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生意
人才、基礎設施、資金、網絡和公眾形象這五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城市作為創業中心的關鍵
德國柏林一直在致力于打造歐洲創業中心。在麥肯錫為柏林提供的研究報告“柏林的生意:五大舉措鑄就歐洲創業中心”中指出,柏林已經完全有條件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創業中心。到2020年,柏林的創業公司可以提供超過10萬個新增就業機會。這座城市已經成為在德企業家們的首選。
數據統計,慕尼黑每新增一家企業,在柏林就將增加2.8家。2012年,德國及國際風險投資機構在柏林投資了1.33億歐元給創業公司,而在巴登-符騰堡州這一數字僅為2400萬歐元,在巴伐利亞是1900萬歐元,在漢堡為1400萬歐元。對于在歐洲考慮建立新業務的企業來說,無論在德國還是其他地區,柏林都是歐洲城市中前5%的選擇。
“不過,要真正趕上那些國際領先的創業中心則需要柏林充分釋放其全部潛力”。麥肯希柏林辦公室經理卡特琳表示。其認為,在支持初創企業和人才方面,柏林還有一段路要走,特別在建立更完善的資本融資市場方面,如何在初創企業成長階段幫助其持續融資,以及如何在創業企業與成熟企業的合作項目中提供資金支持。做好了這些,將幫助柏林躋身歐洲頂尖創業中心。目前前4位分別是特拉維夫、倫敦、巴黎、莫斯科。
要做到這一點,柏林的產業集群中必須有更多的新企業加入,新業務的平均退出率必須下降,以及初創企業的增長必須加速。麥肯錫將這一戰略概括為“專注,聚合,成長”,即專注于協調城市議程設置,聚合資源,有效地促進增長。
為此,柏林尚需向紐約、倫敦、特拉維夫等傳統創業中心學習經驗。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在過去的幾年里,這些城市紛紛推出大量宣傳城市創業理念的活動,柏林則可以緊隨其后,根據其國際定位傳遞理念。“這座城市需要一個組織能夠聚合多方面的力量來推動其創業中心園區的目標。”報告指出。
研究表明,人才、基礎設施、資金、網絡和公眾形象這五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城市作為創業中心的關鍵。近年來,一些城市如紐約、倫敦和特拉維夫已經為建設創業中心度身定做了許多方案和舉措來完善這五大因素。因此,柏林也需要采取類似步驟,為自己的創新集群的建立和成長提供長期支持,并打造符合自身定位的新興產業,包括數字技術、生物醫療技術和高科技。當然柏林已經在各方面展開動作,例如保持著其鼓勵創業的正面形象,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業成本。不過同時,還有其他四方面尚需加強。
人才建設。城市的吸引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許多頂級人才都搬到柏林。然而,在吸引更多畢業生投入初創企業,特別是高科技領域創業方面,柏林還需要加強。此外,柏林在吸引外國企業家和技術工人方面不如其他創業中心。
基礎設施。柏林一直得益于其低廉的商業成本。盡管如此,初創公司們在其成長階段面臨著缺乏大的、位于市中心的可供出租的空間。城市的諸多大學和研究機構也可以相應采取更多手段鼓勵創業。此外,還應當對于初創的項目與項目之間提供更多的協調配合。
資本。資本的可用性對于加強柏林創業生態系統至關重要。但是,資本的結構性短缺是一個問題,特別是在企業后續融資方面十分明顯(即A/B輪融資之后)。雖然國際投資者的興趣正在增長,但這種興趣尚未轉化為足夠的行動。
關系網絡。創業中心的成功建設還取決于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網絡。在柏林,個體創業者之間能夠形成強大的網絡,但他們往往缺乏與成熟企業以及政府部門資源的連接。
麥肯錫在對柏林提出的建議中,緊緊圍繞柏林要建設的數字技術、生物醫療技術和高科技城市的城市定位。這些舉措的共同目標是發展柏林現有優勢,克服其弱點存在,集中和聚合已有資源。
掀起創業熱潮:鼓動教授和學生積極參與創業熱潮。完善和改進學校與科研機構的激勵制度,并完善落實配套的創業中心長期融資服務。開設“柏林創業課程”,幫助大學里的創業項目更好落地,并能整合高校各方資源,點燃創業熱情。
一站式創業服務機構:為企業營造一個溫馨熱忱的創業文化。創業服務機構需要提供多語種的“一站式購物”的創業服務,這點對于外國創業者尤為關鍵。這可以為他們在德國臃腫繁復的官僚體系中開辟一條捷徑。與此同時,一個綜合性門戶網站將更為清晰地提供從政府機關到各類機構所有相關的服務。
柏林創業園區:構建共享基礎設施。在柏林市中心應當建議一個為數字技術企業創立的創業中心園區,同時那些有名的成熟企業以及風投也應當入駐。通過相同的基礎設施共享來鼓勵初創企業與成熟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滕珀爾霍夫機場可能是一個有吸引力的位置。創業園區里還可以設立培訓中心,為那些成長階段的初創企業量身定制相關課程,并設立協調辦公室為企業與柏林的其他創業園區建立溝通紐帶。
柏林創業基金:為成長型企業提供更多資金支持。新的1億歐元的創業基金將用于支持需要300萬歐元以上資金注入的年輕企業。投資者將主要在小公司和中小型企業之間進行選擇。為了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到柏林,需要設立專門的工作小組負責吸引和接洽外資風險投資基金。
柏林創業關系網絡:建立成熟企業與初創企業之間的紐帶。“柏林商務對話”這一個新的工作小組的成立是為了接觸成熟企業以說服他們支持創業項目。成熟企業的參與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從設立創業園區與初創企業積極交流,到建立一個跨企業的促進機制。
研究指出,基于柏林側重于數字技術、生物醫療技術和高科技的產業定位,相關配套設施亦應圍繞這一定位。不難發現,這些產業的細分市場包括清潔技術、電子產業和移動技術,換句話說,柏林的創業中心的商業模式應當明確在“未來之城”的定位上。近年來柏林已經可以將大部分的初創企業定位于這一大框架之下。“這是基于現有優勢的建設,未來需要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資源的聚焦和整合”,麥肯錫分析師認為。通過這種方法柏林未來可以創造超過1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約40000個來自創業企業,另外60000個則來自配套的聯動產業。
要真正落實這五項舉措并不容易,把“專注、聚合、成長”這一戰略轉化為實際行動將需要柏林做出根本性的變化。一些現有的舉措將不再是必要的,既定的架構可能會被替代,同時利益相關群體需要通過平穩的溝通來保持各方利益的平衡。出于這些原因,柏林需要一個有效、靈活和普遍接受的方式來實施這些措施。參照倫敦和紐約的模式,柏林最好能建立一個約10名員工組成的一個工作小組,來負責協調溝通各利益群體,推動共同實施城市戰略目標的達成,并不斷評估柏林在鼓勵創業方面的努力。
(根據麥肯錫德國報告整理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