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娜
(大連藝術學院思政部 遼寧 大連 116600)
國家的強大、民族的振興絕不僅僅是經濟實力的增強,更應是國家文化的強大。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大學生,無疑擔當著文化強國、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而青年的競爭力不僅僅在于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培養,更重要的在于其文化的競爭力,因此,作為當今的大學生僅僅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注重對其文化自覺的培養,尤其是在全球文化多元的充斥下,青年文化自覺的培養更是尤為迫切!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自覺”,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及其優點和弱點,懂得發揮優勢,克服弱點。不僅如此,“文化自覺”還指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對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上,了解其他文化及與自身文化的關系,進而使自身文化為世界所用,成為世界文化新建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
筆者所在的課題組成員在課題立項之際,即展開了對大學生文化自覺情況的調研,課題組調研主要涉及到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情況、外來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大學生的文化安全憂患意識等情況。課題組成員對大連交通大學、大連藝術學院、遼寧師范大學的部分學生通過問卷、訪談、座談等形式進行了調查,并對高校中部分輔導員老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及學生處的老師等進行了走訪,得到了第一手比較準確的數據和資料。雖然調查對象只有近200 人,其中學生占絕大部分,只是全國高校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他們都是來自不同類型的高校、文理科生兼有,在相當大程度上也能夠反映當代大學生文化自覺的普遍情況,通過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及訪談的資料進行整理和歸納,對當今大學生文化自覺情況現歸納如下:
大多數的大學生對經典的中國傳統文化都有一定的認知,如對中國的四大名著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夠說出來,在問卷調查中,對“你能說出四書五經是什么?”一題的統計發現,62.7%的大學生的回答是“能”,但在訪問調查中也發現,對于非經典的傳統文化以及經典傳統文化的深入認知情況卻并不樂觀,如傳統經典文化的具體思想內容上,多數同學僅僅略知一二。另外,在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上,通過影視劇作品、網絡等方式獲得的方式為主,而通過閱讀經典著作原文的卻非常少,調查顯示40.9%的大學生是通過影視劇作品的途徑獲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而只有21.2%的大學生是通過查閱經典著作來獲得傳統文化的認知。
在和大學生的訪問式調研或座談中,大多數同學對主流價值觀都表現積極的認同。但在不記名的問卷調查中,情況卻大不相同,在對“ 你堅信馬克思主義是真理嗎? ” 一題的回答中, 只有25.5%的同學回答“是”,在“你堅信共產主義一定能實現嗎?”的問題回答中,也只有26.4%的同學回答“是”。這兩種調查方式,很顯然后者更能體現大學生的真實想法,這個結果確實讓我們感到無比擔憂。另外,在主流價值觀的認同中,在對大學生入黨動機的調查中發現,有32.7%的大學生的入黨動機為“實現個人目標的一種手段”,可見大學生在主流價值觀認同上還存在一定的功利心理。但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主要傳授陣地, 政治理論學習的調查結果顯示68.2%的大學生對于政治理論的學習表示“還行”,有0.9%的大學生表示喜歡政治理論的學習。
外來文化及其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沖擊,在是否會過西方的圣誕節、萬圣節的節日調查中僅有30.9%的大學生表示不關注,在影視劇等娛樂作品選擇中,有47.3%的大學生喜歡看好萊塢電影,33.6%的大學生喜歡看大陸電影,而在備選的四個選項中選擇喜歡看好萊塢電影是權重最大的比例。在教育機會的選擇中,這種選擇國外教育機會的傾向就更為明顯,在“如果有機會,你更愿意去國外讀書還是國內讀書”的選擇中,有高達54.5%的大學生選擇到國外讀書。在餐飲文化上,外來的餐飲文化同樣對大學生具有重大的影響,有35.5%的大學生喜歡吃韓國的泡菜,61.9%的大學生喜歡去肯德基、必勝客等消費。調查組對大學生的詢問中還發現,很多大學生在消費理念上也更傾向選擇購買國外的知名品牌,很多同學對能夠有機會在國外就業的同齡人表示羨慕。可見,外來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文化及其思想價值觀念的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我國的經濟主權的安全乃至國家人才強國的發展戰略。
大學生的文化安全憂患意識普遍都有一些,在問卷調查的統計中發現,61.8%的大學生對當前多國商業文化產品沖擊中國,對青年一代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影響和滲透偶爾有過擔心,21.8%的大學生對此則相當擔心,而只有10.9%的大學生表示對此從來不擔心。在關于“中國的端午節申遺落敗”的調查中顯示,72.7%的大學生的感受都是要痛定思痛,中國要重視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在中國增加一些傳統節日作為國家法定假日的感想調查中,70%的大學生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契機,但也有30%的大學生認為這是純粹的經濟或消費節日等。在訪問調查中,課題組成員對大學生對外來文化沖擊我國的情況如何進行反擊進行了詢問,發現多數同學并未深入思考過此問題??傮w而言,大學生的文化安全意識雖然有,但明顯不強,對于如何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模糊不清。
在當代中國,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的強烈的文化輸出,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性、功利性等庸俗文化的蔓延,對大學生的文化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挑戰,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等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文化價值觀念的認同。一些非主流文化,如:庸俗文化、快餐文化、攀比貴族文化、拜金主義文化、享樂文化等通過各種光鮮的方式充斥著主流文化,并得到了許多大學生們的廣泛認同,他們通過凸顯自我、突出個性等角度來表達對這個世界的感悟和理解,這些非主流文化使得大學生疏離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念,改變著大學生的思維邏輯、情感表達、訴求表達和行為方式等,使得當今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念具有明顯的功利性、媚俗性。
文化認同是指個體或群體將某一文化系統(信仰、價值觀、規范、習俗等)內化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結構中,并自覺地以此系統的標準來評價事物、規范行為的過程。它是一定社會人們所共同持有的心理、情感和意識等,是社會整合的一套重要機制。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是指大學生通過學習、生活和體驗,在認識和情感上形成對外在于主體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趨同,并用以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自己行動的一種過程。它不僅是認識上的贊同、情感上的相容,更重要的是信念的確立及信念與行為的一致性。
當今大學生多數是80、90 后,在外來文化大量充斥和本國傳統文化教育百年來幾乎處于斷裂的情況下,他們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民族文化的認同危機。一方面,我們看到西方文化在大學生中盛行。他們借助于其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產業形式,使文化傳播的手段、技巧與策略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也對中國的青年一代更富有吸引力。通過調研我們看到,麥當勞、肯德基、比薩餅的生意越來越火,好萊塢電影深得大學生的歡迎。熱衷于過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等,寧愿去讀外文原著而不去讀諸子典籍,對中國的教育不斷批評,對外國的教育夢寐以求。這些都表明,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缺乏應有的認同和自豪,而對西方文化逐步認同和依賴。另一方面,主流意識形態文化認同危機呈惡化趨勢。不僅僅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呈弱化的趨勢,而且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國家的政治制度、民族精神、領導人的個人威信等的認同度都在下降,通過調研發現,當代大學生對政治理論課程等主流意識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反感。這種認同上的混亂與危機對國家政權和經濟社會以及人民生活穩定都帶來了一系些列的顛覆性的挑戰。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文化的認同危機問題已是刻不容緩的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當今的世界是經濟全球化的世界,在經濟利益和市場機制的操縱下,經濟效益高的娛樂文化也在加速產業化,各國的娛樂文化正以“大眾文化”的名義在世界各地傳播,并逐漸成為一種霸權文化,也影響著我國當代的大學生。娛樂文化傳播表現為文化道德標準與價值觀念的不斷變化,這也造成了大學生價值心理和價值觀念的多樣和多變。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面對多元文化的形式,甚至是中西方文化觀念的沖突,大學生們更多地表現為茫然不知所措。
不可否認,多元的娛樂文化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價值享受和感知愉悅,但長期以來,在基礎教育階段以考試教育為導向下缺乏人文素質教育培養的大學生們,對多元文化往往僅停留于對文化活動的享受,而缺少對文化的反思。這就造成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的滲透中,大學生們不可能解讀文化的本質內涵,他們已然喪失了文化的自主性,更談不上創新、整合、發展、傳播文化了。而將來,我們如何又能相信他們能承擔起國家文化安全的捍衛者呢!
從調查結果分析,當今的許多大學生不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或知之甚少,調查走訪當中發現,有些大學生連四書五經是什么都說不出來,更談不到去仔細品讀。他們不喜歡花費時間去閱讀有關中國歷史、文化、哲學等方面的書籍,甚至對電視、網絡中的宣傳介紹都不感興趣,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我們看到外國的很多學生比中國學生還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不關注就不了解,不了解又如何知道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加之西方文化披著商業華麗的外裝,通過市場化的渠道涌入,他們所滲透的民主、自由、平等、公平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學生的凸顯個性、追求民主的心態,其滲透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著不可低估的重要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否定中國文化就成為了習慣,崇外也就成為了自然,對本國文化的無知便很難激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安全問題是國家安全的根基,是基于文化的差異與沖突而產生的。經濟的全球化帶動著文化的全球化,多元的價值文化正以各種光鮮的外衣、多變的形式沖擊著我們的文化市場,在賺取大量金錢的同時也在進行著思想、價值觀念的滲透,甚至是意識形態的滲透,已達到其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對此,作為國家希望的棟梁之才——大學生們是否引起了他們的警醒、深思和憂慮呢?通過對大學生的文化憂患、文化安全意識方面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到,當今的大學生們多數文化安全、憂患意識是有的,但大多意識不是特別強,而且多數是停留于觀念上,沒有付諸實際行動,對危及國家文化安全的現象和行為缺乏防范意識,缺乏對國家文化安全進行應有的維護和對危害文化安全的行為進行必要的反擊。出現這樣的情況,本人認為是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當今大學教育中國情教育、憂患意識教育的淡化和缺乏。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還沒有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國情教育課程,而關于國家文化安全方面的教育就更少提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也未達到理想的效果;二是當今的大學生多數是80、90 后,他們生長的時代恰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他們很少體驗艱苦奮斗,物質的豐富和精神的愉悅使得這一代的大學生缺乏憂患的意識;因此對于國家文化安全的思考也自然不會太多。
[1]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95.
[2]胡惠林.在積極的發展中保障中國的國家文化安全[J].美術,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