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課堂實際上就是一個思維場、探究場、情境場,只有讓兒童進“場”了、在“場”了,課堂教學才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師應注意盤活兒童的思維,注重師生的有效互動,創設有利于促進兒童思考的情境,鼓勵兒童動手實踐,精心設計教學進程,讓兒童的思考、對話、探究、操作和體驗在“場”。
【關鍵字】生命在“場\";思維;體驗;兒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5-0027-02
【作者簡介】戴厚祥,南京市江寧區教育局教研室(南京,211100)副主任,高級教師,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
“場域”的概念源自物理學,是為描述重力、電磁力等物體相互作用時的“場”現象而提出的,后來也常指由一系列客觀關系所構成的社會。課堂也是一個場域,是一個受一定場域規則支配的各種關系和力量并存的網狀空間,是共時和歷時的交融,既會受到現有力量的控制,也會受到歷史因素的干擾。課堂教學是教學問題場、教學情境場、教學情景場、個體意境場、個體意向場、個體活力場嵌套層疊、和諧交互的動態過程,各種“場”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強有力、磁性大的課場,有助于促進師生雙方和諧發展、共同成長。
一、思考:讓兒童生命在“場”的內涵
1.尊重兒童、了解兒童,與兒童同呼吸共分享,還兒童以思維與心靈的自由。
兒童天生好奇,有強烈的求知欲。教育應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尊重兒童獨立、完整的人格,關心兒童的需要,盡量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之成為完整的人。在設計、實施教學時,應站在兒童的立場去設計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使課堂呈現出蓬勃的生命態,勃發盎然的生機。在課堂上,尤其在數學課堂上,我們要讓兒童享受思維的自由與快樂。只有在自由狀態下,兒童才能感受到發現的樂趣和探索的魅力,才能盡情展現童真、童趣、童智,他們的創造力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2.找準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給兒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營建屬于自己的學習場域。
教育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導致并且伴隨著認知結構的發展,如果說學習的本質是創建“最近發展區”,那么,教學的本質就是引發“最近發展區”,是引起、喚醒和啟發一系列內部發展的過程……要想營建兒童自主學習的場域,應該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場獨立性、場依存性,對學習內容進行自組織。這樣,在交流合作時,他們的思維方能被激活。
3.全方位提升兒童成長必需的綜合素養,為兒童的持續發展奠基。
讓兒童在“場”的課堂強調把兒童當作一個發展中的人來看待,不僅關注兒童知識的增長和能力的提升,還關注他們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的過程;不僅關注兒童科學素養的提升和基本技能的提高,還關注他們人文素養的提升;不僅要提升兒童現階段的學習能力,還要教會他們學會學習,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應深入研究兒童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規律、認知世界、生活世界和思維方式,建立適合兒童學習的活動平臺。
二、實踐:讓兒童生命在“場”的數學教學
1.盤活兒童的思維,讓兒童的思考在“場”。
思維是數學教學的核心。數學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它既是數學思維的產物,又是培養數學思維的動力和材料,數學問題對思維活動的全過程,包括思維的點燃、啟動、定向、展開、成果的獲得等,都起著決定性作用。沒有好的數學問題就沒有積極、專注、高品質的思維。換句話說,沒有好問題就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也就不能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維、數學地觀察世界和解決問題。當然,教師還要善于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點和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他們形成思維流,旋成思維圈,形成思維場。只有在“場”中,兒童才會涌動生命的靈性,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2.注重師生的有效互動,讓兒童的對話在“場”。
教學在本質上是師生雙方平等交往的過程。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即對話”,他提出: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他尤其關注師生之間的有效對話,以此進行思想碰撞,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提升他們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是課堂場域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所以教師的設問尤為關鍵,有助于引導學生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這些思維火花的交融,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對話場。在這個“場”中,學生會迸發出更為開放的、有意義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教師的接話也非常重要,只有接準了、接到位了,才能更好地拋出來,從而把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引向更高的境界。
3.創設促進兒童思考的情境,讓兒童的探究在“場”。
要想點燃學生創造的火種,就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問題、認識客觀世界。用北京師范大學周玉仁教授的話說: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教師決不暗示。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實際情況主動給學生留足探究的空間,并且有明確的目標導向。教學蘇教版五下《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學生總結出分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后,教師拋出問題:“0為什么要除外?”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展開激烈的爭論,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在這個問題場中,教師能動地、藝術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他們經歷再發現、再創造、形成新問題的全過程。好的問題情境無疑能起到“場”的作用,運用得好,構建得好,能使兒童體驗得更加深刻、理解得更加到位。
4.鼓勵兒童動手實踐,讓兒童的操作在“場”。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智慧的火花閃耀在指尖上。這就告訴我們,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提高是從動作開始的。在小學數學課堂操作中,要注意選擇相關的學具,讓學生的思維成為點燃的火把;要巧妙引導學生使用學具,讓他們的思維變得有序和高效;使用學具后要進行多維互動,讓學生的思維迸發出美麗的火花。一位教師在教學蘇教版三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時,讓學生運用三角板去驗證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一個學生比了4次,發現每個角都是直角。教師引導:誰能只比一次,就能說明四個角都是直角?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立即取出一張長方形的紙動手折起來,很快便發現對折再對折,只要用三角板往直角上靠一次,就能驗證這一結論。在這一場域中,兒童的思維不斷被引向深入,徹底被激活了。
5.精心設計教學進程,讓兒童的體驗在“場”。
學生學習的內容應該是知識和技能統一的整合體,而不是各種子能力的分解,教學設計應該有助于特定情境下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教學蘇教版四上《可能性》一課時,在“解決問題”環節可以設計體育彩票“排列3”這樣一個小環節:(1)講清搖獎規則,每個搖號筒里有10個球(號碼依次為0—9);(2)讓學生寫一個“排列3”號碼(只準寫一個),現場采訪幾個學生,問中獎的可能性大不大;(3)先開出前兩個號碼8和6,看一看班里有沒有學生寫對,若沒有,再讓學生下一次注,問此時中獎的可能性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讓學生體驗可能性大小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再開出第三個號碼6;(4)如果隨機買一注“排列3”號碼,中獎的可能性是多少?整個活動過程,學生玩得極其投入,掀起了本節課教學的高潮,雖然只是模擬搖號,但學生在這個逼真的情境場中,感悟和體驗到了可能性大小的變化,對知識的理解也尤為深刻。
總之,數學教師應關注兒童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變教知識為教方法,變教結果為探索過程。在這樣的教學場域中培育出來的兒童才有可持續發展的潛能,才能在未來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