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國企轉型的關鍵一招
推行的“解包還原”,可以被看作推動園區國企轉型的關鍵一招和基礎之舉
在變化面前,舊的發展模式最終會走到盡頭。曾經在園區開發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開發類國有企業,今日面臨轉型的方向選擇。
這尚無可供復制的答案。
開發類國企作為園區開發主體,一般在地方財政沒有投入的情況下,承擔政府指令,身負開發重任。從土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到招商引資、管理運營,國企身影無一不在。
這在很大程度上說,園區行政權和國企開發權合二為一,且兩者結合得越緊,園區開發速度越快,成效亦越顯著。但這樣的開發模式,最大的弊端是政企不分。
蘇州工業園區的國企轉型探索值得關注。在開發前期,其曾有意探索一條新路,以中外合資,且外方控股的開發企業作為開發主體,但運行只有6年之后,面對速度與效率的沖突,重新走上傳統之路,兩者相輔相存一直持續至今。
但這6年時間并非虛度,新方市場化的運作模式與追求效益的理念,也成為園區寶貴遺產,這也成為園區管理層今天推動園區國企轉型的重要認知前提。
其中推行的“解包還原”,可以被看作推動園區國企轉型的關鍵一招和基礎之舉。從2014年開始,園區國資辦將20余家國企因執行政府指令形成的本息債務一一核實,財政認可后分期買單。園區高層希望借此一舉,徹底切割政府與企業長期以來模糊不清的關系,清晰雙方邊際,還企業市場獨立地位,使得企業可以輕裝上陣,產生應有的資本回報上繳財政,增強財政解包還原的支付能力,從而與財政形成良性循環能力。解包還原完成后,工業園區國資辦與財政局將共同對企業出具認定書,并承諾根據財力在當年或未來年度逐一解決。
此外,如未來企業仍承擔政府指令性任務,再次需要財政承擔負債,則需要經過聯合審批。
蘇州方面希望通過這種努力,企業與政府之間建立更穩定的法律契約關系,企業由此形成明晰的商業模式。
長期以來,園區開發類國企肩負超前投資及政府職能,普遍存在政企不分的現象,由此導致企業經營市場化能力低下、經營業績不佳、資產收益率低和經營性現金流緊張。在這種困境面前,推動此類企業市場化轉型,往往淪為空論。
因此,蘇州立足問題,改革奔著問題去,采取壯士斷腕的果斷措施,值得點贊。這也為企業的市場化轉型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當然,園區開發類企業要實現市場化轉型遠非一個“解包還原”就能解決,由于長期依賴政策,其市場化理念、機制以及能力的形成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即使在解包還原之后,地方國企與地方政府真能一勞永逸恪守各自本分仍然是一個考驗。但園區國資轉型大勢所趨,因此我們對蘇州工業園區走出的這一大步,有理由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