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在各地推進了不少年頭,也初見成效。但無論從中央要求還是各地實踐看,還需要更加強調“人”這一核心。這有兩層意思:一是把人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新農村建設提得再轟轟烈烈,官員有激情、專家有熱情,如果不能對接農民的訴求與期盼,就會背離中央要求,也讓農民“失了心情”“沒了表情”。二是最大程度地調動農民積極性。只有當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而不是處于“外圍”,新農村建設才能保持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事實上,現在不少農村面臨著“富起來”之后的問題,出現了“錢多人閑是非多”現象,能不能在構筑精神家園、建設鄉村文化等方面著力,提升農民的安定感、幸福感?能不能通過創業扶持、技能培養等做法,讓他們有再造新家園的建設感、成就感?能不能做到“需求在哪里,服務就跟到哪里;農民在哪里,幫扶的主力軍就在哪里”,都是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正邁入互聯網時代的“鄉土中國”,農村問題日益復雜,“全面建成小康”任務緊迫。對于廣大農村治理者來說,措施可以多樣,方法可以不同,但都必須把“人”、把農民放在第一位。
人民日報 筱理
說起工齡,不少人可能覺得有傷痛。在城鄉有門檻的年代,在工作與勞動有區別的時期,城里人上班叫工作,計算工齡;農村人干農活叫勞動,不能計算工齡。這種城鄉差別人人都知道,但就是不能突破。工齡是人們身份、等級與城鄉差別的重要標志。
工齡直接涉及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比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退休時,工齡在35年以上的,退休時工資按90%計算,35年以下的則按85%計算……別看有的人工齡相差只有一二年或幾個月,細算起來就是終生的差別。所以計較工齡是每個有工作的人必須在意的事情。
要解決工齡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國家勞動法的層面來確定:只要是成年人,不論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不管他在這個單位還是多個單位,不管他在這個地區還是其他地區,只要他按時按標準繳納了社會保險金等,就應該計算工齡。
南方周末 熊林寶
創新不光是技術,還包括管理、體制,更重要的是文化,所以人才和文化實際上是創新的基石,離開了基石怎么談創新和創業?而中國文化需要大力改變。中國不是沒有創新,華為的研發技術在全球拔得頭籌,已經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一個領軍企業,在國際上,華為的國際化跟任何國際企業相比也都很強勁。中國不乏管理創新,然而有的企業忘記了“互聯網+”的本質是提升人的價值,創業項目良莠不齊。互聯網的本質不光是連接,還要提升。
人是不斷發展的,過去從電路的連接到信息的連接、網頁的連接,到人的社會交往的連接,整個互聯網當中的新興企業并不是重復過去的標準,而是在已有標準的基礎之上實現自己新的服務價值。整個互聯網是一個有機體、生命體,和人一樣,要不斷從生理到安全、社交、尊重,最后到自我實現。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以及未來的創業企業,要判斷是在哪一個層次中發展的。未來,人們將理解“互聯網+”的本質實際上是提升人的價值。
新華網 蔡劍
日前,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提出,人社部準備向社會公開延遲退休改革方案。而且,方案的設想已經基本成型,即通過小步慢走的方式,每年推遲幾個月,逐步推遲到合理的退休年齡。也就是說,經過過去的5年時間,預熱程序已經基本結束,延遲退休不僅正式提上議事日程,而且已經開始進入正式推進的階段。
延遲退休是牽扯幾乎每個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且敏感的事項,不管是“預熱”階段,還是相關部門極其慎重的決策過程,都是由這種敏感所致。而且,即使預熱過程已經完成,公眾已經對延遲退休的必要性有了比較充分的了解,并做好了相應的心理準備,延遲退休政策的落實仍然需要“慢慢來”。
所謂延遲退休需要“慢慢來”,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延遲的步伐必須漸進緩行。其二,在具體政策的安排上,也需要綜合考慮各方能力和利益,讓企業、員工都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而不是把延遲退休的職工強行“塞”給企業就算完事。
北京青年報 張天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