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小學生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在數學教學中融入一些生動、有趣的元素,能有效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撰寫數學小故事是個不錯的選擇,能讓學生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數學現象、提出的數學問題、應用數學的情況以故事的形式記錄下來,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故事;數學味;興趣;分析能力;表達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5-0031-02
【作者簡介】丁愛華,江蘇省張家港市暨陽實驗小學(江蘇張家港,215600),一級教師,張家港市數學教學能手。
數學來自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數學又服務于生活,數學教學也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筆者研究發現,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真正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結合數學教學實踐,引領和指導學生撰寫數學小故事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數學教學中組織學生撰寫數學小故事,能有效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促使他們自覺地關注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現象,學會理性地分析數學問題,切實提高數學學習能力,發展數學素養。
一、指導學生撰寫數學故事,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
我們指導學生編寫數學小故事,注重讓他們明確四點:(1)故事主角形象可以是人物,可以是動物,還可以是莫名其妙的事物,形象設計不拘一格;(2)故事情節可以是生活中已經存在的,也可以是有可能發生的,可以虛實結合,合情合理即可;(3)故事來源可以是真實發生的,也可以是虛擬杜撰的,要求展開聯想、自圓其說;(4)故事結構可以是正面的闡述,也可以是反面差錯的糾正,要求顯示連貫的認知過程。
兒童的世界充滿了幻想,兒童的生活色彩斑斕。自從開展編寫數學故事活動,學生個個興趣盎然,儼然成了一個個小小作家。在他們撰寫的數學故事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奇異的故事情節,觸摸到他們對一些數學知識的深度理解,更能體察到他們對數學學習日漸濃厚的興趣。
【案例1】是“混合運算”而非“混亂運算”
今天,動物學院又迎來了一月一度的計算比賽。
和藹可親的山羊老師走進教室,宣布:“同學們,我們的比賽馬上開始。”同學們一聽,立刻興奮起來。山羊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混合運算算式:56-7×7。沒等山羊老師說話,偏愛同數自乘的小狗就奔到了黑板前。小狗在黑板上邊寫邊得意地講解:“先用乘法算,7×7=49。”說完,便在第二行寫了個等號,并把49寫在了等號的右邊,這時教室里不時傳出幾聲竊笑和低聲細語。小狗沒察覺,繼續說:“再用49減56等于……等于……怎么不好算了?”小狗急得直冒冷汗,只得大叫道:“等于0!”“哈哈哈……”同學們再也忍不住了,哄堂大笑起來。山羊老師微笑著說:“‘56’作為被減數應該出現在減號的前面,雖然先算了后面,但還是應該把它寫在減號的前面呀!混合運算題可不能混亂運算啊!”小狗羞紅了臉,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同學們,我們平時做題時一定要細心,別因為計算中的偏愛和搶先,把“混合運算”變成“混亂運算”,鬧出匪夷所思的大笑話呀!
這是一個四年級學生學習了“混合運算”以后,創作的一個數學小故事。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用可愛的形象化語言把剛剛學習的數學知識整合其中。
二、指導學生撰寫數學故事,培養他們的數理分析能力
如何讓學生在編寫故事的過程中真正體悟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而有效地培養他們的數理分析能力呢?結合數學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在引導學生撰寫數學小故事時,應依托故事情節,重點抓他們數學思考的表達,細化分析指導。我們提出三個方面的要點:(1)從生活實際出發進行追蹤思考,寫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關注的數學現象、提出的數學問題等;(2)從課堂學習所得出發做出分解思考,對應用數學的情況進行分解,以故事的形式記錄下來;(3)重點分析有關數學問題的思考過程。
【案例2】踏青拍照
小小、穎穎和樂樂三個小伙伴去郊外踏青。
來到一片金燦燦的油菜地前,他們準備合影留念。拍多少張呢?小小提出:“我們先兩人一拍,再三人一拍,可以拍多少張?排成一條直線,位置可變。”穎穎接著說:“這涉及一個數學問題,比如,A、B、C三人每兩人一拍,那就用組合法——AB、BA、BC、CB、CA、AC,得出6種拍照方式。”“快試試吧!”樂樂迫不及待地說。小小和樂樂在一起拍了2張,和穎穎拍了2張,穎穎又和樂樂拍了2張,真的是6張照片。
“接下來就是三人拍照了,用字母表示排序是ABC、ACB、BAC、BCA、CAB、CBA,還是6種。”小小接著說出了三人組合拍照要拍的次數,“算式都是2×3=6(種)。”
“這是因為兩人一拍就是一個人要和兩個人拍,三人一拍就是每個人都有兩次機會排在第一的位置,所以都是2×3=6(種)。”樂樂及時補充了這個非常重要的原理。
這次踏青拍照,三個小伙伴不僅拍到了美麗的春景,留下了多彩的春光,還從拍照中探究到了有序排列組合的數學奧秘。
在上面這則小故事中,學生把自己理解的找規律中的奧秘,通過比較合理的故事情節表述了出來,并巧妙地借助三個故事人物之口講述了算理。
三、指導學生撰寫數學故事,提高他們的理性表達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是數學語言的教學。我們應該關注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規范性、準確性、簡潔性和嚴謹性,力求合乎邏輯。我們指導學生撰寫數學小故事,要求他們努力做到:(1)在敘事理性上,要撰寫一個包括起因、經過和結果,完整、合理而有意義的數學故事;(2)在要素理性上,要找到自己想撰寫的數學題材,合理設計故事情節,使用合適的數學術語,形成合理的數學語言;(3)在故事細節上,要理性地講究上下照應、前后配合。
【案例3】哪種方法更簡便?
一天,森林小學里的小朋友們在熱烈地討論著一道數學難題:爺爺今年70歲,孫女今年10歲,再過幾年,爺爺的歲數是孫女的5倍?大家都被難倒了,嘟嘟卡不停地說:“這也太難了吧!”艾普倫努努嘴說:“這道題可以一年一年地推算。”說完,艾普倫便在草稿本上飛快地算了起來。不一會兒,艾普倫高興得大聲說道:“再過5年,爺爺的歲數是孫女的5倍!”
薇小朵不以為然。她說:“一定還有更簡便的方法。”說著,便在草稿本上畫啊、 涂啊,忙個不停。很快,她畫出了一個線段圖(如圖1),并解釋:“先算出爺孫倆相差60歲,無論過多少年他們都相差60歲。題目說爺爺的歲數是孫女的5倍,就表示爺爺的歲數比孫女大4倍。接著把60歲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5歲,說明孫女的歲數可以作為1倍,那時候應該是15歲,用15歲減去10歲,也就是相差5歲,就是說要再過5年。所以,再過5年,爺爺的歲數是孫女的5倍。”
她說得有條有理,有根有據,讓人聽得懂。大家都翹起大拇指,一起夸薇小朵。
四年級的學生對以上數學問題已經有了一定的解讀和分析水平。但是,要把故事中的數學道理非常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出來,就需要學生借助有趣的情節和合適的數學語言。小作者借助大家熟悉的卡通人物,把其中的數學道理進行了有條理的闡述。
教師應鼓勵學生寫有數學味的故事,突出故事中的數學性,并在持之以恒的指導過程中,從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培養數理分析能力、提升理性表達能力等方面,推動他們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