省市對管理無障礙設施建設主體的規定沒有明確的指向。如2005年頒布的《廣東省無障礙設施建設管理規定》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級行政區域內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負有領導和監督責任。”“各級人民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負責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無障礙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規劃、建設、市政管理、交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 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對無障礙設施建設、養護和使用, 實施監督和管理。”可見“各級人民政府”為主管機關, 其他各委員會、管理部門協調管理。“各級人民政府”這一提法,實際上并沒有明確具體的管理主體,因此造成對不實施無障礙設施的行為懲處無力, 甚至沒有處罰。針對管理主體不明確這一問題,譚力、沈萍建議在相應部門內單獨設立一個“無障礙設施建設部門”。
三是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管理監督工作薄弱(李煒冰,2012;謝宏忠、葉惠戀,2014)。李煒冰指出[7],無障礙環境設計的審批、監督制度還沒有真正有效地建立起來,違反強制性標準的現象較為多見。對不執行或違反無障礙環境設計、施工的行為缺乏有效的處理辦法;對故意不執行法規的組織和單位沒有懲罰權和威懾力。謝宏忠、葉惠戀指出,無障礙公共設施、建筑物未能形成有效、系統的監督管理制度。首先,對無障礙建設項目規劃設計的審批流程不嚴格,導致一些違法違規的無障礙建設時有發生。其次,對在建、改造的工程的監督力度不夠,工程驗收過程太過松懈;此外,我國無障礙建設初期,大多屬于政府倡導性條款,沒有對此做強制性的要求,并且無障礙立法中關于責任主體、處罰主體以及相關的處罰措施的界定模糊不清,導致管理者在處理當建未建、當改未改以及占用、破壞設施等行為時有法難依。
研究者主要從法律法規建設和行政管理方面提出了加強無障礙設施管理的對策建議。朱久兵(2010)、齊一聰(2012))提出完善無障礙設施的相關立法,制定無障礙設施的規劃設計和維護管理的相關制度,從無障礙設施的建設規劃、實物設計、工程施工到設施維護都要明確責任主體。建議由各地殘疾人聯合會行使監督監督權并有殘疾人代表參與管理過程。因為殘疾人更了解他們自身的出行障礙,他們參與其中,可以把無障礙設施的設計做得更全面,更實用,更人性化。張旭山(2006)、鐘瑩(2006)認為應建立一個包括規劃、設計、施工及驗收的無障礙工程建設全過程審查把關制度的地方性法規政策。李煒冰(2012)提出我國政府在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中應擔負起提供法律保障、財政保障、組織保障和監督管理保障的職責及策略。呂世明(2013)提出對已建設施應加強管理,特別是對占用盲道、破壞無障礙設施的現象建立健全無障礙環境建設長效工作機制。加強新建道路、建筑物執行《無障礙設計規范》國家標準的監管。王臻(2009)將無障礙環境體系建設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各個層面上,以分區域的分期建設和公共交通的輔助,完善無障礙線路的連續性;以控制性的無障礙需求指標指導具體的無障礙設施建設,使之與城市物質空間互相融合,讓無障礙環境成為連續有效的城市物質空間。
通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檢索來看,國內關于無障礙設施的設計研究相對較多一些,從公共管理視角針對無障礙設施管理的研究明顯不足,而且關于無障礙設施管理的研究缺乏系統性,缺少更具操作性的管理手段、錯誤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OL].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官網.
[2]張旭山.廈門市無障礙設施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建設信息,2006(1).
[3]朱久兵.我國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的反思:以南京市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0(11).
[4]李煒冰.無障礙環境建設中的政府責任[J].蘇州大學學報,2010(3).
[5]張東旺.中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J].河北學刊,2014(1).
[6]謝宏忠,葉惠戀.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現狀與問題述略[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4(4)..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