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每一個鮮活的“人”而言,一生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莫過于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要建設“人”的校園,從幽暗封閉走向敞亮開放;實施“人”的教學,從機械單一走向豐盈多元;推進“人”的教育,由“輕描淡寫”走向核心追求。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注重培養學生的關切心,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心。
【關鍵詞】新常態教育;健全人格;關切心;責任心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9-0065-02
關于“新常態教育”,雖然尚無定論,但似乎已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識:在新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背景下,順應教育發展的規律所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理解,一種新的教育主張。它是一種不同于以往的、相對固定的一種教育表達,其針對的是“非常態”的、異化的教育。也可以說,“新常態教育”是一種我們所期待的“良好”的教育。
然而,當下我們看到的卻往往是“非常態”的、異化的教育。現實中的教育明顯缺乏足夠的活力與魅力,不但沒有形成對“人”的點化和潤澤,反而構成了對“人”生命的羈絆和牽制。個體受動于其中,感受不到生命內在的充盈與完滿,這與“良好”的教育相去甚遠,也與教育的原初意義大相徑庭。面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從現實之路走向可能之境,我們需要不斷地追尋和苦苦求索。
一、“人”的校園:從幽暗封閉走向敞亮開放
“新常態”教育首先要有適合“人”所處的環境。在一個人多年的求學生涯中,校園無疑是其最重要的生活“場域”,在其間生活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其在生命成長過程中的喜怒哀愁的多與少,并對其性格情操、人格塑造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我以為,“新常態教育”意蘊下的校園,主要可以從如下三個維度來衡量:愉悅感、充實感和成就感。愉悅感,意味著心靈的舒展,沒有疲憊感,沒有壓抑感,身體是放松的、舒適的;充實感,意味著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沒有空虛感和無聊感,有日漸明確的生活目標,對自我和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有著更為豐富、系統和深刻的認識;成就感,意味著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成長的快慰,強化積極的自我評價。因此,要使學校變得更富有吸引力,成為學生舒展心靈、放飛理想的處所,就必須努力營造寬松與高潔、明麗與清新的校園文化氛圍,拒絕強制的紀律和苛嚴的規則,從而使校園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精神成長的家園。
教育要通過對人的成長提供服務和幫助,以使作為個體的人獲得更為充分自由的發展,并進而有助于增進人類的福祉與尊嚴。“良好”的教育,應該讓學生從幽暗封閉的窒悶氛圍中走出來,走向敞亮開放的新天地,讓學生在曼妙的童年之旅中少一些耳提面命的疲勞,多一些溫暖而美好的純真記憶。
二、“人”的教學:從機械單一走向豐盈多元
2015年高考結束了,但對高考的議論并沒有結束。“2015中國高考作文難度排行榜”顯示,網友投票認為,××省的作文題目屬地獄級別難度。不僅作文難,數學也難!放眼今年全國的高考,又何止一個“難”字了得,各種高考怪劇、鬧劇、悲劇仍在不斷上演,“高考之痛”“高考之殤”“高考之夢”等論調在持續發酵、延續……
我以為,“新常態教育”意蘊下的教學,主要可以從如下方面來突破——
著力從關注學生的“學好”轉變到關注學生“好學”上來。“學好”是學習中被動地接受,而“好學”則是學習中主動地探索;“學好”是今天學習的一個結果,而“好學”則是今后學習的一種習慣;“學好”只是對學習已有知識的一種度量,而“好學”則是對學習未來知識的一種態度;“學好”是為了掌握知識,而“好學”是為了探索問題;“學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學”追求的是真理。
著力從關注學生的“智商”轉變到“情商”上來。戴爾·卡耐基曾這樣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專業知識,而百分之八十五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戈爾曼在《情緒智力》指出,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關鍵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情商高了,吸引力、影響力、人格魅力就出來了,就能產生一種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效果。
著力從教師的“指令性學習”轉變到學生的“選擇性學習”中來。“允許學生學習”,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經這樣說過。“允許”一詞并非聳人聽聞,它直擊傳統教學一個根本性問題,教師手握僵繩,牽引著學生,教師永遠凌駕于學生之上。維果茨基更是說過:“凡是沒有自我運動的地方,那里就沒有發展。”學生的自主選擇是一種主體意識,是主體行動、主體能力的體現。學生知識經驗相異,興趣愛好有別,閱讀個性不同,對學習關注的重點、所獲得的體驗也不盡一致。
三、“人”的教育:由“輕描淡寫”走向核心追求
我以為,“新常態教育”意蘊下的教育,必須有一些核心追求——
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人格不僅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人的綜合素質的發展、提高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健全人格的塑造,關系到人的內在情感世界與精神世界,它比知識的傳授要復雜得多、重要得多。所以,關注“人”,要求必須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武裝學生,幫助他們提高認識水平,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注重培養學生的關切心。早在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關心:二十一世紀的教育》的報告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應使學生學會關心個人、他人、群體、全人類,關心社會、經濟、生態,全球生存環境,關心真理、知識、學習等生存技能。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幫助學生學會悅納自己,悅納他人與悅納現實,要有一種博大的關切心,學會對自我的關切,學會對親近的人如父母、子女、同學、同事、朋友等的關切,學會對陌生人和相距較遠的人的關切,學會對動植物和環境的關切,學會對人道世界的關切,學會對思想的關切。
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心。2013年1月21日,奧巴馬就任美國第44任總統時發表就職演講時說道:“我們對辛勤工作與個人責任的堅持,這些都是我們性格中永恒不變的東西。”美國是公認的“創新型”國家的典范,奧巴馬希望美國公民永恒持久的精神,自然包括首創精神、進取心的頌揚,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演說中,和創新精神一樣被強調的是對辛勤工作和個人責任的堅持。我國的教育自然要大力宣傳和提倡對創新精神的頌揚,同時,一個完整的民族精神中,不能沒有辛苦工作,不能放松個人責任。環顧當今的教育理念,在強調自主發展的同時,卻沒有大聲提醒個人應負的社會責任,在鼓勵探究的科學精神時,卻沒有贊揚辛苦的重要。自主發展可以是積極向上的,健康全面的,也可以是自我中心的,罔顧他人的、不負責任的。如果只強調自主創新,一個可能的弊端就是校園和課堂里充滿著功利主義和個人主義。
面對浩淼遼遠的教育星空,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我們一定會從教育的現實之境走向教育的可能、理想之境。我們預想中的“非常態”教育,一定能夠實現肖川先生所描摹的“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蒙昧的雙眼帶來清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梁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