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然++劉自斌
摘 要:城鎮化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在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生態文明教育是題中應有之義。婁底市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生態問題日趨嚴重。本文在對婁底市公民生態文明狀態深入調研分析基礎上,從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多個角度探索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策略,通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構建生態文明育人環境;發揮社會宣傳監督作用,營造生態文明良好氛圍;發揮學校教育示范引領作用,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發揮家庭育人的基礎性作用,推進生態文明教育落到細處。
關鍵詞:城鎮化;生態文明;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在全民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的價值功能。城鎮化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然而我國在城鎮化進程中,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失衡,用地與建設、產能和節能、保護與破壞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建設藍圖,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因此加強對公民生態文明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生態文明教育是城鎮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內在要求。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理念,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來反映人類文明的程度,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我國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綠色生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就必須從根本上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就必須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進程。唯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城鎮化。
(二)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提升城鎮公民文明素養的本質要求。公民是城鎮化的主體,城鎮化不僅是物質層面的城鎮化,不只是住高樓、行寬路,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城鎮化。能否實現公民精神層面的城鎮化,是城鎮化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城鎮農民能否真正轉變為城市公民的關鍵。除了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質水平之外,更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生態道德水平。生態道德不僅僅是評價個人人格的尺度,也是民族文明程度的標志,城鎮化既要實現由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的身份變化,也要實現從分散單一的生活方式轉變為集中多樣的城市生活的方式變化,還要實現從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轉變為具有較高文明素養市民的觀念變化。這是科學發展城市化,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村農民真正轉變為城市市民的本質要求。
(三)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黃吳靜在《公民生態道德教育:從知到行》一文中指出:面對環境問題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要求用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改變人們傳統的不可持續思維,這需要生態道德教育來實現。把傳統道德責任從強調現實利益延伸到人類未來利益,生態道德對認識和解決生態危機問題有著特殊功能。可持續發展觀要求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兼顧城鎮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資源效益。而要做到這些,必須通過生態文明教育讓人們了解生態知識,培養正確的生產發展觀、健康的生活觀,最終實現人與自然、資源的持久協調發展。
二、婁底市城鎮化進程中公民生態文明狀況分析
婁底市位于我國湖南省中部地區,是湖南省的工業重鎮,也是湖南省最年輕的城市,總面積達8117平方公里,經濟總量位居全省14個市(州)第12位。婁底以漢族為多,有苗、土家、侗、回等少數民族。婁底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婁星區、雙峰縣、新化縣、冷水江市、漣源市,共有鄉鎮80個。婁底市地處湘中丘陵西北部和湘西山地東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雪峰山斜亙西北,衡山余脈逶迤東南邊境,龍山盤踞南部。新化縣大熊山西側九龍池海拔1622米,為境內最高峰。漣水向東注入湘江,資水向北匯入洞庭湖。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礦產有煤、銻、錳等,冷水江市錫礦山有“世界銻都”之稱。婁底旅游資源豐富,紀念地和名勝古跡有天華亭、蔡和森紀念館,曾國藩故居,羅盛教烈士故居及紀念館,波月洞、北塔、黃巢山、湄江等。近年來,婁底城鎮化呈現加快發展態勢,至2013年末,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12.5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
1.39%,全市常住人口383.3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7.03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0.96%,居全省第12位。與全省、全國相比,婁底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2013年末,婁底各項經濟指標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人均GDP為22903.06萬元,為全省平均水平的74.23%,全國平均水平的59.72%。與此同時,婁底市城鎮化也處于較低階段,全市人口城鎮化率水平比全省低7.33個百分點,比全國低13.24個百分點。從總體上看,婁底較低的城市化水平是由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婁底市公民的生態文明狀況呈現以下明顯不足。
(一)生態環保知識缺失。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婁底是欠經濟發達地區,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相對較低,受小農意識的影響,小農經濟模式根深蒂固,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因此大量對開發自然資源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獲取利益最大化。如:煤炭資源的開發帶來了自然環境的破壞,廢水的污染等。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一方面反應公民的功利思想,另一方面反映公民生態知識的貧乏,生態道德的缺失。調查表明,大部分人對土壤酸化、臭氧空洞、“溫室效應”等常見的污染狀況產生的原因及防治都不了解。即使有一定生態意識的人更多關注的是與自身利益相關的環境問題,比如,他們對空氣、噪音和水污染這類造成生活影響的問題特別敏感,而對人口過多、能源不足和土壤流失這類影響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生態問題不夠關注和重視。近年來,人們也漸漸認識到保護自然、關愛環境的重要性,但大家覺得自己只是普通老百姓,這樣的事情必須依靠專家和政府,他們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專家和政府身上。
(二)生態文明行為失范。由于城鎮化進程中公民對生態認識不足,生態知識缺乏,因此人們在生產生活中表現出許多不文明行為。一是污染嚴重。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降低成本,違規排污,濃煙亂放,體現在城市空氣污染加劇,漣水、孫水流域水污染,土壤流失等問題,影響了當地人們的生活健康。二是資源浪費。當地農民依靠地方資源優勢,野蠻開發、濫伐森林,城鎮居民對公用水電使用浪費嚴重。三是生活習性不良。經常可見公民隨地吐痰、白色垃圾亂扔等習慣行為。在旅游景點對景觀文物、服務設施上亂刻亂劃,踩踏禁行綠地,攀爬摘折花木。
(三)生態文明建設乏力。一是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中生態環保指標權重低。在當前的政績考核體系中,經濟發展指標所占比重過大,導致經濟發展方式粗放,資源消耗高、利用率低,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這種政府為了GDP視環保于不顧的現象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大軟肋。二是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不完善。地方政府對環境政策的制定、執行和實施不能有效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決策過程中,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與發展的矛盾,一直都是“兩張皮”。三是公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機制尚未建立。婁底市公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還相當滯后,公民參與程度不高,參與的領域窄,對政府環境決策參與較少。環境保護組織對政府有一定的依賴性,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表達意見的程序中沒有完全獨立的話語權。四是環境執法不嚴、監管不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是環境突發事件頻發、環境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有些環境監管人員在執法時流于形式,執法行為不規范。有些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政府甚至成為企業環境違法行為的保護傘。
三、城鎮化進程中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構建生態文明育人環境。(1)建立科學有效的治理體系,形成良好的政策導向。一是健全政府考評體系。政府要著力加強生態環境考評體系建設,將生態環境、生態生產、生態消費、生態文化體系等發展指標,納入各級黨委、政府政績考核,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要強化領導干部的生態責任意識,根據主體功能定位確定不同的考核目標,加大生態文明相關指標在城鎮化考評中的權重。二是完善法律制度體系。1)健全生態文明法制保障體系。制定全市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污染物總量控制、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等法規,出臺環境教育法,形成覆蓋資源領域、功能完備、措施有力的地方性保障體系。健全生態文明司法體系,設立資源環境法庭、資源環境檢察機構和資源環境警察隊伍。支持開展環境公益訴訟。2)健全生態文明標準化體系建設。開展綜合標準化試點建設,成體系推進配套標準的應用,推廣新農業農村標準體系、環境保護資源節約標準體系、綠色建筑技術標準體系、產業轉型標準體系、高效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等,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政策、技術支持和業務指導,注重標準的實施與監督,充分發揮標準化在深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的技術支撐作用。3)健全公民和社會環保組織參與環境管理的法律制度。明確公民個人和社會環保組織的環境決策參與權、環境監督權和環境訴訟權利。健全公民參與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和制止環境違法行為的公民進行獎勵,激發公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監督的積極性。三是完善輿論宣傳和社會監督體系。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和導向作用,提高廣大公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責任感,監督有關部門依法行政。政府要加強環境信息披露,保障公民的知情權。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通過網站、公報、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形式公開生態環境信息;完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根據企業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級別及潛在危害程度,進行分級管理。(2)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戰略,引領公民樹立正確的效益觀。各地要圍繞全市確定的主導產業,延長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加快形成區域經濟特色。在保持主導產業穩步推進的基礎上,全面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發展三大產業,做大做強工業園區和經濟開發區。一是物流業發展。充分利用婁底交通樞紐的優勢,以培育大型物流企業為抓手,積極推進物流的專業化和社會化,建設若干物流基地和專業市場,把婁底建設成為湘中的商貿物流中心。二是旅游業發展。以國家實施中西部大開發為契機,大力改善旅游投資環境,婁底市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生態文化旅游資源,進一步加強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梅山蚩尤故里,鄉間侯府曾國藩故居,紫鵲界梯田王國、世界銻都錫礦山等重點旅游景點的生態環境建設,打造特色休閑旅游城市,大力發展旅游服務業。三是現代農業發展。做大做強油茶、南竹、花卉、家具等綠色優勢產業,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小企業等向工業園區和婁底經濟開發區集聚,推進產業專業化,增強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動力。(3)加大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形成生態文明教育的有利條件。一是優化城鎮空間布局。政府要加大建設力度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加強城鎮道路建設,完善城鎮綜合交通體系,大力推進綠色出行,加快推進城鎮清潔能源使用,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改善城市空氣質量。二是完善水污染防治機制,對超標、超總量排放污染物的排放企業進行先期治理、罰款、關閉或追究法律責任,制定婁底市工業循環水利用推行規劃,對有色、鋼鐵、水泥、煤化工等重點行業實行強制性循環水利用技術改造。三是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機制。完善廢氣控制和治理機制,加大森林培育力度,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加大機動車污染控制力度,完善機動車污染排放檢測治理、綠色標識管理機制,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四是建立土壤生態修復機制。制訂全面禁止露天采礦相關制度和辦法,建立健全以湘江流域為重點的重金屬污染防治制度,建立覆蓋全市的重金屬污染耕地監控網絡和預警信息系統。五是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開展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行綠色出行改革、綠色消費信貸發展,深入推進兩型低碳示范創建。六是加強風景名勝區保護與建設。加強城市公園綠地、濕地、建成區綠化建設。加快綠色建筑建設和發展,促進城鎮低碳發展。
(二) 發揮社會宣傳監督作用,營造生態文明良好氛圍。(1)創新宣傳教育載體。一是社會環保組織要定期開展“節能減排”、“垃圾分類”進社區、進學校的活動,把專業知識、操作方法、工具設施帶進了這些地方,并通過培訓形成機制,有效地引導城鎮公民養成環保習慣。二是通過開展植樹節、世界地球日等群眾性活動,廣泛開展“共護母親河——孫水河”、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環保行動,凝聚和提升全社會良好的生態理念。三是充分利用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對公民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大眾傳媒在社區、機關單位,特別是在旅游景點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知識,設立不文明旅游舉報熱線和信箱,鼓勵個人或單位對不文明行為進行舉報。充分運用文學、攝影、卡通、漫畫等藝術形式,特別是加大公益廣告的制作和播放力度,生動活潑地鞭撻不文明行為,促進全體公民的文明素質提高。(2)發揮民間組織的監督作用。社會環保組織要充分發揮對政府行政決策、行政執法的監督作用。政府的相關決策涉及生態環境科學和社會經濟發展,也牽涉社會各個相關集團的利益。環境保護協會和監督機構要在對話的基礎上“聽證會”、“環保論壇”等形式幫助政府作出科學的決策。也要幫助公民獲得生態環境建設的知情權,并有效地參與到政府的生態環保工作中來,并在參與過程中作為一股社會力量,有效監督政府按法定依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行政,及時糾正政府行政行為的不當。社區、機關單位、學校企業作為生態環境教育的載體,不僅要完善硬件設施,更要組織成立相應的護綠組織、護衛隊伍,及時勸導、教育公民規范生態行為,樹立正確生態意識。
(三)發揮學校教育示范引領作用,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1)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學校是傳授生態知識的主渠道,學校要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生態系統教學,更要充分結合婁底地區礦產資源、工業發展的生態環境特征,開設具有特色的教學課程,挖掘有意義的典型案例對學生進行有本土特色的生態意識教育。學生在接受更加本土化的生態意識教育的基礎上會更加關注周邊生活環境的問題,更加注意保護自己的周邊的生存環境,并據此不斷形成系統性的生態意識觀念,促使學生自覺進行生態環境保護。(2)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生態文明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生態文明教育更是一項長期工程,只有把生態文明意識植入到人的思想意識中,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才能深入、長期地將生態意識滲透到廣大群眾當中去,并使之形成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優良品德,從而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性和長期性發展。(3)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日常行為規范。一是學校要將開展課外活動當做培養學生生態意識的重要手段,通過開展光盤行動、無煙校區、生態環保知識講座、演講辯論、植物保護等一系列主題鮮明的宣傳活動,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實踐當中,使他們懂得如何將生態環保與日常生活行為結合在一起,將課堂上的生態意識教學在課外活動中得到延伸,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愛好和道德品質。二是學校要設立生態環境保護激勵機制,獎勵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表現突出的班級和學生,充分發揮榜樣作用,人人爭當護綠使者,個個成為環保公民,積極營造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四)發揮家庭育人的基礎性作用,推進生態文明教育落到細處。家庭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基礎。一方面家庭教育不僅要求父母對孩子進行生態道德的說教,更要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孩子節約、環保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子女有義務對父母長輩及時傳授生態知識,對父母長輩的不良習慣進行規勸。家庭成員應成為生態知識的宣傳員,生態文明的踐行者,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從而推進生態文明成為每個公民的行為自覺。
參考文獻:
[1] 張建榮 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公民意識教育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8
[2] 廖小明.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五環節” [J].教育探索,2013(8).
[3] 李金春.關于新時期生態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33).
[4] 舒振華.農村中學生生態意識教育研究——以湘中婁底地區為例 2011,5
[5] 李克強總理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工作中的講話 國務院辦公廳 2014,9
[6] 易鵬飛.婁底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