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防,宋寧寧
(1.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2.浙江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浙江 杭州 310000)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和生活觀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不斷地增強,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輸式”顯性教育法產生了逆反心理,嚴重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界不斷地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這樣的背景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應運而生了,并且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視。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概念起源于對“隱性課程”理論研究。1968年,美國教育學家和社會學家杰克遜在其著作《課堂中的生活》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隱性課程”的概念并對其進行了詳細闡述,從此教育界便展開了對“隱性課程”的研究。隨著國內外學者對隱性課程研究的深入,提出了“隱性教育”的概念。它不僅把視野從校內拓展到校外,而且從教學擴展到德育,甚至擴大到整個教育學。20世紀后期,很多發達國家將隱性教育的原則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在大學教育中得到了普遍重視和認可。
對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義,不同的學者曾給出不同的定義。綜合他們的各種觀點,所謂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對的,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深入挖掘大學課程中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以一種較隱蔽的形式,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和行為。
1.它具有潛隱性的特點,能夠有效地消除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在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理論灌輸”的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方法對于大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曾起過重要的作用,但同時它也存在著強制性、教條化的局限,難以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無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從而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它具有潛隱性和滲透性,它不是直接地向學生傳授道德觀念和理論知識,而是把教育的內容和目的意圖巧妙地隱藏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使大學生在無意識和無抵抗情緒的狀態下潛移默化地接受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大學生的抵觸心理和逆反情緒,進一步調動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它具有自主性的特點,能夠增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也指出:“教是為了不教”。這都充分地說明了自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主要采用的是“我講你聽”、“我灌輸你接受”的顯性教育方法,把大學生視為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只注重對大學生進行單方面的理論說教,而忽視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教育方法使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了嚴重的束縛,從而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隱性教育方法則與顯性教育方法不同,它是一種以受教育者為主體的自主性教育方法,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慮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差異,尊重大學生的需要,最大程度地發揮大學生的自覺能動性,引起師生在感情上的共鳴,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從國際上來看,西方發達國際憑借其經濟、技術優勢不斷地通過文化產品等途徑大肆宣揚西方民主制度和價值觀,使我國的主流文化受到了沖擊。從國內形勢上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大學生的思想空前活躍,各種思想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與此同時,我國社會經濟成分、利益關系、組織形式、分配方式和就業方式也日益多樣化,這種多樣化的發展反映到大學生思想領域中,使得他們思想活動的選擇性、差異性逐漸增強。當前形勢下,單純依靠灌輸教育方法勢必會引起具有自主意識的大學生的逆反心理。這就需要采用一種不被受教育者所意識到的隱性教育方法,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中國未來的發展。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其教育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須尊重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對大學生采取恰當的教育方法。長期以來,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理論灌輸”方法。但是這種教育方式經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過分強調“灌輸”和“說教”,而且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往往只對學生進行正面理論宣傳,而對那些錯誤的思想和社會現象則避談或掩蓋,使得受教育者產生困惑或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者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注重采用隱性教育法,要注重潛移默化,不要空談說教,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為學生創造更多獨立思考、自由選擇的氛圍,在此基礎上再加以適當引導,從而促進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
當代大學生個性較強,不喜歡接受現有的理論和觀點,喜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特別希望能積極地參加社會實踐,希望能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身的體會和感受尋找答案。他們這種思想接受方式的改變,迫切需要采用一種恰當的教育方法。隱性教育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一種新的方法,它創造的寬松、愉快的氛圍,恰恰適應了大學生思想接受方式的變化,使大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體會到平等、自主、獨立,使他們充分發揮自主性和能動性,從而消除了他們的逆反心理。因此,高校需要根據大學生思想接受方式的變化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采用隱性教育方法,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社會所要求的社會規范和價值取向。
高校教師要充分挖掘大學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首先,要充分地挖掘人文社會科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比如在歷史類課程中,教師在講授歷史事件的同時,要注意挖掘歷史事件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培養大學生對祖國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哲學類課程中,教育者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還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體會到哲學家為真理而犧牲的偉大精神,讓大學生在接受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同時不斷地受到人文精神的感召。其次,要充分地挖掘自然科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自然科學授課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自然科學可能引發的倫理與道德問題,從而引發大學生對人生、社會、責任等問題的思考。同時,教育者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科學家的奮斗歷程以及價值選擇,無形之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嚴謹的科研態度,樹立為科學而奮斗終身的理想。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優化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在建筑物和校園規劃中注入人文精神,使有形的建筑和無形的精神有機結合起來,使校園建筑和各種文化設施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創造出具有濃郁人文氛圍的良好校園物質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園精神文化環境建設,使學生在良好的精神文化環境中成長。首先,要構建良好的校風。良好的校風建設需要領導帶頭和教師身教。俗話說:“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會有什么樣的校風。”因此,學校領導要率先示范,給教師和學生樹立榜樣。其次,要構建良好的班風。班級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班風的好壞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各個班級要把優秀學生作為榜樣,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其三,要建設良好的學風。教師要鼓勵學生努力學習,誠實守信,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進而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合格的接班人。
教師的人格是一種無行的力量,能夠對學生的言行起到引導和規范作用。因此,高校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與感召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品德。教師良好的品德是促進受教育者奮發向上的無形力量。第二,教師要擁有淵博的學識。在當今的社會中,高校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思維敏捷、視野開闊、信息量豐富,而且獨立性思維、批判性思維都很強。因此,教育者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理論修養,樹立教書育人的觀念,以廣博的知識教育人。第三,教師要關愛學生。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及情感變化,要真心實意地關心學生,尊重和信任學生,從而拉近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第四,教師要有模范的言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真正地做到言行一致,為學生樹立榜樣。
[1]白顯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高永生.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3]王豐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方法及其創新[J].宜春學院學報,2011,(7).
[4]王春霞.高校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1,(7).
[5]鄧龍奎.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對策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6]郝樂祥,季丹丹.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路徑探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