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之“名”是質量、內涵、文化、特色、信譽的集合體,反映學校在一定范圍內的影響力與社會認可度。名校大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創造了驕人的業績,在當地有著很好的影響力。也有一些名校是改革開放之后,通過政府行政手段集聚優質教育資源,快速成長起來的后起之秀。公辦名校,無論是傳統名校,還是后起之秀,當地政府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最多的投入建設了最好的基礎設施,最好的教師鑄就了最優的隊伍,最優質的生源奠定了競爭的堅實基礎,此外還常常享有一般學校不能有的最優惠政策,等等。在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資源緊缺的年代,當地政府集中力量在各學段辦一兩所優質的“窗口學校”,并通過它來引領和示范區域教育發展,這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積極作為。事實上,在特定時期,這些名校對一個區域的教育發展大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然而,在倡導公共服務相對均等化的今天,公辦名校是否還應該享有如此之多而又重要的支持,處于不公平的競爭高地?不公平的教育資源分配,對一些名校的發展是有利,還是有害?在改革創新的時代,名校有沒有跟上時代的改革步伐?這些都是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事實上,公辦名校大都能與時俱進,并通過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取得與其占有資源相應乃至超出的業績,同時也為當地的教育發展提供了鮮活的經驗。然而,也有少數公辦名校靠多年積累的有形和無形的資產辦學,如學校的辦學條件、地理位置、優質師資、優質生源等。他們靠“吃老本”且不用改變現狀,就可不費勁地獲得所謂的“第一”,也能贏得以結果評價為導向的社會認可,繼續充當當地所謂的優質名校。其實,如果從績效或發展性評價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名校未必是優質的,有的教學效果甚至是低效的。
從科學評價角度來看,一些傳統名校其實已經不是真正的名校了,它們正面臨著新時代的危機。如果不能在繼承學校良好傳統的基礎上,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學校的現代轉型,就有可能過時甚至被淘汰。
就少數公辦名校而言,不是把獲取相對優質的教育資源作為最主要的追求,而是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在改革中尋求發展的新空間;建設適合學校的課程,探索校本的課堂教學模式,完善對師生教學的科學評價方式,改革學校的管理以適應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站在更高的平臺上,尋找更優秀的成長伙伴,在競爭與合作中不斷成長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可持續發展的名校。
就區域教育主管部門而言,要努力把“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位學生”作為區域教育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科學規劃、分配好教育資源,防止資源過分集中而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促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在師資隊伍、招生等方面,通過政策引導形成可競爭的發展群體,讓這些公辦名校有一定的危機感和壓力,從而產生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