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習作教學;“禁區”;選材;語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5-0063-02
寫作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是生活本身。習作教學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就是要有所作為,“有所不為”則應理解為主動放棄。學生在習作中的主動放棄,應當是在教師的理性指導下主動做出的選擇,這樣的選擇會讓學生遠離習作的“禁區”,也會提高習作教學效率。
1.遠離選材上的“禁區”。
理論上講,習作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不應存在選材上的“禁區”。但在長期的一線教學中,我發現部分學生的選材已經不是在表達生活、抒發自我,而是呈現出用來對付考試的熟練套路,鮮有內在情感的投入。憑借對班級學生的深入了解,我針對較為“投機”的學生設限,然后面向全班劃定了以下“禁區”:公交車上怎么給老人讓座位的盡量不寫,生病時家人如何悉心照顧你的盡量不寫……當然,設置這類禁區時的表述是需要技巧的:首先,劃定“禁區”針對的是不理想的選材;其次,禁寫的題材事例要用幽默的語言風格加以包裹,這樣學生在自我反思的同時才不會感到尷尬。
起初,我擔心過于強制的做法可能會降低學生寫作的熱情,但從后期呈現的習作中可以看出:班級劃定的“禁區”確實不是他們真正想要寫的,而是出于完成作業和贏得考分。直面自己的言不由衷,他們才得以走進自己靈魂的深處,真正叩問自己表達的需要。當然,也有些學生,遠離“禁區”后就無所適從了,因為他們興趣匱乏,缺少發現的能力和推斷的方法。這種情況下,首要的是引導學生先學會熱情地擁抱生活,這樣才有可能在充分吸納的前提下傾吐于筆端。另外,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積累習作的素材,才能我手寫我心。
2.遠離語言上的“禁區”。
“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今天天氣晴朗,萬里無云,我們興高采烈地乘車向珍珠泉駛去。”……學生作文常常充斥類似的空話、套話,這些談不上什么毛病,看著卻讓人不舒服,它們始終在教師批改作文時如影相隨。學生如此遣詞造句,將失去駕馭文字的能力,慢慢地蛻變成表達能力極度匱乏的孩子,設置習作言語上的禁區勢在必行。
我告訴學生“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等句子盡量不要使用,沒有誰高興的時候會一蹦三尺高,這不正常,沒有誰會把蜜當水喝,太膩味,學生聽了無比認同。情感上溝通到位之后,我們還齊心協力,共同尋找藏在大家作文本中的那些不痛不癢的句子,學生很快找到了歌頌老師的語句——“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等,并表示今后堅決不用這樣司空見慣的語句。漸漸地,我感覺到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提高。“媽媽我要問問你,你愛的究竟是我,還是那變幻莫測的分數?”“×××,你的壞毛病如果再不改,作為你的好朋友,我都感到難以融入這個集體。”這樣的句子在學生的習作中開始頻繁出現,讀他們的文字,我漸漸找到了心與心交流的美好感覺。
3.遠離方法上的“禁區”。
平日的大作文是“指導先行”,有時還安排“作中指導”,所以不列提綱的弊端沒有明顯地暴露出來。回家完成周記的時間也相對寬裕,不列提綱也是有時間想清楚的,所以寫下來的文字也算清晰達意。應試作文就不一樣了,四十分鐘一篇是不折不扣的時間規定,再加之考場上的很多變數,不少學生由于沒有在日常訓練中養成列提綱的習慣,最終導致不是入題太慢、鋪墊過長,就是材料不能彰顯中心,為主題服務的意識太弱,甚至前后矛盾、邏輯混亂。在寫作方法上,我給學生設定了禁區,那就是“不列提綱不動筆”。這樣的規定,“強硬”地要求學生將思維的過程記錄下來。這個過程是不斷修正、調整自己思路的過程,讓表達的邏輯性更強,習作的目的性更明確。關于列提綱的具體做法,則是在設定“禁區”的同時加以具體指導,而且這樣的指導因題材和體裁的變化而不斷細化,直到學生學會列提綱。
剛剛杜絕“不列提綱就寫作”的現象時,習作質量并沒有顯著提高。我在耐心等待的同時,告誡自己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很重要,而且養成習慣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其間還需要伴隨嚴格的監控和及時的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少學生在列提綱的過程中日漸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的喜歡將頭腦中閃現的好詞好句加以記錄,提高了其實用性;有的將提綱畫成脈絡式的思維導圖,使文章結構更為清晰;有的注重詳略安排,篇章謀劃特別到位;有的則以關鍵詞和中心句為核心,明晰了思想內容的統領整合……我還經常組織優秀習作提綱的交流展示,并讓優秀提綱的擬定者跟大家交流經驗,以此促進同伴間的互助式成長。
針對學生習作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用設定“禁區”來解決問題,讓習作教學“有所不為”,從而更好地“有所為”。
(作者單位:南京市芳草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