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拓
(齊魯師范學院 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以網絡信息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為標志的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掌握資訊、開展社交、表達訴求的重要載體。新媒體的出現,也帶來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勢的變化。抓住新媒體時代的新形勢,開展多種形勢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變革和創新中感染和引導學生的精神世界,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以“90后”為主,他們成長所處的時代環境造就了這一代年輕人比較典型的群體性格特征,他們更為追求自我價值和個性解放,表現出與“70后”、“80后”不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他們在接受信息、社交、娛樂等行為上也敢于更為自由地發現和表達自我,甚至表現為一定的逆反心理。
新媒體提供的虛擬網絡環境,一方面為當今大學生提供了更為隱蔽的虛擬交流空間,使其更傾向于主動表達真實的自我,在話題價值取向總體積極的前提下,他們的表達是更為活躍的;另一方面為大學生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語言和行為方式,有利于他們更為順暢、自由地表達自我。同時,受網絡語言的影響,他們往往也以調侃的、隨意的方式來呈現自我表達。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一如既往地穩步推進,又要接受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的挑戰,主動把握時代脈搏,了解當今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信息需求,創新教育方式和教育載體,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深入,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積極、健康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
1.由單向傳授到雙向互動,學生主體地位凸顯
在新媒體時代到來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的理論知識傳授為主,表現為典型的主題活動和幾大方面,如愛國主義主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以及理想、道德、信念、國防教育等方面。以理論知識宣講為主,知識結構不夠豐富,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是單調且較為枯燥的。這種方式盡管在過去能滿足教育需求,但在學生需求發生變化、傳播工具快速變革的今天,這樣的以教師單方面講授為主的單向傳播就已很難滿足現實需求。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學校和教師的教育主體地位是確定的,而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其實變得模糊和不確定,學生主體地位上升,傳統教育模式下教育主體主導者的地位受到挑戰。因此,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應采取動態、平等的新形式,適當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
2.教育載體多樣化,教育內容與形式緊密結合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主體基本是以黑板、粉筆等傳統教學工具為主要載體,多媒體教學工具為輔助。如今在智能設備普及的年代,這些傳統教學工具對學生是缺乏吸引力的。新媒體的出現,為當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網絡論壇、博客、微信等多種載體,也將傳統課堂延伸到了課堂之外。
需要注意的是,新媒體作為教育載體的意義不應被過分渲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內涵是必須堅持的。如果拋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內涵,采取新媒體形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了無本之木,不僅流于形式,而且還可能適得其反。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在教育觀念和手段的現代化道路上不斷深入。教育內容和形式緊密結合,探索新媒體條件下現代化教育與傳統教育兩者結合的有效路徑,是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體趨勢。
技術的快速變革實現了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的立體化和動態化。借助新媒體技術,每個個體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自由地參與到信息傳播活動中。新媒體可以幫助大學生便捷地獲取海量的信息,為當今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的豐富而新鮮的素材和教育資源,大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同時,新媒體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等優勢可以極大地豐富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寓教于樂,從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當今大學生的吸引力。
新媒體具有跨越時空交互傳播的屬性,改變了時空結構,跨越了傳統社會調控的有效邊界,使得人際交往在新媒體環境下更為廣泛、頻繁和深入。媒介是人的延伸,在網絡環境下,網絡成為現實環境中人的延伸。因此,網絡環境實際上是“網上”與“網下”互動影響的系統[1]。這就是說,人們在網絡虛擬環境中的實踐活動其實是現實世界的反映,解決網絡世界的問題仍要參照現實世界的境遇。基于新媒體環境跨時空交互傳播的特點,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助新媒體工具進行教學時,應積極探索網上教育和網下教育的結合,兩者相互配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新媒體技術所搭建的信息和交往平臺主導信息傳播的控制權,這改變了傳統媒介時代大眾被動接受信息的局面,賦予傳播活動參與者平等對話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較為公平的發布權。信息的傳播時刻處于人際和多元交織的狀態,信息傳播方式從“一對多”向“點對點”、“多對多”轉變,改變了信息“一對多”的單向傳播模式,這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全方位滲透、更大范圍傳播提供了技術條件。
同時,由于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活動參與者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自身真實身份,這使得自由表達更為活躍。新媒體的隱蔽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參與者以虛擬的身份進行交流,這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起到宣傳教育的目的,教育過程更為自然,容易被學生接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鼓勵大學生利用新媒體更為踴躍和真實地表達自我,從而真實把握學生的群體心理特點和個性發展需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具備較強的即時性特征,媒介與傳者和受眾間的時間聯系更為密切,對傳受雙方傳播和接受信息的反應速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是爆炸式傳播的,同時信息也很容易被快速淹沒,因此對于信息處理的要求也是即時的。這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強應變能力,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另一方面,使得教育者與學生間的交流變得更為及時、迅捷和流暢。
新媒體打造的最有效的傳播模式,就是傳播主體通過對受眾多種需求的針對性滿足,激勵和調動受眾的持續關注與積極參與,形成穩定的、固有的“用戶黏性”。[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構建健康、積極的精神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影響學生精神世界的工程,應從滿足學生內在需求出發,理解并尊重學生,使其從個體內部內生出主動學習的動力,而并非從外部施加壓力。
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他們使用媒體、選擇性接受信息的主動性更為強烈。因此,在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尊嚴,充分調動多種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教學思路,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身邊形象的事例,將空洞的說教轉化為喜聞樂見的故事,引導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思考、自主學習。
同時,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為開放的教學環境,利用好網絡對學生心理進行正確引導是非常必要的。在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多個路徑值得探索。比如,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系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專家團隊伍等。要加強對目前大學生使用較多的社交媒體工具的利用,實時開展線上輔導和引導,樹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此外,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應更多地關注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利用新媒體及時、主動了解學生的個性化心理需求,準確把握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復雜性,改變過去對學生粗放式管理的理念,加強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個體間的交流,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心理狀況,同時及時了解德育工作的效果和不足之處。
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和素材,使得海量的教育資源得以共享。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整合經典理論理想、典型教育案例、熱點社會事件、知名專家學者的觀點等資源,將這些來自網絡環境的新鮮資源及時分享給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思考如何利用新媒體資源充實思政教育素材、豐富教育內容以滿足廣大學生更為迫切的精神需求。
譬如,新媒體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之一便是對個性和自我的發現,這就要求當今的教育工作者能夠有與時俱進的思想,根據學生不斷變化的思想狀況和學生成長的實際需求來進行教育內容的創新,圍繞變化了的教育實際來制定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多關注校園內外的世界,把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引入課堂教育,把熱點事件融入傳統思想政治教育。
同時,教育內容的創新也應有互聯網時代的“產品”意識,能夠及時把握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身心特點,切實解決當今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面臨的困惑,既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也關注他們成長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教育內容的設計要能夠真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他們學以致用,用以調試身心狀態,促進健康成長。
在新媒體環境下,那些對大學生身心健康不利的信息的大量存在,由于大學生尚處在人生青年階段,有時缺乏對善惡、美丑、是非的鑒別能力,容易受到網絡上色情、暴力、迷信等負面信息的干擾和不良影響。針對這些問題,當今教育工作者還應當重視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及科學發展觀等內容的作用,將它們協調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使得教育內容的設置更為科學、全面。要積極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能量,以人文關懷的方式積極弘揚真善美,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創造性,在教育過程中積極傳遞正能量。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常見教師空洞說教式的理論灌輸,抑或是課堂之外,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做一定輔助教學。但就教學形式來說,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突出知識結構的科學性、完整性和理論性,這在新媒體時代已經很難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學生如今追求的是更為個性、隨意、輕松的話語體系和交流方式。借助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和傳播特點,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豐富教育形式,變單向的、平面的、枯燥的教學為互動的、立體的、生動的教學,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鮮活的生命力。
就教育的工具和載體來說,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應用的出現,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個性表達的工具,也為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即時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和理論教學水平,更應注重自身利用新媒體的能力,掌握與學生對話的渠道和工具,及時通過這些媒介了解學生的思想心理狀態,及時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效果,并且能在更高層面指導和引領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獲取對自身成長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指導他們正確使用新媒體資源促進自身健康成長。
就教育內容的呈現形式來說,應豐富創新新媒體的應用成果,將新媒體的技術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適當融合。在這方面,除了建設維護專題教育網站,還應研發思想政治教育軟件、網絡視頻、電子雜志、電子課件、電子書等,以學生更易接受的多媒體形式寓教于樂,不斷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形式。
[1]周靜.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情緒管理的向度與實現[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2).
[2]馮培.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變革[J].北京教育(德育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