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言語形式;品味;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5-0067-01
在一定程度上說,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學習語言,語文教學只有牢牢抓住語言這一根本,才能回歸本體,突破探究的瓶頸。語言品味教學,是我們一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長期探討的一個問題,本文試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語言品味教學的實施途徑,以豐富語言品味的視角。
1.品味語言的節奏。
品味語言的節奏,主要是品味其音韻。學生接觸到一個文本,首先感觸到的是語言的音韻、節奏。以蘇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園子》為例,嘗試從語言的節奏的視角進行品味。如描寫“園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這樣一段文字:“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 讀到這里,很多人都會感受到作者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使得文章節奏輕快,讓人讀起來感到十分愉悅。實際上,我們再深入一點思考,聯系到兒童說話的方式,會發現兒童在進行語言表達時,因為言語能力有限,幾乎都是用短句。特別是他們急切地希望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心情時,越是激動,說出的語句越不連貫,而且總是重復,即使是想象,也是停留在同一層面上的不同事物的“反復”。作者正是發現了兒童語言的這一特點,并將此用于自己的文學創作中,才有了今天這篇充滿童真童趣的文學經典。
2.品味語言的色彩。
色彩是構成畫面不可或缺的成分。感受色彩,尤其是感受語言文字中的色彩,對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語言感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蘇教版四下《“番茄太陽”》一課有兩組表現作者心情變化的句子。一組是作者因為腿疾,心情比較郁悶時,文章開始這樣寫道:“那年,我來到了這座城市,臨時租住在一棟灰色的舊樓房里,生活很艱難,心情灰暗無比。”然而,作者在遇到失明的陽光女孩明明之后,心情就變得豁然開朗,于是作者明朗的心情也非常清楚地呈現在她的語言文字中:“接連下了幾場雨,終于晴了。陽光很好,碧空如洗,樹葉綠得發亮。”可以說,很多進入教材的文本用詞都是經過了作者和編者精挑細選的,蘊含了較為明確的寫作意圖。色彩詞作為一種較為特別的用詞,其背后有著豐富的意蘊。因而,對文本語言進行教學時,教師應該重視語言色彩這一重要的切入點。
3.品味語言的風格。
風格是作家獨特的精神氣質、個性情感在文本中的折射。古今中外,對語言風格分類的研究頗多。其實,即使對語言風格進行了大致的分類,由于每位作家具有各自的語言風格,我們在品味時就不能完全將某種風格類型與某個文本語言直接畫等號。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對文本語言風格的感受是在逐步地接觸文本中慢慢習得的。教師不需也不必在教學過程中過早地給某位作家冠以某種風格,學生在日后的多次接觸中自然會慢慢學會品味。僅憑一首《望廬山瀑布》我們就能將李白歸為浪漫主義詩人嗎?杜甫的語言風格在《絕句》中完全表現出來了嗎?所以,品味語言的風格更多的是為教師的語言品味教學提供視角。
當然,語言的品味還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視角去探究,但不管從哪個角度去探究,都必須以教師吃透教材、明確目標為前提,以語言教學為主線,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從雋永的文字中品出真味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湖花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