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冰
摘要 目的:探討和總結婦產科術中術后急性呼吸衰竭的診斷與救治方法。方法: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婦產科術中術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22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診斷方法、治療及預防措施進行總結。結果:本組患者中與麻醉相關的呼吸抑制15例(68.18%),急性肺栓塞5例(22.73%),產后子癇2例(9.09%)。其中術中發生急性呼吸衰竭5例,術后17例(術后<1 h 5例,術后7 h 7例,術后24 h 3例,術后1周2例),均搶救成功,搶救成功率100%。結論:急性呼吸衰竭發病突然,通常無肺部疾病,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急救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應重視呼吸抑制等麻醉藥物的不良反應,加強監測,慎用術后鎮痛。
關鍵詞 婦產科;急性呼吸衰竭;診斷;救治:預防
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了在我院婦產科術中術后發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婦產科術中術后急性呼吸衰竭的診斷與救治方法進行了探討和總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的病例為我院婦科術中術后出現急性呼吸衰竭患者22例,年齡22~56歲,平均(36.9±12.8)歲;合并高血壓9例,有心肌炎史3例,妊娠期糖尿病2例;施行術式為剖宮產術(12例)、經腹子宮切除術(8例)和腹腔鏡盆腔粘連分解術(2例);手術時間30~90min,平均(56.8±0.64)min;麻醉方式有全麻(3例)和腰硬聯合麻醉(19例);術后鎮痛方式有鎮痛泵(11例)、肌注鹽酸哌替啶(2例)和經硬膜外腔推入嗎啡(2例)。
臨床表現:本組病例中有2例全麻患者注入麻醉藥后有雙頰潮紅、顏面部水腫等表現;2例產后子癇患者于術后發生抽搐,抽搐時面色呈青紫色,呼吸暫停,眼球固定,瞳孔縮小;有3例術后回房后嗜睡,心率45次,min,給予吸氧后未能糾正;9例面色青紫,無意識,呼吸暫停,瞳孔縮小,心率、血氧飽和度呈進行性下降,醒后無記憶;3例有咳嗽、咳痰和心慌胸悶等癥狀,經治療后血氧飽和度不足85%,心率>150次/min;3例術后1周血氧飽和度73%,心率120次/min,患者主訴無不適癥狀。
治療方法:全麻術中患者出現過敏時,及時靜注地塞米松,采用氣管插管輔助呼吸;術后回房后出現輕度呼吸抑制的患者靜推0.5 mg阿托品,并給予低流量持續吸氧;出現呼吸暫停的患者采用仰頭抬頜法清除其口腔內分泌物,在面罩加壓給氧的同時關閉鎮痛泵,并靜注納洛酮;出現肺栓塞的患者給予呼吸機輔助通氣,采用抗凝療法和活血化瘀等方法進行治療;對于產后子癇患者,及時靜注鎮靜劑,同時靜推硫酸鎂。
結果
本組患者的致病原因:與麻醉相關的呼吸抑制15例(68.18%),其中有9例出現延遲性呼吸抑制,3例行剖宮產術治療中取出胎兒后突發呼吸抑制,3例因麻醉藥過敏而導致喉頭水腫;急性肺栓塞5例(22.73%);產后子癇2例(9.09%)。
發生時間:術中有5例發生急性呼吸衰竭,術后有17例,其中術后<1 h 5例,術后7 h 7例,術后24 h 3例,術后1周2例,均搶救成功,搶救成功率100%,未發生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后遺癥。
討論
本組病例術前均無呼吸系統疾患,有2例產后子癇患者發生抽搐后導致氣道阻塞;5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因肺毛細血管灌注減少,進而出現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等現象,最終導致呼吸衰竭;其他15例均因麻醉相關的呼吸抑制導致本病。目前,婦產科手術中已廣泛采用腰硬聯合麻醉與嗎啡術后鎮痛,但術后采用嗎啡鎮痛易造成呼吸抑制。有研究認為,嗎啡硬膜外鎮痛引發呼吸抑制的發生率0.25%~0.5%,延遲性呼吸抑制的發生率0.09%,通常給藥后5~7h發生,持續時間長達24h。
通常情況下,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手術麻醉史和采用血氣分析等方法對急性呼吸衰竭進行診斷。但若術后發生肺栓塞時,由于臨床表現較復雜,癥狀缺乏特異性,導致診斷難度較大,早期延誤診斷率較高。肺栓塞是指肺動脈因內源性栓子堵塞后而引發肺循環障礙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活動量過少、合并心肺疾病、過于肥胖、手術創傷、靜脈曲張以及妊娠、脫水、分娩或避孕藥物等因素均有可能導致血管內皮損傷以及血流緩慢、停滯或處于高凝狀態,進而形成血栓。
在臨床治療方面,應根據病情對患者的病因進行初步判斷,采取開放氣道等措施迅速解除氣道阻塞,同時給予氧療。有報道認為,可采取高流量鼻導管密閉式供氧對呼吸抑制患者(主要包括突發性、短暫性呼吸抑制及非呼吸系統疾患所引起的呼吸抑制)進行治療,結合機械通氣、胸外心臟按壓以及關閉鎮痛泵等措施并組織各相關科室共同進行搶救。如為呼吸抑制因藥物引起,應注射足量的納洛酮,解除嗎啡的抑制作用,縮短腦缺氧時間,緩解患者的腦水腫癥狀;如為子癇患者,可注射解痙和鎮靜劑;如為難治性低氧血癥,應及時給予溶栓抗凝治療,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治療肺栓塞時可給予支持治療(監測各項生命體征、給予吸氧及鎮痛治療)、抗凝治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周后改口服華法令,抗凝藥使用3~6個月以上)、溶栓治療(通過溶解血栓改善肺組織灌注和肺循環,緩解肺動脈壓力,改善患者的右心功能)、介入治療(如溶栓療效不佳,可在醫療中心實施介入治療)及手術治療。在預防方面,應重視呼吸抑制等麻醉藥物的不良反應,于術中、術后加強監測,慎用術后鎮痛,以免釀成嚴重后果。術后出現低氧血癥并難以糾正時應早期診斷,采用低分子和低劑量肝素預防靜脈肺栓塞;對肥胖、腫瘤等高危患者實施手術時應持續使用藥物預防7~10 d以上,部分患者可酌情延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