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光福
(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 貴州 遵義 563000)
本文選擇2010年04月~2014年04月之間,我院骨外科收治的83例內固定術手術愈合后內固定裝置取出困難的四肢骨折患者。對他們的取出困難原因以及臨床處理情況進行分析、統計和比較。現將具體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抽選2010年04月~2014年04月期間,在我院骨外科接受內固定術但愈合后內固定裝置取出困難的患者83例。患者年齡大約在11 歲~75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5 ±6.3 歲;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52例;骨折部位中,脛腓骨骨折29例,股骨骨折20例,跟骨骨折15例,髕骨骨折10例,肱骨骨折9例。經過臨床分析,83例患者在年齡、性別、骨折部位、手術方式等方面的比較均無明顯的差異性,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
1.2.1 原因分析:對83例患者進行全面、細致的臨床檢查(X 光片等),觀察、分析和統計患者內固定裝置難取出的影響原因。
1.2.2 處理方法:對83例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取出手術處理方法。具體包括:
1.2.2.1 手術前:醫生要認真分析患者手術部位的平片情況,準備好可能用到的手術器械工具,如螺絲刀、空心鉆、骨鑿、電鉆、克氏針、大力剪、老虎鉗等。
1.2.2.2 手術中:針對內固定裝置難取出的不同原因進行針對性的處理。例如:①斷釘情況。可選用克氏針對斷釘進行四周擴孔直至斷釘充分松動,而后夾出斷釘;或選擇恰當的空心鉆在斷釘四周進行鉆孔,而后將斷釘夾出。②螺釘滑絲情況。可先將螺釘四周的骨痂去除,而后選擇適當的鎢鋼鉆順序擰入直至完全連接滑絲螺釘,而后擰出螺釘。③固定鋼絲。先將鋼絲結四周的骨痂去除,而后緩慢松開結扣,并用老虎鉗將鋼絲夾直,夾斷一端后,將其沿切線方向慢慢抽出。
1.3 統計學分析:通過SPSS12.0 軟件對兩組產婦的產后恢復護理情況進行統計學對比和分析,并進行X2檢測。當差異值P <0.05 時,則組間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內固定裝置取出困難的原因分析:臨床統計分析顯示,83例患者的內固定裝置取出困難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螺釘滑絲,有35例患者(約占42.17%),其次是器械不配套(32.53%)、內固定物移位(9.64%)、螺釘斷裂(7.23%)以及內固定時間過長(4.82%)等。詳見表1。

表1 83例患者內固定裝置取出困難的原因分析
2.2 患者的臨床取出情況分析:臨床統計對比顯示,以實施針對性處理方法前為數據參考,83例患者內固定裝置非常順利的取出率為(62.65%),總取出率為100.0%(83/83),明顯高于處理前(0,0),前后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2 83例患者的臨床取出情況比較
內固定術的內固定裝置取出手術是骨科臨床上的常見手術之一,屬于二級手術級別,它的手術技術難度不高,但由于內固定裝置種類較多,且患者骨折類型、部位等情況的差異,導致在手術過程中常常出現一些復雜的、預料不到的困難情況,導致內固定裝置的取出困難[1]。本次臨床研究顯示,83例四肢骨折患者在實施內固定術痊愈后其內固定裝置取出困難的原因主要是螺釘滑絲(42.17%),這是由于在進行固定手術時,其擰入過度導致螺絲口損傷或取出手術操作不當導致的。其次,器械不配套(32.53%)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它主要是由于固定裝置的類型繁雜,而取出器材未與其達到完全的統一或在手術前沒有做好充分的器械準備而造成的。此外,內固定物移位(9.64%)、螺釘斷裂(7.23%)以及內固定時間過長(4.82%)等也是導致內固定裝置取出困難的重要原因。83例患者在經過術前充分準備、針對性取釘、取絲等手術處理方法后,內固定裝置均全部取出,其中,取出時非常順利的幾率為62.65%。由此可見,采用針對性的科學取出手術對四肢骨折內固定術患者進行內固定裝置的取出,能夠極大的提高取出率和順利程度,降低手術過程中二次傷害等問題的發生,從而更好的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1] 宮海亮.基層醫院拆除四肢內固定裝置常見問題與對策[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1,18(05):829-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