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左沈怡
國改新信號:強化黨組織作用
加強黨的領導,并不意味著就需要由黨委去進行企業經營上的決策審批
文‖上海國資記者 左沈怡
6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會議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要堅持黨的建設與國有企業改革同步謀劃、黨的組織及工作機構同步設置,實現體制對接、機制對接、制度對接、工作對接,確保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得到體現和加強。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建立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和市場競爭需要的選人用人機制。要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明確國有企業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國有企業黨組織要承擔好從嚴管黨治黨責任。
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研究員陳禹志認為,此次會議釋放出兩大信號,一是做大做強國企得到進一步明確;二是黨組織在國有企業公司治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強化。陳禹志認為,此次會議決定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對經濟工作的定調和對國資國企改革推進的決心。
但在國企中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中國國有企業的治理特色,并非此次會議中首次提出。
現行《公司法》第十九條規定:“在公司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設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開展黨的活動。公司應當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條件。”陳禹志認為,中國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具有特殊性,黨組織在其中承擔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以及對于企業科學健康運行起到監督作用。
他特別指出,黨管干部與市場化的選人用人機制并不矛盾。一方面,從十三屆三中全會以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已經將經濟工作作為核心任務,做大做強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已經成為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黨管干部并不意味著一意孤行的決斷和行政任命,企業黨委對于董事會提名人選進行把關,或者在董事會中有黨委委員,這些操作程序上的結合都可以實現黨管干部的要求。
同時,他亦指出,強化黨組織在國有企業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應當體現在加強企業的內控管理中,對于其崗位職能應當給予明確的責、權、利的規范,與現代企業治理相結合,如此方可實現現代化的治理結構。
“國資改革中加強黨的領導是正確的方向,但關鍵還是要看怎么領導,這可能是目前探討的重點。”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顧功耘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強調黨組作用的一個背景是目前的反腐敗治理。
顧功耘認為,會議中最值得商榷和探討的是關于如何明確國有企業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一方面是要看文件明確何種角色功能的法定地位,另一方面也要看黨組織需要相應承擔何種法律責任。”他表示。在《企業法》中規定,“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廠長(經理)全面負責,企業管委員會協助決策,職代會民主管理,黨組織保證監督”。而此次提出的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黨組織在企業治理中的具體角色和定位,企業決策、監督、執行3大職能究竟體現哪一種。較為合理的推斷是,作為執政黨其主要監督把握方針路線,在企業的運行中,對企業經營可以由黨委向股東會提交建議,由股東會討論審議并作出相應決策。企業中的黨組織應當發揮其政治組織的作用,行使的是行政行為,承擔政治責任。
“加強黨的領導,并不意味著就需要由黨委去進行企業經營上的決策審批。”顧功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