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戲劇教學法對于英語學習者的語言習得和精神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將戲劇教學法運用于小學英語教學有益于英語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實施的路徑主要有基于教材文本,滲透戲劇策略;基于經典故事,進行戲劇課教學;成立英語劇社,編演英語短劇等。
【關鍵詞】戲劇教學法;英語教學;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5-0008-04
【作者簡介】宮文勝,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南京,211100),高級教師,南京市英語學科帶頭人,第四屆全國中小學優秀外語教師。
一、什么是戲劇教學法?
戲劇教學法,又稱教育戲劇,是運用戲劇與劇場的技巧進行教學的方式。它的特點是平等、開放、對話,它要求教師用戲劇的方式,如:即興表演、角色扮演、戲劇游戲、情景對話表演、課本劇排演、分角色朗讀課文、模仿等進行教學工作。戲劇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彼此互動、合作的關系中充分發揮想象力、表達思想,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美感經驗,提高智能與生活技能。戲劇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常見的表現形式有過程戲劇、創造性戲劇、教育劇場等。
二、戲劇教學法運用于英語教學的意義和作用
長期以來,因缺乏母語氛圍、語用環境和有效的評價,英語教學出現了諸多問題:強調語言知識的習得,忽視語言能力的培養;關注英語作為工具的特性,忽視學生的興趣、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人文關懷;學生沒興趣、不自信,“啞巴英語”的現象十分普遍。戲劇教學法的出現,為英語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1.能讓學生獲得英語交際的體驗。
戲劇形式生動,富有表現力;其語言既可達意,又能傳神。將戲劇引入英語課堂,借助生動的劇情、新奇的角色和變換的場景,英語學習將不再是簡單的詞匯、語法的識記,而是對英語文化、語言內涵的深入感知和切身體驗;不再是枯燥且令人膽怯的語言操練,而是置身于戲劇情景中,借助自選角色進行自信且真實的語言表達。
2.為學生英語能力的發展提供平臺。
戲劇表演在學生的認知能力、興趣和生活閱歷的基礎上為學生搭建真實的舞臺,并憑借各種學習方法和戲劇策略,讓學生在“進入角色”的過程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在反復演練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語言熟練度和表現力;在評價反饋的過程中提升語用技巧;在定期展演的過程中,獲得語用的成就感和愉悅感,從而在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表達欲望的同時,極大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
3.促進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的發展。
戲劇教育學者大多認為戲劇是培養學生品德的有效途徑,并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如:以擁有明確主旨的故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懸而未決的故事讓學生感悟何謂勇氣、同情、忠誠、懦弱、刻薄、善變等人格特質,從而幫助學生形成關心他人、負責任、有同情心等良好的品格。此外,戲劇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思考一些開放性的、基本而復雜的道德問題。
4.能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
戲劇能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機會,讓教室內存在各種差異的學生各歸其位,在互相補足和合作的狀態下進行語言學習。戲劇能使不同能力的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特別是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他們能在“戲劇化”的課堂中獲得充分發揮的機會。
三、戲劇教學法運用于英語教學的三條路徑
(一)基于教材文本,滲透戲劇策略
英語學習的主陣地是英語課堂,學習內容的主要載體是英語教材。因此,將戲劇教學法運用于英語教學的一條重要路徑是基于教材文本,滲透戲劇策略。戲劇策略,又稱戲劇技巧,是戲劇教師排練戲劇、訓練演員的必備手段。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的交流、理解和創造。在英語課堂上,我們試著將這些策略運用到教材各版塊的教學之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1.教師入戲。
即教師擔任戲劇中的某個引導性的角色(如專家、同伴等),制造各種問題(如危機、意外、沖突等),即時提出建議,同時控制戲劇情節的發展,讓學生嘗試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完成整個戲劇表演活動。這種戲劇策略有助于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課堂的學習效率。
在運用這一策略時,教師入戲和出戲的過程要自然而明顯,可采用直接介紹,也可通過某種標志物輔以敘述。
2.即興表演。
即興表演是一種不用劇本進行表演的方式。教學中,教師可采用這種無須表演技巧的方式來檢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對教學活動的反饋能力。此外,還可以借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坐針氈”。
“坐針氈”(Hot seating)指戲劇排演或角色分析過程中,一個扮演者坐在椅子上,接受其他戲劇參與者關于戲劇背景、人物行為和動機的提問,以幫助其透徹分析和深入了解所演角色的行為表現的原因,從而促進其更好地進入角色,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戲劇角色的塑形方式。英語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種策略,這樣不僅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技巧,而且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4.讀者劇場。
讀者劇場是一種口述朗讀的劇場形式,由兩位或兩位以上的朗讀者手持劇本,在觀眾面前用聲音和表情呈現劇本內容。朗讀者可以事先將詩、散文、新聞、小說或戲劇等各種文學素材改編為劇本,在表演時無須使用戲服、布景或道具,最典型的方式是朗讀者坐或站成一排或圍成半圓形,朗誦時面對觀眾。這種策略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閱讀的流暢度、最大限度地調動課堂參與度,而且還有助于將閱讀、會話、聽力和寫作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綜合語用能力的發展。
(二)基于經典故事,進行戲劇課教學
英語課堂上,除了基于教材滲透戲劇策略的方式外,我們還精心選擇經典的英文故事,兩周上一次戲劇課,并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具有普適性的“英語戲劇課”教學模式?,F以四年級戲劇課Little Red Riding Hood為例,談一談具體的做法。
1.熱身。
課伊始,教師借助多媒體和語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我們都是魔法森林里的樹,可以根據指令向前、后、左、右、上、下各個方向舞動“枝條”(學生的手臂)。接著,教師組織學生玩“樹抓人”游戲。此環節旨在活躍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參與活動,并進行互動。
2.呈現道具。
在進入故事之前,教師向學生呈現戲劇表演中會用到的三個道具:一個籃子、一個狼面具和一件紅色帶兜帽的披風,并要求學生用英文進行描述。這個環節,旨在渲染故事氛圍,引導學生進入《小紅帽》的童話世界。
3.理解角色。
教師引入戲劇策略角色設想(Role on the wall),在黑板上畫出小紅帽和大灰狼的輪廓,要求學生結合故事內容,借助教師設計的問題,自主歸納或小組交流兩個主要角色的外形、性格等特征,并寫出簡短的描述。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完善板書,外形特征寫在輪廓之外,性格特征寫在輪廓之內。
此環節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角色由外到內的特征,同時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等。
4.講述故事。
首先,教師借助手指木偶戲(Finger puppet show),生動形象地講述故事,并相機借助板書和肢體語言幫助學生學習新詞。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大聲地朗讀故事,并及時糾正學生生詞的發音,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故事圖片及板書講述故事。
這個環節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情節、掌握生詞以及習得講述故事的技巧,從而極大地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5.啞劇和手指木偶戲。
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熟練程度,教師可采取這樣的策略:首先,教師運用啞劇的形式,即借助啞語(說話但不出聲)、肢體動作以及面部表情表演戲劇中的一句臺詞,讓學生猜答。其次,指導學生制作手指木偶(小紅帽、媽媽和籃子),并進行手指木偶戲表演。表演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個性化的表情、語氣、語調表現不同角色的性格和內心想法。
6.故事圈。
在這個環節,教師扮演講解員(narrator),一邊講述故事,一邊通過揮動“故事棒”示意相關演員相機進入“故事圈”(事先確定的一個區域)進行表演,指揮沒有角色的學生坐在“故事圈”外觀賞和配合演員制造聲效。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幫助演員調整表情、動作以及語氣,增強表演的戲劇效果;同時,相機邀請其他學生進入“故事圈”進行替換表演。
7.表演展示。
首先,教師將故事分為幾個部分,要求每個四人小組選擇一個部分,并進行角色分配;其次,教師運用戲劇策略靜止畫面(Still images)和思路追蹤(Thought tracking),要求每個小組輪流擺出一個故事場景的造型(保持靜止不動),然后請其他學生猜猜造型中的人物角色和其內心想法;然后,教師運用聚光照明(Spotlighting)策略(即:當小組表演時,教師走近哪個小組,哪個小組立即表演,當教師離開時,小組表演停止。),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行走路線進行依次、連貫的表演。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基于評價表進行互評和自評。
此環節旨在通過“凸顯”和“放大”人物內心、觀賞和評價同伴表演的方式,幫助學生快速地進入角色,提升學生的表演技能。
8.創作微型故事。
作為最后一個環節,教師為學生朗讀由Julia Jarman基于原故事改編的繪本Little Red Riding Hood,迥然不同的劇情帶給學生的不僅是驚訝,還有莫大的啟迪。最后,教師布置任務:基于故事小紅帽,創作一個自己的微型故事。要求故事情節完整,需配上插圖和關鍵解說詞。這樣的設計不僅能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寫作技能,而且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當然,以上的戲劇課教學模式不可能在一節課中完成,教師可根據故事內容、學生、學情酌情安排適量的課時完成,亦可通過刪減或增加環節進行創造性、個性化的運用。
(三)成立英語劇社,編演英語短劇
戲劇教學法不僅可用于英語課堂,而且還能適用于以英語戲劇為主要形式的課外活動,英語劇社就是極好的途徑之一。江寧實小于2008年成立麥田英語劇社,劇社有固定的成員和輔導教師,每周三下午活動,并定期參加市、區短劇比賽和學校英語節的展演。
研發劇本和戲劇排演是劇社師生活動的主要形式。經過多年的摸索,我們總結出了一套進行劇本編寫、戲劇排演以及評價的有效方法,現介紹如下。
1.劇本的編寫。
一臺短劇表演的效果如何,劇本至關重要,它是短劇表演的靈魂所在。劇本編寫是十分復雜的過程。無論是改編童話、教材還是自編劇本,教師編寫劇本時都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掌握和遵循必要的編寫原則,即堅持思想性、發揚創造性、體驗生活化以及凸顯趣味性。
2.教師的指導。
除了創意獨特的劇本,出神入化的表演同樣是一臺精彩的短劇所必須具備的。短劇表演的關鍵是語言、動作、道具和音樂的使用,這些光靠學生顯然是不行的,教師的指導同樣不可缺少。
(1)語音指導
重點指導學生大聲朗讀。大聲朗讀能有效糾正學生不正確的發音習慣,避免“吃音”,能使學生發音更清晰。在對白部分,學生要讀得流暢、自然,讀出“對話”的感覺。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根據內容,讀出情緒——好奇?高興?驚喜?愧疚?強調?不確定?……最后要達到自然地“說”出這些話來的程度。
(2)表演指導
當學生熟悉語言之后,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配上一些簡單的動作,這是表演的關鍵,否則就會出現“背”短劇而非“演”短劇的現象。為了練習短劇表演的基本功,可以經常在課堂上做一些表演游戲,如:學習形容詞tired,happy,thirsty,hungry...時,讓學生用動作、表情來表現這些詞;學習動物類的詞,讓學生模仿動物的動作。學生在表演游戲中,就能漸漸地適應表演活動,豐富表演的語言。
(3)道具、服裝指導
短劇表演中,道具、服裝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讓學生更好地走近角色,激發表演愿望。道具應該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要指導學生恰到好處地使用道具,不追求絕對真實,只求真實演繹劇情。此外,教師還可指導學生或畫或折,自己動手做道具,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展臺,通過計算機圖片呈現背景等等。總之,要盡量用現成的圖片、玩具或實物,使用道具的原則是宜簡不宜繁。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又能避免學生為此花費太多的精力。
3.短劇的評價。
編演英語短劇,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學會自我指導。制訂短劇的評價標準,有助于學生了解短劇表演的具體要求,及時調整自己的計劃,完善自己的表演。以下是我校麥田劇社英語短劇表演的評價標準,見表1。
表1 短劇表演評價標準
以上標準對劇本、語音、表演、道具、服裝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應及時向學生解釋評價標準中每個項目的具體要求,并結合學生的日常編演練習,還要不斷提醒學生修正自己的語音語調,注重與其他“演員”的配合,以及進行創造性的表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評價標準落到實處,從而有效提升短劇的表演效果和學生的編演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