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婷
淺談中國獨立電影的發展
□張亞婷
摘要:中國的獨立電影真正意義上是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從文革之后,電影制作者突破樣板戲的重圍,走上了探索的階段。正逢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外來的影視作品進入中國市場數量的加大,再加上人們逐漸的打破傳統的思想束縛,在這樣的環境中制作者運用自己的影視創作基礎,運用本土化的敘事模式,不斷地制作出具有個性化的電影。第六代導演獨特的電影敘事和個人化的思想在影片中的出現,為中國獨立電影的發展貢獻了他們的力量。
關鍵詞:中國獨立電影;本土化敘事;個性化;微電影
中國的獨立電影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其實中國的獨立電影產生于更早的時間,只是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下,獨立電影是不被主流電影者們所接受的,被稱為“地下電影”,這與中國的歷史有著很大的原因。當美國獨立電影出現的時候,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時期,在毛澤東的指導下,整個中國都在搞生產合作制,藝術被忽視。當時的影視作品都是與經濟和階級斗爭有關的題材,總結起來都是在主流社會下創作的主流電影,個性化的東西根本就沒有機會被創作。等到獨立電影這種制作方式慢慢向世界范圍社會蔓延的時候,中國社會正處于文化大革命時期,整個文藝創作圍繞著樣板戲這種模式,創作出樣板電影,主要的創作原則是:“根本任務化”和“三突出”原則。根據這種創作原則,在文革后期電影生產的質量越來越差,創作者對這種樣態也越來不滿,在不斷地尋求著新的影視創作模式。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慢慢的打破傳統的束縛,這使得創作不斷出現個性化的表達,制作也漸漸走向多樣化,也就是電影的“獨立”性慢慢出現的時候。
隨著改革開放,伴隨著我國電影工業的壟斷以及國外資本對中國電影市場的逐步影響,中國的電影放映市場也在不斷地開放,國家開放了對于民間的電影制作,電影工業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來源于這些年輕的獨立電影人。正逢獨立這個時期,第六代導演如王小帥、婁燁、賈樟柯、張元等從電影學校畢業,慢慢出現在了中國的電影界,他們成為了獨立電影的主力軍,用不斷突破傳統電影中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僵固的思想,走著個性化的創作路線,在敘事模式上也不斷的突破,這成為當時電影產業中的一種新的創作方式,也可以稱作為一種非官方的電影產生。這才是中國獨立電影真正出現的時候——20世紀90年代。
中國獨立電影相對于美國的獨立電影的出現晚了幾乎半個世紀,在這半個世紀中,美國的經濟不斷地發展,但是中國卻在不斷地探索著新的國家道路,在這個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這對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解放無疑具有很大的阻礙性。這種阻礙表現在各個方面,電影行業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國獨立電影與美國獨立電影相同的地方都是電影創作人不斷沖破傳統的敘事模式和尋求個性化的表達,他們所表達的題材都是生活中的偏度,立足于現實生活,著力表達中低階層的生活,從理想到現實,又從現實回歸于理想,對于理想的執著讓他們更加關注對平凡個體最本真的生活狀態、理想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寫實描述。與主流電影中的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跡格格不入,但是卻能很好地觸動人們的內心,與人們內心深處產生共鳴,因此培養了一批觀眾。如賈樟柯的電影著重表達改革開放中小縣城由農業向工業的轉變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賈樟柯站在一個客觀的視角上,對這種變化的客觀記錄,表達出了強者和弱者在這種轉變中的身份、地位和話語權,如《三峽好人》中,男主角一個外省人和四川當地人比他屬于一個弱者,在尋親的過程不斷被騙和受到拒絕,在這種敘事中,人們感受到了樸素和老實農民的生活。
但是從獨立電影的制作體制方面來看,中國和美國的電影卻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影視行業是一個完全由國家經營、具有高度計劃的體制封閉的壟斷性領域;另一方面,影視的制作對資金和技術要求很高的行業領域,政策門檻與資金和技術門檻的雙重性,限制了個體的、民間的、民營的影視創作和制作的發展,客觀上也催生了獨立于行業體制之外存在的所謂“獨立影像”現象,這被稱作是“行業體制內”的制作模式。電影之制作和發行都受到國家的監控,國家允許之后才可以拍攝和播放電影。在影片制作完成后,不符合主流的意識形態的電影直接被拒之于電影機構的審批之外,或者是不一定能在主流媒體上播放。但獨立電影的特點恰恰是表現主流意識形態之外的東西,都帶有導演個人的思考的影視作品,這樣導致了很多中國的獨立電影被稱作為“地下電影”,像婁燁的《頤和園》,是個反映89學潮、動亂的影片完全被打上禁片的稱號,到現在在一些主流的媒體上都是搜索不到的。而相對于美國的電影制片機制,他們當時在華納電影制片廠、哥倫比亞等八大電影制片公司所控制,相對于中國的電影制作模式他們的制作是一種“行業體制外”的制作模式,這樣無形中放寬了電影的制作和播放機制。中國的這種行業體制內的播放制度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期,隨著國家電影政策的改變,2003年底,趁著國家文化產業改革的提出,國家廣電總局一舉頒布了四部具有重要意義的行政法規《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片審查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和《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電影首次被明確為一種產業,這意味著中國民營電影制片業從此或得了合法的地位。新畫面影視公司、華誼兄弟影視公司、世紀英雄影視公司、保利華億影視公司、博納影視公司,從此登上歷史舞臺,并且占據了中國很大的影視市場,這是對傳統影視生產方式的一種挑戰。從此中國的電影便成了行業體制內和行業之體制外相結合的方式,使得中國的一小部分獨立電影得到了認可并開始在主流媒體內小范圍的傳播。這樣才出現與美國獨立電影概念幾乎相同的獨立電影。
隨著中國社會的變化,如今的電影已經慢慢地開始國際化,第六代導演成為主力軍,獨立電影開始得到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在國際上開始露出頭角。他們的影片用的是本土化的敘事方式,用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將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文本和場景加上自己個人的獨特思考,用影視手段展現給觀眾,相對于國際和國內的大片影視沒有宏大的場面,他們的作品往往都是在生活的場景中錄制,正是這樣的創作手段為使得中國的電影行業開始走向平民化、普通化和大眾化。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制作提供了便捷的設備,如DV的出現,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導演記錄真實的社會,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的權利和自由,人們很隨意就可以創作出一部“獨立電影”,這樣獨立電影相對于90年代的獨立電影又有了很大的區別,但獨立電影打破傳統的制作方式、表達個人的思想和寫實的手法是不會改變的。
再者,新媒體的出現對獨立電影提供了很好的播放平臺,這種媒體也促使了獨立電影走向“微電影”這種創作形態。微電影是以新媒體為播放平臺、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制作體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視頻短片。內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定制等主題,可以單獨成篇,也可系列成劇。“微電影”體現出“三微”:“微時”“微制作周期”和“微投資規模”。長度只有30秒至5分鐘,制作好之后可以隨意地在網絡上傳或者下載,不受到電影機構的影響。對受眾來說,觀看也比較方便。
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電影市場還是相對比較混亂。如今科技支持下的DV短片和新媒體的播放平臺下的“微電影”的出現,對中國電影界的發展起無疑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使得獨立電影朝著草根化、平民化、自由化的方向發展,他給創作者和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角,記錄著中國復雜的發展狀況,使得人們通過影片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和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各方面的共同監督和影視行業的改革,使得獨立電影朝著更積極健康的方面發展,在未來以嶄新的面貌展給觀眾,從而更好地實自身的價值。筆者相信未來的中國獨立電影會更加完美。
參考文獻:
1.屈義植.中國獨立電影探析[D].鄭州大學.2012
2.詹慶生,尹鴻.中國獨立影像發展備忘[J].文藝爭鳴, 2007(5)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