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美術;課程標準;《鳥的紋樣》課例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5-0056-03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頒布實施已有三年。三年間,教師、學生、課堂都悄然地發生著變化。現以蘇少版《美術》四下《鳥的紋樣》一課的三次教學為例,談談美術教學理念的發展變化。
一、教材背景分析
在舊版教材中,《鳥的紋樣》一課被安排在三年級,新版教材安排在四年級。雖然同是第二學段的內容,但就學生對紋樣的理解以及精細設計、繪制紋樣的能力來說,四年級無疑比三年級更適合該內容。
《鳥的紋樣》是該單元的第三課。第一課是《鳥和家禽》,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鳥和家禽,讓其學會表現它們的外形、色彩和動作特征等的方法;第二課《我是一只小小鳥》,主要是選取廢舊材料制作鳥的道具,進行化裝游戲。本課是學生在對鳥類的外形特征較為了解的基礎上,嘗試運用簡化、夸張、添加等方法設計鳥的紋樣,使鳥的形象比現實生活中的鳥更美麗、更豐富、更生動,進而讓學生感受紋樣的裝飾美,進一步理解紋樣概念;第四課是《水墨畫鳥》。
在本套教材中,作為一條縱向隱線,紋樣教學貫串整個小學美術教學,包括二年級的《相同圖樣排排隊》、三年級的《點、線、面》和《會變的花、樹、葉》、四年級《鳥的紋樣》《魚的紋樣》《適合紋樣》等等。各年級所學內容相互銜接、層層深入。
在進行本課教學時,筆者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不斷反思總結,調整方案,將本課的重難點確定為引導學生突破鳥的真實形象對思維的限制,大膽設計創作鳥的紋樣。三次教學嘗試后,終于達成了教學目標。在三次修改中,筆者不斷比對新課標,更新教學理念,對美術課程改革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二、一課三改的解讀
(一)第一次教學
教師第一次進行本課教學時,將上課地點安排在電腦教室,每個學生一臺電腦,主要教學流程如下:
1.以“憤怒的小鳥”形象導入課題,比較“憤怒的小鳥”與前兩節課寫生的鳥有什么不同。
2.用計算機“畫圖”軟件設計孔雀的簡化紋樣。學生通過比較,發現“憤怒的小鳥”比“寫生鳥”更簡潔,這時教師揭示簡化的定義。欣賞簡化鳥的紋樣范作,觀看一段孔雀開屏的視頻后,學生練習用“畫圖”軟件設計孔雀簡化紋樣。
3.學習夸張、添加的紋樣設計方法。分別欣賞尾巴特別大、羽毛特別長和色彩特別豐富的孔雀紋樣,理解“夸張”是夸大特征的意思。欣賞兩張添加了點、線、面圖案的孔雀紋樣,認識“添加”的表現方法。
4.用“畫圖”軟件設計并繪制鳥的紋樣。學生從網絡上搜索自己喜歡的鳥的照片,運用所學知識為它設計一個紋樣,并用“畫圖”軟件繪制出來。作品完成后上傳到教師主機,教師將作品組合成“百鳥圖”,然后展示。
5.知識遷移。介紹卡通形象設計也會經常用到簡化、夸張和添加的方法。欣賞以鳥為主角的動畫片《贊鳥歷險記》的精彩片段。介紹我國五十多年前制作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引導學生正視我國動漫產業的現狀,引導他們樹立努力創新的愿望。
這節課沒有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雖然超時十分鐘,但直到下課也沒有一個學生能完成作品。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多數學生第一次小練習——畫簡化的孔雀紋樣時,就沒有畫出較為完整的圖案。到后面的創作環節更是無從下手,預設的“百鳥圖”展示只得不了了之。從部分學生作品的雛形看,以模仿教師展示的范作為主。
為什么會出現沒有達成教學目標的情況?經過反思、研討,筆者發現關鍵問題在于本次教學沒有彰顯美術學科特征,教學重點把握不準確。
第一,美術概念界定模糊。紋樣和卡通有各自的定義:紋樣是指裝飾的花紋和色彩,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有清晰的發展脈絡和成熟的設計語言;卡通指具有諷刺性或幽默感的簡單而夸張的形象。教師將鳥的紋樣設計與學生現階段非常喜歡的卡通形象相聯系,本意是以它們共有的簡化、夸張等設計方法為橋梁,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出現頻率比較高的卡通形象時,能聯想到紋樣設計,達到關注傳統紋樣的目的,同時也希望以此引導學生樹立為振興我國動漫產業而努力學習的愿望。但是教師在首次介紹“紋樣”這個名詞時,展示的是卡通形象,于是學生混淆了紋樣和卡通的定義,沒有形成清晰的紋樣概念,導致學生在構建新知識時思維混亂。
第二,忽略美術的學科特征。教師在設計本課時,因為考慮學生需要即時從網上收集素材,以及計算機中復制、粘貼等工具可以便捷地繪制重復紋樣等原因,所以選擇在計算機教室中授課。但是在這節課中,應該在第三學段才出現的“用計算機或其他手段進行標志、招貼、請柬、相冊等設計”的課程內容,被錯誤地提前到第二學段來開展。教師在設計方案時忽略了本階段美術教育“對物質材料的依賴性”和“直觀形象性”的基本要求。學生原有的計算機繪畫基礎薄弱,多數學生不能熟練使用“畫圖”軟件,將學生原本在美術創作中熟知并感興趣的筆、紙、布、木、石等美術材料全部省略,以計算機畫圖取代用筆繪畫,造成了學生創作時一片茫然、無從入手的局面。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鳥的紋樣》一課應該突出紋樣設計知識這個教學重點,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了解傳統紋樣和現代紋樣的知識,解決學生“突破真實鳥的形象對思維的限制,大膽設計創作鳥的紋樣”這一學習難點,攻克學生創作中“缺少創意”的難題。美術教學中,尤其是在“設計·應用”領域,應遵循新課標指出的“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突出美術教育“依賴物質材料”的基本特點,還要使用本年齡段學生感興趣的、符合他們能力水平的美術材料,把握好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二)第二次教學
根據以上反思,第二次教學回到美術教室。學生準備了顏料、畫筆等工具,教師為每位學生準備了一張畫有孔雀身體但沒有畫孔雀尾巴的練習紙。教學過程如下。
1.創設童話情境,由“森林選美大賽”導入課題。
2.嘗試練習簡化紋樣:為簡化的孔雀身體補充設計長尾巴紋樣。欣賞鳥的紋樣的簡化過程,認識“鳥”象形字到簡體字的簡化過程。
3.欣賞古代圖騰柱、青銅器、瓦當等上面的傳統鳥紋樣,理解夸張、添加的紋樣設計方法,認識“卷曲紋”是中國傳統紋樣設計的主要元素。
4.創作鳥的紋樣。參加“森林選美大賽”,評選“簡約獎”“夸張獎”“創意獎”“綜合獎”,首尾呼應,結束本課。
教學伊始,當教師拋出參加“森林選美大賽”的童話情境時,就聽到有的學生發出了不屑一顧的嗤笑。但因為是公開課,學生只得耐著性子懂事地陪著教師演完這場戲。學生雖然在欣賞傳統紋樣時認識了卷曲紋,但是在創作的作品中并沒有體現,依然以畫鳥的簡化紋樣為主,沒有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為什么修改了第一次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第二次教學效果仍舊不理想呢?不是因為已經改正的問題不該改,而是出現了新的問題。
第一,沒有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四年級學生已較為理性,對于童話的興趣不高。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突出應用性”,改善環境與生活。這節課導入部分創設的“森林選美大賽”過于低幼化,沒有起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作用。基礎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是面向大眾的國民文化教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均應考慮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這節課的新授部分專業性太強,灌輸了大量關于紋樣的歷史文化知識,距離學生現階段能力水平和現實生活太遠,難度較大,所以效果不好。
第二,忽視了教材的主導作用。教科書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是諸多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學者的智慧結晶。把握好教材,可以讓學生理清思路、內化知識。本課沒有將教材上的優質資源與教學進行有效整合。在欣賞部分,教師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但沒有系統性。圖片一帶而過,學生不能仔細觀察分析,難以抓住重點,所以接受、理解效率不高。此外,本課欣賞所用時間太長,且忽略了知識內化的過程,導致學生創作時困難重重。
出現以上問題,說明教師沒有完全領會新課標精神,對學生心理、年齡特征解讀得不夠準確。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過程中創設的學習情境要體現“物以致用”的設計理念,應增強該年齡段學生“改善環境與生活的愿望”,做到學以致用。建議教師選擇更為合適的教學情境,發揮教材的積極作用,選取新鮮藝術品與之相補充,以形成貼近實際、集成互動的教學內容,這樣既可以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又能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寬學生的思路。
(三)第三次教學
為了引導這些已經不再是閉門學習的學生更多地關注生活中美的元素,也為了讓他們體驗運用所學知識服務生活、改善環境的成功感,第三次教學前,教師請學生帶了一些廢舊物品,以備課上使用。
1.導入部分。表揚本班學生以前鳥類寫生的優秀作品,復習鳥的外貌特征。創設“××班藝術日用品展示會”的情境,激發學生將手中的廢舊材料改裝成藝術品的興趣。
2.學習紋樣簡化的方法。比較古代彩陶上鳥的紋樣和鳥的寫生作品,了解早期鳥的紋樣越來越簡化的發展過程,嘗試對照鳥的照片設計鳥的簡化紋樣。
3.學習傳統紋樣的夸張方法。欣賞古代日用品上夸張、變形、添加等紋樣設計方法。對于較難表現的卷曲紋,學生不僅要觀察,還要和教師一起動筆臨摹,攻克技法難點。
4.理解各種設計方法既可單獨使用也可綜合運用的知識點。圍繞教材,按照歷史中紋樣發展變化的先后順序,感受不同設計方法所呈現的不同的藝術效果。
5.分層教學。選取現代紋樣作為傳統紋樣的補充,欣賞現代日用品上的鳥的紋樣,復習點線面的裝飾手法,滿足一部分學習能力較弱學生的認知需要。
6.設計創作。為自己帶來的日用品設計添加鳥的紋樣。在校園中開展“藝術日用品展示會”,邀請全校師生參觀并留下意見。
課始,用學生自己的寫生作品導入,既肯定了學生以往的學習,有助于幫助其克服學習新知識的畏難情緒,也能有效地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鞏固復習舊知識,讓學習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教師創設了舉辦“藝術日用品展示會”的教學情境,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在任務的引導下,興致盎然地在真實的日用品上設計鳥的紋樣,享受創造美好生活的愉悅感。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嘗試設計簡化紋樣”和“臨摹傳統卷曲紋”兩個小練習攻克技法難點,為后面的創作積累素材,打好認知和技能基礎。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分層次選擇教學內容,基本所有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校園中開展的“藝術日用品展示會”上,既有具備一定難度的運用卷曲紋元素設計的傳統風格作品,也有使用點線面裝飾的現代簡約風格作品。展示會在校園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增強了學生運用設計方法改善環境和生活的信心。
《鳥的紋樣》一課三改的過程,是新課標頒布三年以來,教師進行美術教育改革的一個縮影。要準確貫徹新課標的精神,教師不僅需要深入解讀新課標文本,更重要的是摒棄成規舊習,在實踐中逐漸提升理論水平。此外,還要處理好幾對關系:平衡美術知識與文化情境的關系,平衡美術學科學習與綜合性學習的關系,平衡技法學習與教育功能的關系,平衡傳統與創新的關系等。最后,我們還應圍繞美術課程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的總體任務,使學生在享受美術學習的樂趣中提高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