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調動語文課程的人文教育資源,可以在引導學生建立完善的土地倫理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閱讀大地”課程倡導讓學生投入大地的懷抱,親手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閱讀大地”課程主要通過“聽讀”“聞讀”“摸讀”等策略,讓學生擁有豐富的身體實踐生活,擁有豐富的土地感覺。
【關鍵詞】閱讀大地;土地倫理;全文本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5-0025-02
【作者簡介】蔣曉飛,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江蘇南通,226300),高級教師,南通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耕地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依規做好耕地占補平衡,規范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在理解習總書記關于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的指示的時候,要有學科視野和課程意識。我們必須明晰,中國未來公民是否具有更強烈的土地保護意識,有賴于當下的基礎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土地道德,需要包括語文課程在內的所有課程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歷史責任感的語文教師必須自我追問:在培養學生的土地倫理方面,語文課程如何才能有所作為?
生態倫理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認為,土地倫理所要體現的是人類自我角色的新定位,大地共同體的成員包括:土壤、水、植物、動物等,所有的物種都是這個共同體的平等的一員。土地倫理,暗含著對大自然每個成員的尊重。語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調動語文課程的人文教育資源,完全可以在引導學生建立完善的土地倫理意識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
一、“聽讀”大地
喧囂的城市中,孩子天天聽得到汽車呼嘯而過的聲音,工地機械嘈雜的聲音,小販放聲叫賣的聲音,但一片喧鬧聲中似乎缺少了什么——泉水流過山澗發出的叮咚聲,鳥兒在枝頭歡快的鳴叫聲......在這方面“閱讀大地”課程,是一種積極的嘗試。“閱讀大地”課程,首先要“聽讀”大地。
1.聞聲辨物。
奇異莫測的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聲音交織在一起,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聆聽它發出的聲響,猜一猜是什么發出的。如在教學人教版三上《父親和鳥》一文時,教師就可以帶著學生走進樹林,像作者的父親那樣去用心聆聽樹林中發出的各種聲音,細心猜想樹林中鳥兒的動態和樣子。
2.擬音模仿。
大自然時時處處都在演奏美妙的音樂。山林中的鳥語,簡直就是一部美妙的交響樂,就像作家郭楓的散文名篇《空山鳥語》所描寫的那樣:“一只先唱,另一只接著,纏纏綿綿,重重復復,透明的情意,像滴落在青石上的一線靈泉從歌聲里迸落”,這種“輕音樂”多么悅耳動聽;“山雀們短促而嘹亮的鳴聲,讓人來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陣輕快的音樂雨,散亂地、急驟地、漫天撒來,直把你全身淋透”,這樣的音樂雨下得多么酣暢淋漓……有了作家文字版的樂聲碟片,教師可以讓學生循著那自然地圖去找尋神秘的鳥語,驗聽一下空山鳥語是否像作家所寫的那樣空靈?還可以多找些描寫大自然聲音的現代散文名篇,讓學生嘗試著進行擬音模仿。
3.傾聽古詩。
讓學生多吟誦那些有“自然之聲”的古詩,“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這是鳥的歡唱;“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這是葉的低吟;“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是春天的交響;“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這是夏日的搖滾;“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泉水的小夜曲……詩人用心傾聽大自然母親的心跳與絮語,從中聽出了音樂,聽出了詩篇。如果我們的學生也能像古代詩人那樣時刻保持聽覺的高敏感度,大自然美妙的聲音就會像流水一般源源不斷地流進他們的耳朵。
二、“聞讀”大地
大地的氣味能夠向學生傳達很多的訊息。“閱讀大地”課程,自然包括“聞讀”大地的氣味。各種各樣的氣味,可以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大地生命的真實存在,可以更全面地享受大地給他們帶來的無限遐想與美感。
1.設計“追趕大地上的味道”的長線化作業。
在不同季節,帶領學生開啟敏銳嗅覺,追趕、捕捉、欣賞各種奇妙而獨特的自然之味,聞聞樹皮、樹葉、小草、花朵、果實。在“追趕大地的味道”的過程中,可以一起吟誦學生所學的詩文,讓尋味之旅增添一些詩意的色彩。
2.建立“氣味圖書館”。
氣味圖書館里收藏著各種大自然的氣味,它們就像一本本有故事的書籍。氣味的收藏方式可以是瓶裝,用密封的瓶子裝下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之物的氣味;也可以采用自然書簽——將各種植物制作成書簽式的標本。這些獨特的“書籍”最好能夠按照季節、地域、種別加以分類。當學生來到氣味圖書館,那每一個玻璃瓶、每一枚自然書簽中的氣息,就會像一把鑰匙,瞬間打開孩子們記憶的大門。
3.欣賞“大自然的氣味”。
為了增添“聞讀”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采用兒童嬉戲的方式來猜認大自然的氣味。如語文特級教師朱國忠老師就曾這樣設計五年級“聞讀大地花香”活動案例:⑴在欣賞中“聞讀”。師生相約蠟梅園,盡情地吸納,主動擁抱那滿園的香氣。⑵在尋香中“聞讀”。學生循香而至,在花叢下嬉戲、賞花,可此時花香卻淡得幾乎聞不到了。教師追問:“遠聞花有香,走近味淡無。你無意聞之香味濃,有意聞之似遠逸。這是為什么呢?”⑶在沉思中“聞讀”。學生展開暢想:“蠟梅非常謙遜。”“香而不露,不想炫耀自己。”“蠟梅花知道,榮耀不只屬于她,還屬于把營養讓給她的低調的葉,還屬于默默為她輸送營養、全力支持她開放的枝干,更屬于給予她生命乳汁的根與無私的大地……”這種“聞讀”中的沉思,有助于學生建立起與大地之間的感情,為學生土地倫理的建立打下情感基礎。⑷在賽詩中“聞讀”。教師帶頭吟詩:“蠟梅美在它的清香。它能吐出比梅花更加醉人的清香,真是‘一花香千里,更值滿枝開’呀!”學生受其感染,開始詩歌接力:“蠟梅美,美在臨歲寒而不屈,知春來而不露,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品質。”“眾芳搖落獨群妍,敢做春天第一枝!”......學生的詩情被激蕩起來,土地倫理意識也漸漸在學生的心中扎根。
三、“摸讀”大地
大地是可以觸摸的。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觸覺上的時候,它會變得更靈敏,而且認知會更鮮明,繁雜的心緒得以平靜,升起一種由昏睡中蘇醒的感覺。
如果學生興之所至,可以選擇可觸感較為明顯的地面,如沙地、泥濘之地,讓學生赤腳行走,細細體驗。如語文特級教師王笑梅所設計的《赤腳走大地》三年級體驗活動:⑴“摸讀”水泥路。學生赤腳走在水泥路上,那種腳踏實地的感覺是隔著鞋底體會不到的。⑵“摸讀”林蔭道。帶著學生感受潮濕、有著青苔的磚鋪林蔭小道,也是一份獨特的體驗。⑶“摸讀”鵝卵石小道。鵝卵石小路靜靜地彎在樹叢中,路面凹凸不平。學生說:“鵝卵石一點也不冷,挨著腳板,有一種新鮮的痛快感。慢慢地往前走,開始有點硌腳,后來,腳板適應了石頭的凹凸,就輕快起來。”⑷“摸讀”泥地。學生在野外泥地上奔跑、大喊大叫,累了,索性一屁股賴在地上……學生說:“赤腳在松軟的泥土上行走,讓人舒服得想跳起來!”“赤腳走在濕濕的泥地,感覺就像走在一條用果凍鋪成的小路上。”赤腳走大地,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大地、對自然最原始的親情。
兒童是自然之子,兒童與土地以及與土地上生長的萬物之間有著與生俱來的交流能力。自然界萬物的無窮變化,吸引著富有好奇心的他們。正因為這樣,我們應該幫助兒童通過“聽讀”“聞讀”“摸讀”去認識土地的奧秘,增進對土地的了解,激發熱愛土地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