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為
(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 鐵嶺 112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主要的作用。然而,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來自多方面的沖擊與挑戰。思政課教學實效性不強已是當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如何推進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實效性,科學回答大學生心中的各種迷惑,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當前乃至今后思政課亟待解決的問題。
所謂實效性,它著重于強調思政課教學收到的實際效果,即使學生通過理論學習,親身感受,能夠內化為自身的品質,外化于行,實現知行統一,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于我們注重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取得,因而我們不得不去關注思政課教學的方式、方法、手段的改革,注重教學思路的與時俱進以及教師自身素養的提升等問題。
高校思政課是一門融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于一身的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精神境界。如果說專業課是教育和培養大學生如何“做事”的話,那么思政課就是教育和培養大學生如何“做人”的課程,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樹立一種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 號文件指出:思政課的目標是“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形勢,把握國際局勢的發展變化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國情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增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肩負的歷史使命,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由此可見,思政課教學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的傳授,而是更加注重培養和形成一種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同,進而形成內在的與社會主義相一致的價值觀念,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和現象能夠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我們需要正確處理以下兩種關系:
一是教與學的關系。教學活動是一種由師生共同完成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既包括教師的教,又包括學生的學,這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對教師而言,如何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以通俗易懂、易于為學生接受的形式傳授給學生,使其認可、接受并轉化為日后對社會主義堅定不移的信念和信仰,這就給教師提出了重要的課題,即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對學生而言,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熱情、學習的效果如何,本身就是思政課實效性的體現。
二是教學“雙主體”的關系。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將思政課視為單項的教育過程,把學生視為被動的接受容器。這種思維模式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和需求,壓抑甚至抹煞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其實效性不言而喻。而扭轉這種教育局面,必須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而存在,學生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容器,而是作為一個平等的主體。因此,思政課教學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思政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啟發其自覺性,調動其積極性,激發其創造性,陶冶情操,鑄造具有自主思想意識、道德行為的當代大學生。 ”[2]
思政課教師從事的工作是一項關乎國家和整個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光輝而神圣的事業。對此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關鍵在于教師。”[3]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居于教學的主導地位,因此,思政課教學能否取得實效性的關鍵取決于教師的能力與水平。為此,我們必須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
1.政治堅定。這是思政課本身的特殊性決定的。思政課與其他專業課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它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作為思政課教師首先就應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必須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擔當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大學生的引路人的重任。
2.業務精湛。一是思政課教師必須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為此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勤于鉆研,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吃透,不斷拓寬自己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樹立理論權威,以理服人,使學生受其感染,并為其折服。提高理論魅力,并運用理論為學生解疑釋惑,真正使學生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威力。
3.師德高尚。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如何使他們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下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接受主流價值觀,教師的言傳和行為示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必須不斷提高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堅定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完成自身道德人格的質變與升華,進而甘為“人師”、“ 人范”、“ 人友”、“ 人梯”,以崇高的道德人格魅力感化、感染和感召學生,實現潤物無聲。[4]
當前,全國高校思政課教材都是由全國知名專家編著的統一教材,其權威性、科學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將思政課教材體系轉變為教學體系,并且選取和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真正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增強教學實效性就成為核心環節。因為,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媒體不斷涌現,大學生獲取和傳遞新知識的渠道日益多樣化;另一方面,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越來越遭到大學生的反感與排斥,他們希望教師與學生之間以一種平等的方式實現雙向交流。因此,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就成為思政課本身的必然要求。
1.要不斷創新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堅持以人為本,是教學方法上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把單向灌輸式教學引向師生雙向交流的互動式教學中來,大力倡導和采用啟發式、參與式、案例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針對不同類型、不同階段大學生的特點以及不同的課程,可采取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專題講座、專題演講、辯論、教學實踐等方法。[5]當然,由于各種教學方法都有自身的適用范圍,自身的優勢以及局限性,所以思政課教師必須熟知各自的特點,恰當、靈活地把握和運用。
2.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設。思政課本身是一門知行合一的課程。然而,長期以來,實踐教學環節一直被忽視。思政課教學常常是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的空洞的說教,學生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很難收到實效。實踐教學環節成為制約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瓶頸。因此,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是思政課教學的本質的回歸。提高對實踐教學的認識程度,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有利于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二,有利于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結合起來,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第三,有利于大學生對國情、民情的了解,提高對社會的認識程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不斷完善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的素養。2005 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 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1]雖然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仍需要不斷加強。
3.要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一是采用多媒體教學。與一張嘴、一支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教學它集文字、圖片、視頻于一體,具有動靜結合、聲相結合、圖文并茂的優勢,從而使抽象的理論變得更加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使學生在多種信息綜合刺激下,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二是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主動占領網絡陣地,通過思政課教學網站、QQ、微信、微博等各種網絡載體,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引導。
影響思政課教學環境的條件為三個方面: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的狀況、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等長輩的示范作用;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經濟全球化以及各種社會風氣都會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學生的自身行為的養成產生重大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可以說都是這三方面綜合影響的反映和折射。雖然,我們說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校理所應當成為主陣地和主渠道,但是,教育如果離開了家庭和社會教育的配合,也會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必須同時發揮三者的合力。為此,一要進一步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密切與家長的聯系,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在家庭中的思想和動態,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學校的思想行為,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配合。二要進一步加強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努力創造風清、氣正、人和的良好氛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三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尤其是營造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在理論宣傳、媒體、出版等方面形成齊抓共管的社會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釋放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應,真正達到教育、引導、踐行的目的。
考評方式是檢驗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標準,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導向作用。它不僅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態度、理論水平而且也能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狀況。由此可見,創建科學的、全面的、合理的考評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堅持知識考核與能力考核并重。思政課教學內容具有開放性,其理論體系是與時俱進的,這一特點決定思政課的考核不能簡單地以死記硬背的知識點為主要考核內容。此外,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運用所學理論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思政課考核必須改變傳統的“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加大對學生能力考核的力度,真正實現學以致用,有所作為。
第二,堅持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并重。傳統的考核方式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其弊端在于很難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質量,很難對學生的學習作出一個正確、全面的評價。其實,學生學習作為一個過程而存在,把學習過程納入到考核評價之中,堅持既重過程,又重結果,這樣的做法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師生的互動,加深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友誼,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第三,實現考核方式多樣化。學生關注的是考試的分數,是結果。因而往往容易忽視過程,教師關注的不僅僅是結果(學生考試分數是對教師評價的一種方式),更注重的是學生理解和把握知識的程度以及學生的能力到底有多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學生的考核成績至少應由三個部分構成。一是平時成績,包括上課的出勤率、課堂發言、討論、作業等的綜合成績,應占總成績的30%;二是社會實踐成績,包括實踐課或利用節假日、寒暑假進行的社會調查而形成的調查報告、參觀、走訪的心得體會等,應占總成績的20%。三是學期末由學校統一組織的考試,可以為開卷、閉卷、筆試、口試多種形式,內容應更加注重針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核,應占總成績的50%。
[1] 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 號.http://xsc.zqu.edu.cn/flfg/zzllk.htm.
[2]葉華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理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0(5).
[3]鄧小平文選(第2 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8.
[4]譚件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5]劉代成.關于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