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大量調查數據顯示:兒童學前識字已經進入了一種“新常態”,這種“新常態”給識字教學改革帶來了新機遇。教師可以嘗試以改革“封閉型”課程結構為突破口,每周開設一節識字活動課,在不動現行教材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從課外生活中識字。這樣,語文課堂的識字教學直接與兒童識字“新常態”下的識字“接氣”,識字教學“兩條腿走路”,化“難”為“易”。學生兩年可輕松識字2500個左右,從而實現自主閱讀。
【關鍵詞】兒童識字“新常態”;識字活動課;自主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5-0020-03
【作者簡介】陳樹民,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南京,210000),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重點課題“科學認讀——培養兒童閱讀素養”課題組副組長,原江蘇省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一、兒童學前識字情況非常普遍
近期,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在《小學語文教學通訊》中撰文,明確提出一個觀點:“識字教學起點不是零?!弊R字教學到底是“零起點”,還是“非零起點”?江蘇省“科學認讀”課題組曾在多所實驗學校進行過兒童學前識字情況調查(見下表),數據未必精準,卻反映了目前兒童學前識字非常普遍的情況。
兒童入學之后,教師要按照教材的安排進行識字教學。這種常規的教學,學生的“起點”又是怎樣的呢?
南京市孝陵衛中心小學朱文瑾老師,曾對一年級一個班的35名學生進行過一次針對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6》的學前調查。調查內容為:了解一類字、二類字認讀情況;從一類字中抽取“女、奶、扇”三個字現場聽寫,了解會寫情況。調查結果如下:
1.一類字、二類字會認情況統計。
一類字 " " " " " " " " "二類字
從以上的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識字6》中的8個一類字,“星、奶、丁、女”百分之百的學生會認。其余4個字也有大多數學生會認。二類字與一類字相比學生認識的相對少些。
2.“女、奶、扇”一類字會寫情況統計。
3.學生識字途徑的分析。
學生是通過哪些途徑認識這些漢字的呢?針對這一問題,我們特地做了比較具體的了解。據分析,學生識字的途徑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通過看電視、玩電腦認識的;有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如食品、飲料、生活環境等)認識的;有的是在看書讀報中認識的;有的是在學習各門課程的過程中認識的;還有的是家長或幼兒園老師教的。為了說明問題,現以“星”字為例,看看調查時學生是怎樣說的:
很小的時候,媽媽教我唱《小星星》時認識的。
小時候,我和爸爸散步時喜歡看星空,爸爸告訴了我很多星星的名字,還給我講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在那時候我就認識了這個字。
上幼兒園時我們表現好,老師都會獎勵我們“小星星”。
............
二、 正確對待兒童學前識字現象
如何正確對待當前兒童學前識字現象,是語文課改面臨的一個熱點問題。也許有人會問:兒童學前為什么能識這么多字?我們認為道理很簡單:這是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必然反映。
漢字“生存”在哪里?很多人習慣地認為:當然在書本里、字典里。兒童要識字,當然得靠語文課本??墒?,事實情況并非如此。由于篇幅有限,僅從生活中攝取一個鏡頭,就可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照片選自南京市珠江路小學校本教材《漢字的魅力》)
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當今的社會簡直就是一個“漢字的海洋”!兒童在生活中接觸的很多物品,到過的很多地方,一般都附有漢字符號的標簽、標記、標牌,而且這些精心設計、圖文并茂的“包裝”還特別抓人眼球。這里不妨聯系兒童的實際生活,舉一個例子,讓我們“設身處地”體驗一下:
兒童大概從兩周歲左右就要開始學習自己刷牙。刷牙離不開牙膏。牙膏的包裝上都印有配上圖畫的品牌名稱。他們每次刷牙時,都要親手拿起牙膏,擰開蓋子,開始使用。就這樣,每天兩次,毫無例外。積累起來,學前兒童與牙膏接觸不下上千次!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有些家長會巧妙利用牙膏這一資源,順其自然地結合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怎樣使用牙膏),讓孩子看一看上面的圖,認一認牙膏包裝上的字。
完全可以這樣說:當今的兒童生活離不開漢字。漢字對于每個兒童來說,觸目皆是,觸手可及。只要家長有心,把孩子眼前看到的、口頭說到的、手上拿著的,甚至嘴里吃著的東西聯系起來,說一說、玩一玩,即可。正如有些家長說的那樣:“兒童識字,哪里需要刻意地一個一個地教?。 ?/p>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從識字教學這個角度說:社會生活就是一個識字的大課堂。兒童生活中,“處處”“時時”都在學習和運用漢字。這里需要說明:我們提倡的識字,絕不僅僅為了多識幾個漢字。從小培養兒童關注生活中的事物(細節)的敏感性,其意義遠遠大于認識幾個漢字。
特別要指出的是:漢字與拼音文字不同。它是表意文字,具有特殊的優勢。一個漢字可以是一首詩、一幅畫、一首歌、一個故事。用兒童的話說:“漢字寶寶很好玩!”如果家長、教師適當進行啟發、誘導,那兒童就會“樂此不?!保踔吝_到“忘乎所以”的境地。當然對于那種“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刻意灌輸”等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強行識記漢字的做法,我們很不贊同。我們認為:對于兒童學前識字的情況,要多做調查研究,進行具體分析,從而科學地作出判斷,準確把握兒童識字的“新常態”。兒童識字“新常態”,對于我們的語文教學,尤其為識字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十分有利的的機遇,我們必須以敏銳的眼光,抓住這個機遇,應勢而謀,深化教學改革。
三、找準突破口,開設識字活動課
1998年,江蘇“科學認讀”課題組的同志經過實際調查研究和科學分析,提出:大膽地以改革“封閉型”的課程結構為突破口和著力點,引導學生從課外生活中識字。
1.一本“剪貼識字”本。
讓每個學生準備一本本子。引導學生從課外生活中搜集自己感興趣的、帶有漢字符號的各種食品、物品的包裝等資料,認認讀讀,剪下來,貼在本子上,做成“剪貼識字本”(見下圖)。上課時,帶到課上和同學交流、分享。這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創造的識字課本。
2.一個“漢字開花”游戲。
“漢字開花”游戲(見下圖)是根據漢字“字根理論”創造的識字游戲。它有利于高效識字,激發聯想思維。
3.一節“識字活動”課。
每周開設一節識字活動課。識字活動課最大的特點是“開放”的。即在不動現行教材、用好現行教材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從課外生活中識字。這一節課排進學校每周的課程表。課時可以在現有語文課時中解決,也可以在校本課時或地方課時中解決。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結合更好。因為識字活動課實際上是以“識字”為載體,進行綜合性學習,很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識字活動課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教師確定本次活動的內容,引導學生課外搜集帶有漢字符號的資料,做好剪貼識字本。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2)小組交流,合作分享。(教師指導。)
(3)大組展示,全班互動。(學生利用投影儀,向全班匯報。展示過程中,教師適時穿插點撥、提問,引導全班同學參與互動。)
(4)識字游戲,激發聯想。(教師利用隨堂板書或課前制作的課件,圍繞本課出現的常用字詞,引導學生做游戲。游戲有“識字大王”“漢字開花”等。)
(5)小結談話,活動結束。(識字活動課上,識多少字沒有剛性指標。為了不增加學生負擔,課外識的字一概不要求動筆書寫。)
作為突破口的識字活動課,因為它是開放的,它與兒童識字“新常態”之間架起了一座橋,面向實際生活這個大課堂,釋放出無限的活力。它像大自然的水庫,打開了一扇閘門,豐富的源頭活水——生活中的漢字資源,一下子自動地涌了出來。
2014年在南京舉行的全國漢字教學研討大會上,幾所課題實驗學校的老師分別上了不同題材的五節識字活動課。課題組領導和課題實驗單位代表分別作了經驗介紹。原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崔巒同志在總結發言時高度評價:“‘科學認讀’課題組的經驗具有普適性。”
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實驗小學許敏老師教的一個實驗班,在低年級大量識字,自主閱讀的基礎上,以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為基礎、為動力,不失時機地驅動改革向中高年段延伸,滿足學生發展的“新需求”,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六年級上學期放寒假前夕,課題組到該校做了一次檢測:以蘇教版八上《我的母親》為教材,事前不通知學生,當場發教材,學生閱讀教材之后書面完成課文后的“探索·練習”。一小時后交卷,課后評分統計結果——
對于上述成績,大家既感到意外,又認為盡在情理之中。說“意外”,因為六上學生的語文水平竟能達到初二學生水平,這是奇跡;但仔細分析后,又認為盡在“情理”之中。這一典型案例生動有力地說明:兒童識字“新常態”下取得的新成效進入常態化、常規化,收到了較好效果。
為祖國的漢字爭光,為廣大兒童造福。這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夢想。讓我們與時俱進,把握良機,攜手并肩,主動適應、積極引領兒童識字“新常態”,共同譜寫語文教學改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