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再蓮++詹淑蘭
摘 要:本文通過對女子高校專業設置與優化問題的理論研究,結合國內女子高校的實踐情況,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為女子高校今后的專業設置與優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女子高校;專業設置;優化;研究;實踐
一、女子高校專業設置與優化問題研究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一)社會公眾的呼聲。近幾年來,我國高校的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在70%以上,隨著畢業生的逐年遞增,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2013年被稱為大學生“史上最難就業年”。在各類的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中,畢業生的學歷、專業、性別均作為比較的因素,女子高校就業形勢則更引人注目。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2014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指出,201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畢業時初次就業率為71.9%,其中女性初次就業率僅為65.9%,專業就業情況區別明顯。專業是社會和高校連接的橋梁,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聯系紐帶。就業壓力更容易讓社會聚焦高校專業設置與優化問題,而女子高校因學生大部分或全部為女生更受關注。
(二)國家政策的要求。在我國,國家政策是高校發展的指揮棒,在出臺的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政策中,有許多與專業設置與優化問題緊密相關。2010年7月正式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第二十二條明確要求高校“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2012年3月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并提出了如“修訂學科專業目錄及設置管理辦法,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等具體意見。目前,我國獨立設置的女子普通本科高校3所,女子高等職業技術學院3所,大學內設的女子學院(二級學院)10余所。女子高校作為高校系統的組成部分,必須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發展,但相對其他混合性別的高校,女子高校有其特別之處,因此要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必須結合自身情況,加強專業設置與優化問題研究。
(三)高教規律的需要。縱觀高等教育歷史,大學歷經了從相對單一到綜合的院系結構格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專業越分越細,口徑越來越窄,由此可見,專業是動態變化的。大學設置的專業在教育效果滯后的進程中,逐漸顯露出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一面,亟需進行調整和優化。女子高校在我國數量少,辦學歷史也相對較短,辦學條件仍有待提高,故而專業設置與優化方面的研究尤為重要。但在中國知網上,用“女子高校”作為主題搜索到的記錄累計僅有345條,自2010年以來,每年只有二三十篇;而在其結果中以“專業”作為主題來搜索累計只有40條記錄,自2010年以來,每年只有3-6篇。這說明實際上女子高校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對高等教育的規律把握有所欠缺。
二、女子高校專業設置與優化的現狀、成效與問題
(一)現狀。杜祥培認為:“依靠特色而存在,依靠特色而發展是女子大學辦學的基本思路,科學地設置專業是女子大學突出辦學特色的重要途徑。”我國女子高校在專業設置方面表現出以下特點:首先,專業的數量不斷增加。女子高校的專業大都呈現著這樣的遞增狀態,從專科到本科,從少數到多數,如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女子學院、湖南女子學院,都是從舉辦專科教育開始發展到以本科教育為主,本科專業已從最初的幾個增加到現在的近30個。其次,設置的專業基本都在人文社科和藝術方面,理工科的專業較少。女子高校在專業設置上過重強調女性傳統領域,開設的理工科專業僅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金融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專業。再次,設置的專業較為相近。會計學、旅游管理、英語、社會工作、學前教育等都是女子高校普遍開設的專業。
在專業優化上,女子高校一是注重特色專業的建設,充分考慮女生特點和辦學條件,開設有利于女生就業和成才的專業,建成了一批國家級、省部級的品牌專業或特色專業,如中華女子學院、湖南女子學院和山東女子學院的社會工作、服裝與服飾設計、學前教育等專業是典型代表。二是根據社會發展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科學地研究和確定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計劃,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三是從課程上來實現專業優化,以課程組合來形成專業,深化課程體系及內容的改革。四是加強專業的教學條件建設,充實師資隊伍、加大實驗室和圖書資料投入,以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五是逐步重視專業優化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結合國家對高校的各類評估,主動建立起校內基本數據庫,同時定期進行校內專業評估,積極推動專業改革和專業建設。
(二)成效與問題。女子高校在專業建設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優勢的學科專業體系。如中華女子學院,目前設有21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北京市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女性學專業進入本科第一錄取批次招生,初步形成了以法學、管理學、教育學等為主要學科,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湖南女子學院現有27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1個,湖南省重點專業、特色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共4個,初步構建了以文學、管理學、藝術學等為主要學科,多學科協調發展、女性教育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體系。女子高校的一批專業,如社會工作、服裝與服飾設計、學前教育等,在專業建設和辦學特色方面,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享有良好的社會聲譽。然而,我國女子高校起步相對較晚,大部分層次較低,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屢屢受挫。盡管女子高校都致力于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但在專業設置與優化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女子高校新專業較多,部分現有專業缺乏足夠的學科支撐,專業之間的相互支撐尚未完全形成,布局不夠合理;有的專業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性不強;在科研方面相對薄弱,雖然學術成果較有特色,但還不夠顯著,知識創新的意識不夠強烈;現有的教學基礎設施還不能完全滿足教學的基本需要,教學條件有待提高等。
三、女子高校專業設置與優化問題的解決路徑
(一)社會層面。在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整體嚴峻的情形下,就調查報告中得到的女性比男性就業率低的結論,不排除女子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優化存在問題,但更大程度上反映女子高校的外部輿論環境不夠理想。伯頓·R·克拉克認為,判斷一個國家的科類結構是否合理主要看高等教育培養的各科類專業人才與社會的契合度如何,只是公眾更容易將這種契合度理解為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但實際上,高校在專業設置與優化上不能完全以就業率為標桿。麥可思創始人王伯慶在接受《中國教育報》采訪時說專業設置與就業形勢的相關性不強,恰恰也說明了這一點。在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對女子高校的價值便存在不少質疑,在今日依舊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在英國,社會各界的捐款、授課、建言獻策、輿論支持甚至是社團組織都為女子高校的發展貢獻了力量。因此,社會應該給予女子高校各方面的支持,不將社會期望凌駕在女性教育之上,以寬容的態度讓女子高校有更多的空間與條件發展自己,開展性別意識教育,培養出更多卓越的女性人才。
(二)政府層面。在我國專業設置和優化的過程中,政府、高校、市場的力量始終難以合理均衡。有人認為我國從1982年以來的各項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法規和政策中,提及女子高校發展的不多;而女子高校的辦學層次較低,既無法成為國家財政投入的首選對象,又很難進入地方政府財政扶持范圍之列。近年來,這些情況已有改善,但女子高校的生存環境依然不夠理想。在英國,政府對女子高校的發展給予了很大的支持,1869年頒布的《捐款學校法》和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規定男女兒童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權,二戰后的《帕西報告》和《巴洛報告》都鼓勵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還支持女性學習工科、科技等專業。除了政策與法律的保障以外,政府還積極為女子高校提供財政支持。這自然有國情不同的原因存在,就如王偉廉曾提到的我國的專業設置是一種管理上的規范功能,在專業的劃分上有其合理和有利的一面,卻也暴露出如專業優化遲鈍、教育資源浪費、人才培養單一等弊端。但政府在女子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優化上,也應考慮從政策上給予更多的關心,增加對女子高校的投入,為女子高校的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高校層面。專業是社會和高校連接的橋梁,女子高校在專業設置與優化方面應更加強化主體意識。
一是要強化優勢專業,培育交叉專業。女子高校應準確定位自身,逐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堅持優化專業結構和提高專業質量相結合的原則,積極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借鑒美國韋爾斯利女子學院、日本御茶水女子學院等國外知名女子高校經驗,突破傳統觀念,開設女性非傳統領域專業,樹立起一個跨越學科壁壘、開拓領域創新的新模式。二是要改造傳統專業,扶持新興專業。女子高校應以市場為導向,增加社會急需的新專業,改造就業形勢不好的舊專業,取消沒有就業市場的老專業,調整專業的側重點和服務面向,積極培育新的專業增長點,加強現有專業,特別是新辦專業的管理與評估,建立專業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機制,使新舊專業相輔相成、合理搭配。三是要建立專業調控機制,深化專業內涵。女子高校應建立起專業生成升級和調控優化機制,積極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淡化專業界限、靈活專業方向。在辦學過程中形成專業建設的競爭激勵機制,實施專業滾動建設制度。結合校外評估,形成校內評估體系,積極開展專業設置預測系統的相關研究,主動建立校內數據庫,根據人才培養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四是要加強科學研究,提供有利參考。女子高校要重視相關科學研究,完善科研激勵制度,避免出現重數輕質、重形式輕內容、重短期輕長遠的現象;建立開放、長效的評價機制,按不同對象分類評價,避免頻繁評價,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結合自身辦學情況,為自身的發展尋求更適合的發展模式,讓科研更好地支撐教學和創新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 陽榮威.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調控研究[M].上海: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2]趙本全.調整和改進高等學校本科的專業設置與專業結構[D].南京:河海大學,2005.
[3] 張紅文.當前我國女子高校的辦學策略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