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示是小組學習成果的交流碰撞,是學習效果的呈現檢驗。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是高效展示的基礎。從活動單設計來看,要提示展示的內容、要求、方法,讓學生知道從哪里入手;從小組合作過程來看,要經歷從人人參與到整合提煉、推薦代表修改加工的過程;從達成目標來看,展示的人員分工,展示的內容、方式必須商量到位,盡可能勝人一籌,亮出精彩。
【中圖分類號】G424 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9-0075-02
【關鍵詞】活動單導學;活動單;展示;優化
所謂“活動單導學”,就是教師以“活動單”為媒介,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課堂教學流程一般為“創設情境——實施活動——檢測反饋”。其中,實施活動是主體環節,一節課一般安排2-3個活動,每個獨立活動大致有4個環節,即“自主學習一合作探究一展示交流一自我完善”。如何實現“展示”的優化,讓“展示”精彩迭出呢?
一、夯實展示基礎
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是高效展示的基礎。
第一,從活動單的設計來看,要提示展示的內容、要求、方法,讓學生知道從哪里入手。如小學品德課中《想想他們的難處》中“交流體驗感受”,就要提示從遇到的困難、體驗結果、心情等三方面展開;《李奶奶身上的傷痕》就要提示“受到的傷害”可以從身體、生活、精神等三方面交流;《李奶奶身上的傷痕》在“小小舉證會”環節提供句式:河村市長,我手中的證據來自于(幸存者、日本老兵、外籍人士……),從這些證據中,我知道了……;《衣食的來源》小組討論提示:單號聚焦“衣”,雙號聚集“食”,討論有主要成份,它們來自哪種農產品,選派代表發言。
第二,從小組合作過程來看,要經歷從人人參與到整合提煉、推薦代表修改加工的過程。《李奶奶身上的傷痕》就提示“小組討論后一人整合提煉,準備發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組依次展示后遵循“誰的發言最獨特、誰的展示最精彩”的原則推薦最棒展示人員。
第三,從達成目標來看,展示的人員分工,展示的內容、方式必須商量到位,盡可能勝人一籌,亮出精彩。要充分發揮好小組長的作用:組織、糾偏、引領、分工、定奪等,達到“將強強一窩”的效果。
二、提高展示實效
1.做好展示準備。
一是學生課前準備。如收集資料,要針對內容,限定字數,熟練講出(而非照念)。如《李奶奶身上的傷痕》的控訴罪惡環節“最有力的證據”的準備。二是教師要對展示內容等進行充分地預設。對一個問題可從哪幾方面回答,必須答到哪幾點,哪種程度,有可能會產生哪些偏差,如何應對。如“興趣展示”舞蹈配樂的提供等;《想想他們的難處》殘疾人事跡介紹,預設了黃陽光、桑蘭、張海迪、劉濤、霍金、海倫、舟舟等事跡。
2.教給展示方法。
如教給學生回答課文問題的要領:學會提取關鍵點。提煉概括也需要“有理有據來展示,血肉豐滿筋骨現”;提醒小組展示準備要點:“根據內容選定人(一人或多人),各有分工又有合作,形式表現有新意,組內試練后上演”;展示時對展示人和聽者的要求:“聲音響亮口齒清,講清講透刻痕深。靜心凝神專注聽,糾補爭質互動生”。
3.創設展示情境
創設一個近似真實的情境能讓學生由“真”感到“親”,由“親”產生“愛”,從而產生一種內驅力,推動學生樂此不疲地參與學習活動,這就是情境教育的魅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全班秀一秀”環節,老師的語言情境營造、背景再現、音樂烘托如磁石一般勾住學生的心,極富魔力。《李奶奶身上的傷痕》在“見證罪行之惡”環節,控訴人直面河村市長控訴,有了譴責的對象,學生的情感噴薄而出,控訴特別有力,直抵聽者靈魂。
4.呈現多樣方式。
從人員來看,有代表展示(整合提煉本組意見,代表本組,一般是開放的、有難度的問題)、抽號展示(需要人人過關的基礎知識或人人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擂臺展示(挑戰擂主)、分工展示(更多人參與)。從展示方式來看,對話、采訪、辯論、表演、板演、演示、編擬、復述等。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交流興趣菜單”,就用了“一問一答、比比劃劃”的方式。如品德課介紹智能服裝,在合作時提示:可以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表演出來!學生介紹“情緒手套”時用表演的方式。從展示輔助來看,可以配合音樂、板畫(簡畫地圖)、演示(拍塑料球)、圖片、模仿秀等手段,讓展示更出彩。如“興趣展示臺”舞蹈展示時播放的音樂,殘疾人事跡介紹時配的拼搏圖片等。
5.體現有序互動。
一段時間的訓練后,班級展示應達成一些規則:內容為序逐個清,相機糾補(質、辯、評、提)互動生。組內先補后班補,最后提煉來完善。《李奶奶身上的傷痕》展示環節通過老師的引領讓展示變得有序:咱們先來聽聽來自幸存者的血淚控訴,再來聽一聽日本老兵的回憶,也有一些證據來自于外籍人士。
6.呵護展示場域
展示場域營造的總體要求是:“展示主體是學生,有理有據說完整。教師盡量不打斷,盡情展示顯成效”。展示是學生自我展示、盡情交流的舞臺,主體以組為單位,分類匯報,滔滔不絕,互動應和,體現發言的廣度深度。展示的“場”不能因老師過多的牽引、插話、追問、拓展而破壞。同課異構,見過學生主體匯報、教師牽引匯報(師生話差不多)不同的情形和效果,教師強勢,學生勢必弱勢。展示如跳舞,教舞是之前的事,或舞后一并提出。舞時一再叫停,還讓不讓人跳了。
7.展現真實成果。
為了體現展示的精彩和順暢,一些老師會在課前讓學生充分準備,這能理解,但課前指定好人選、準備好答案、彩排好活動,這是萬萬不能的。若要課前準備,須在單上寫明。不是課前準備,那一定是這一節課從上課鈴響到下課鈴響這40分鐘內的收獲,體現不會——會、不懂——懂、懂得少——懂得多的這個過程,禁止作假,禁止把展示的答案給學生,那樣的順暢和精彩是虛假的,是聽課老師看得出來的。從學生的狀態、答案、氛圍看得出來:前面環節的學習不投入、不用心,不用聽、看,大腦不用急速運轉,因為答案已在囊中;因為答案不是即席生成的,太順暢,少了嗑絆,少了迷茫困惑到豁然開朗的過程;因為答案是老師給的,也少了爭議、質疑、反思,少了一份熱烈感,冷淡、冷清、事不關己……正如一位名師說,如果把學習庸俗化到只需簡單記記答案不用動腦思考就能完成,那是對學習的不敬。如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展示”環節課前確定好人選(不是課堂上真正“比”出來),學生在“小組比一比”階段的熱情可想而知;課前彩排過了,課上第二次看節目的欲望又有多高,神秘感還有多少?
8.固化展示成果。
討論展示不能光是說,“君子動口不動手”,要盡可能地留下討論的物化成果,如展板上的文字、表演、動手成果等。《李奶奶身上的傷痕》用展板固化展示成果,讓成果惠及到全班、全校。展板巧妙地用人員分類分欄:幸存者、老兵、外籍人士、其他;材料來源也很豐富:事跡、數據、圖片;背景風格與課題也很吻合,這是成功運用展板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