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競
(廣東醫學院 廣東 東莞 523808)
網絡流行語是伴隨網絡產生的,綜合了網絡語言與流行語特點,在網絡上廣泛流行的,網民們約定俗成的一種獨特的語言體系。它以風趣幽默、詼諧調侃、形象生動、創新、有較強的時代性等特點受到青年大學生的喜愛與運用。青年大學生是網絡流行語的傳播主體,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很深。如何借助于網絡流行語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將其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淪課教學過程,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內容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表達出來,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然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思考的問題。
欲將網絡流行語有效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需要探尋網絡流行語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否存在交集契合點,即分析網絡流行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應用的可行性。這不僅需要認真研究網絡流行語產生的社會基礎及其本質特征,還要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根源與根本要求,在準確把握兩者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尋找增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實效性的教學新途徑。
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詞匯現象,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一個時期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流行語,網絡流行語的發展也從最初的簡潔表達與無厘頭的惡搞,逐漸轉向對社會熱點事件的密切關注。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曾經指出:“在任何時候,同表面現象相反,語言都不能離開社會事實而存在,因為它是一種符號現象。它的社會性質就是它的內在特征之一。”[1]作為對社會高度敏感的一根神經,網絡流行語是時代的重要見證和具體詮釋,是對社會關注的另類表達。從現實來看,無論是網絡流行語的產生,還是傳播都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大多數網絡流行語不僅萌生于某個具體社會事件,而且高度濃縮了某種社會心態或社會現象,如網民所熟悉的“我爸是李剛”、“欺實碼”、“躲貓貓”等。同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內容是人們在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中所形成理論總結和經驗概括,其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合理地認識社會現實,科學地指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離開現實的社會基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共同的社會基礎是網絡流行語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橋梁,為兩者的結合提供了條件。
網絡流行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青年的同義語。大學生作為獨特的青年社會群體,既是網絡流行語的主要創造者,也是網絡流行語的主要使用者。大學生對諧趣、活潑而新鮮的網絡流行語有很強的認同感,不僅廣泛使用于網絡虛擬空間,更日益滲透于現實生活世界中。高校思想政治理淪課教學的對象是大學生。目前以“90后”為主體的大學生在中學就開始接觸網絡,習慣于電子化閱讀,偏向接受多方信息,表現出生存網絡化的特點。網絡的發展與普及,對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傳統的思想教育話語,在內容與形式上有著語境嚴肅、話語規范、語辭固定等特點,與多樣化、娛樂性和不規范的網絡流行語形成了鮮明的話語差異。這種差異造成教育主體雙方的話語理解困難,使教育信息難以進入青年大學生所熟悉的文化語境中,教育者的言論未能成為學生生活世界的主流話語,從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將網絡流行語應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使枯燥的理論內容借助網絡流行語詼諧幽默的形式表達出來,使之更容易被學生們接受,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普遍不高,面臨著學生厭學與教師難教的困境。在教學效果的構成因素中,活潑生動、引人入勝、邏輯合理的語言表達形式起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思想前衛,富有個性,注重事物的趣味性,不樂意聽“老掉牙的長篇大論。網絡流行語符合大學生的語言接收習慣,深受大學生的喜愛與廣泛應用。將網路流行語有效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不僅是可行的,而且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實效性的應然途徑。
人是社會性的產物,作為個體,我們都會用群體來描述自己,在評價自己的時候會依據自己的群體和身份,用“我們”的感覺來增強自我概念。當代大學生更傾向于用網絡構建人際交往的組織和群體,網絡語言成為大學生實現自我認同,區分其他群體的一種有效手段。大學生通過使用網絡語言,達成身份的統一性與共識性,擁有群體歸屬感和相互認同感。網絡流行語作為青年大學生的“特殊名片”,也是這個特定群體的“時尚標志”,這種話語認同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身份認同。如果高校思政課教師不了解網絡流行語,就難以融入學生,被大學生隔離在身份認同之外而產生格格不入的“異質感”,從而失去話語權。如果教師關心社會動態,了解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意識地穿插一些新穎的網絡流行語,師生共同使用同一種語言符號,分享同一種語言體系,無形中會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形成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彼此間產生一種“我們”或“朋友”的認同感與親近感。學生們就會感覺到他們所熟悉、所思考、所擔憂的,教師都懂,教師是能與他們進行心靈交流的,從而緩解大學生心理的防范意識與排斥情緒,降低了認知心理的“可接受閾”。
教育家弗萊雷曾說:“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2]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明顯增強,思維活躍,喜歡創新,富有娛樂精神。以灌輸為主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早已不適用于當代大學生的接受方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師生合作、教學相長、平等民主的雙主體,思政課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和接受程度,結合大學生的認知實際,貼近大學生現實生活世界。教師所使用的教學語言形式,除了具有傳遞教學信息的作用外,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可接受程度。大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的主體,而是有感情、有動機、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他們尋求心靈上的息息相通,希望站在他們而前的不僅是一位可敬畏的“教師”,更是一個風趣可親的“朋友”。將網絡流行語運用于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傳遞給學生一種特殊的信號,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同屬一個群體,能夠同呼吸共命運。網絡流行語作為載體賦予思政課教師特殊的親和力與溝通力,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為在課堂上營造師生之間平等溝通、平等對話、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奠定了心理基礎。
課堂是教與學有效融合的核心場所,交流思想、傳授理念、達成共識以課堂教學為主,而圓滿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主要手段取決于語言藝術。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優劣。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理論本身,而是理論的傳授方式不太適合受教育者。有些教師不講究課堂語言的藝術性,對會議、講話、文件、教材語言生吞活剝、囫圇吞棗,甚至原封不動地搬到課堂講述。有些教師的教學用語則過于嚴肅規范,缺乏趣味。學生日復一日地聽老師平淡、單調、枯燥的語言,對所講內容不感興趣、充耳不聞、聞而不信,甚至產生厭煩抵觸心理。教師的語言在培養學生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幽默由于具有含蓄、委婉、諷刺等特點,使語言交際更順利,更容易成功。前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曾說“教學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3]思政課教學不應過于嚴肅,應該善用幽默的語言,幽默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是課堂氛圍的緩沖劑。善于運用幽默的教師會給課堂帶來歡笑、生機和活力。網絡流行語因其獨特的語言結構和組合手法,具有強大的幽默成分,在特定的場合下表達,往往具有良好的諧趣功能。例如,在學生注意力分散,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時,教師可以戲謔一句:“老師講的是課,不是寂寞!”這比單純的說一句“認真聽講”效果更佳!教師選擇恰當的時機,將新鮮、諧趣、形象的網絡流行語應用于思政理論課的施教過程,將會使授課內容更加生動,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精神愉悅地完成教學計劃。
通過對網絡流行語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可行性和應然性分析,我們發現,網絡流行語是可以也必要服務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網絡流行語的不穩定、不規范甚至低俗化的負面特征和大學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點,使得應用又面臨著一定的考驗。因此,必須全面考慮影響有效應用的主客觀因素,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對策。
網絡流行語按照性質劃分,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類型。并不是所有的網絡流行語都可以任意地被搬到課堂,不加區分地隨便應用。低級趣味的網絡流行語容易使大學生的思想受到誤導,帶給學生偏激和消極的情緒。這就要求教師對網絡流行語不僅要有較強的收集、分析能力,還應有敏銳的鑒別、篩選能力。教師應該分清網絡流行語的性質,把握分寸,找到那些具有鮮明時代性、廣泛代表性和強大說服力的網絡流行語,使之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師在使用網絡流行語時,一定要選擇那些內容健康、格調高雅、幽默活潑的類型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而那些帶有不良色彩的、格調低下、荒誕低俗的負面詞匯要堅決剔除。
此外,網絡流行語按照反應的情緒劃分,可分為肯定、中性和否定三種類型,如:你太有才了、不差錢(肯定);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中性);河蟹社會、我爸是李剛(否定)。一些網絡流行語雖然屬于否定情緒,但只是在宣泄戲謔、嘲諷情緒的同時間接表達了希望克服這些不和諧因素,建立一個穩定有序、和諧美好社會的愿景。因此對待否定情緒的網絡流行語不能一棒子都打死、全面回避,也不能不加絲毫解釋、原樣照搬課堂教學。作為當代的思政工作者,不僅要熟悉網絡流行語所反映的社會現實,還要深刻把握其內在的本質特征。教師要敢于面對網絡流行語對社會問題提出的理論挑戰,對網絡流行語背后的事件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冷靜的分析力和睿智的思考力,同時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所講授的理論內容,使之能夠科學合理地解讀網絡流行語背后的社會現實,及時有效地澄清學生認識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誤區,培養大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復雜社會現象、社會事件的能力,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水平。
思政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而學生又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思想觀念,因此,使用網絡流行語時,要根據學生性格、理解力以及思想觀念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一些大學生意志薄弱、缺乏堅定的信念,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較弱,很容易被網絡上一些流行語的光鮮外表所吸引,習慣性地去模仿、傳播格調不高的網絡語言。教師在傳授思想政治理論過程中,要著重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加強他們的道德修養和個人素質。還有一部分學生只看到網絡流行語對社會現實流露出的嘲諷和不滿,而盲目跟風,甚至徹底否定現實,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應努力排解他們偏激和消極的情緒,使之做到客觀、冷靜、理性,幫助他們辯證地看待各種社會現象,正確理解社會現實。網絡流行語從表象來看,只是一種簡單、時尚的語言元素,僅僅代表著一種網絡語言表達的流行趨勢,但從本質上看,它彰顯著特定群體的思想動態,代表著他們的心理立場。一些網絡流行語表現了當今大學生群體的權利訴求和對社會、人生、前途的焦慮擔憂,教師應該透過網絡流行語了解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及時做好疏導工作,幫助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網絡流行語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重要的調節功能,但并不代表著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可以使用網絡語言。首先,網絡流行語應用于課堂應堅持適時原則。就是那些精挑細選出來的網絡流行語,也不是可以應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每一個教學環節中。“由于網絡流行語的通俗化”和“非專業”特點,決定了其多用于課堂導入、教學點轉換、引導提問和反饋強化等課堂過渡與引導環節中,”[4]而在對一個知識點的系統分析講解中,網絡流行語往往鮮有作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網絡流行語需要挑選適當的時機,配合恰當的教學環節,選擇性地決定網絡流行語的表述內容、表現數量和表達強度。
其次,網絡流行語應用于課堂應堅持適度原則。課堂所選用的網絡流行語應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任務相契合,與所要講授的理論內容協調一致。網絡流行語應用于理論課堂,只是將其作為溝通理論內容與學生的媒介,以有效激發大學生感悟、思考的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點還是在于將內容有效地傳授給學生,不能只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變為網絡流行語的“排行榜”。若僅僅為“流行”而單純地使用網絡流行語,忽視了理論內容的傳授,往往會陷入混淆主次、喧賓奪主、牽強附會的困境,從而與網絡流行語的教學輔助功能背道而馳。
最后,網絡流行語應用于課堂應堅持有效原則。網絡流行語應用于課堂不能只流于形式,只限于學生的表面認同和一時的熱鬧,而應通過對網絡流行語的理論分析,使學生掌握所學習的理論內容,完成從外授到內化的轉變,形成學生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瑞士]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l5.
[2][巴西]保羅·弗萊雷.顧建新等譯.被壓迫者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31-40.
[3]蔡冠蓉.用“幽默”點亮課堂——談幽默在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1).
[4]胡選萍等網絡流行語的教學功能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