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小學在“片面”“浮華”“功利”的叢林中迷失了方向,該回到陶行知先生為我們構建的生活教育的“家”中。通過“培根”,讓教育回家,返樸歸真,把根留住;通過“養心”,讓心靈回家,培養“向上、向真、向善、向美、向明、向正”之心。
【關鍵詞】鄉村小學;教育;心靈;回家
【中圖分類號】G5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9-0072-02
在當下,有些學校在奔跑中迷路了,卻渾然不覺。他們在“片面…‘浮華”“功利”的叢林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還自得其樂,甚至自鳴得意。
有教育評論家坦言:教育一天到晚忙碌著“應試”的差事,還要被迫穿戴著“素質”的外衣。
那件“素質”的外衣就是轟轟烈烈、大張旗鼓地搞所謂的“特色”建設。書法特色、繪畫特色、民樂特色、球類特色、棋類特色等層出不窮、蔚然成風,如雨后春筍,一夜之間,破土而出,立竿見影。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歡不喜歡,學校強迫全校師生“打造”同一個項目,開展群眾運動,全員參與,形成浩大聲勢,為了吸引眼球,渴望一鳴驚人。試問:小學難道是藝術學院?是體育學院?是棋院?
統一是教育的大忌,“私人定制”才是發展方向。片面教育是錯誤的,使全體學生片面發展則是錯上加錯。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都有鮮活的個性,憑什么要使他們“千人一面”?全員參與,創建“特色”,貌似“有教無類”“平等教育”。實為“不平等教育”,因為沒有“因材施教”,無視學生個性。少數學生發展了,大部分學生卻“犧牲”了。即使那些有幸發展了的少數學生,恐怕也難逃“揠苗助長”的悲劇。莫忘記小學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可供一生發展的生長點,只是培育胚芽。提供土壤,給予陽光、雨露和空氣,讓每顆種子都發芽,發各自的芽。只要發芽就成,不必注射激素,千萬不要心急火燎,恨不得今天就長葉,明天就開花,后天就結果。小學就干小學的活,叔本華說:顛倒次序的教育,讓我們付出了難以扭轉的代價。
有人哀求:不要擋住孩子的陽光!這是無奈的退讓,退讓至教育的底線。教育即使不作為,也比錯誤的教育強。不擋陽光,也許能自由生長,燦爛開放。錯誤的教育,一定扼殺天性,制造不幸。
忘卻初心,一俊遮百丑,絕對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追風逐流,追名逐利,熱衷作秀,教育的悲哀莫過于此。
有些鄉村小學追隨城市學校,洗卻珍貴的鄉土氣息,一味地在臉上涂脂抹粉,結果洋不洋,土不土,面目全非。
紀伯倫曾憂心忡忡地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為什么而出發。
鄉村小學,這個迷路的孩子,該回家了。
1.我想有個家
陶行知先生所創辦的小學,至今為止仍是所有鄉村小學的典范。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認為,從前的教育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舍書本外無教育,所以造成許許多多‘書呆子’。現在要從整個生活出發,過整個生活,受整個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理論是鄉村小學教育的至高境界。平民化、本土性、原生態、接地氣、打底子,這就是鄉村小學要回歸的境地。
陶行知先生早就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家。可惜,許多鄉村小學已離家出走,四處游蕩。
什么是素質?“素”即簡單,“質”為天然。“教育即生長”,為孩子未來發展提供多種可能性。
我想有個家——返樸歸真,刪繁就簡。
我想有個家——道法自然,順天致性。
我想有個家——兒童中心,學生為大。
江蘇省宜興市潘漢年實驗小學坐落在潘漢年的故里——歸徑。這里,詩情畫意,人杰地靈。紫山紫竹紫云霞。撲朔迷離,皇問路天涯。九曲古道通幽處,老黃牛,千里馬。古木逢春冒嫩芽。酥雨灑,催鮮葩。扎根深處,云蒸霞蔚夏。秋陽脈脈斜映照,歸根葉,徑上花。
我們踏上教育的歸徑,打造歸徑的教育,沿著回家的小路,踏歌而行。我們充分挖掘地方資源,大力加強以“根文化”為主題的學校文化建設。讓“根文化”引領我們回家。圍繞“根”主題,我們確立了“關注生命成長,奠定堅實根基”的辦學理念,以“培根養心”為校訓,培育“固本培源,厚積薄發”的校風、“返樸歸真,循循善誘”的教風、“兼收并蓄,孜孜以求”的學風以及“扎根深處,蓬勃向上”的學校精神。以“甘當歸根葉,更護徑上花”為教師誓言,以“落地生根,順天致性”為行動綱領,以“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為教育準則,抱著“草根也有開花的心,綠葉都有報根的情”的情懷,堅定不移地實施“根教育”,從而達成“縷縷書香皆盈袖,拳拳童心都開花”的學生心愿,實現“根深枝繁葉茂花綻果香”的辦學愿景,實現“做有根的現代人”的育人目標。
2.培根——呼喚教育回家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根基。我們的任務就是“培根”。恰巧,培根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鄉村小學教育應該是樸素的教育,返樸歸真,回到原點,慢慢地、靜靜地做,不要浮躁,不要顯擺。鄉村小學教育應該是兒童的教育,站于兒童立場,以兒童為中心。小學教育的任何一面旗幟上都應寫著“兒童”兩字。千萬不要以成人心理取代兒童心理,以成人意志左右兒童意志,以成人文化代替兒童文化,以成人經驗支配兒童經驗。鄉村小學教育應該是生活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頭活水,不到源頭活水中去進行教育,不為生活而學習,那么,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
我們因地制宜,實施了“培根行動”,開辟了“根教育”路徑:根隨旗幟,尋訪潘漢年足跡;以根雕為載體,觸摸根雕藝術;構建“根心課堂”,尋根溯源、刨根究底、深根固蒂、移根接葉;構筑心香工程——禮儀立德、書香工程——閱讀啟智、韻香工程——跳繩健體、墨香工程——書法創美、果香工程——烹飪促勞,促進全校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舉辦“根萌校節”,“君子蘭”杯藝術節、“五針松”杯體育節、“香樟樹”杯讀書節、“滿天星”杯科技節,節節開花。
學校重視學生勞動技能的培養,開辟“開心農場”。每個班承包一塊試驗田,讓學生在開心農場上逐步學會種菜,開心地勞動,開心地成長。并輔以配套目標——一年級:學會認菜;二年級:學會擇菜;三年級:學會洗菜;四年級:學會切菜;五年級:學會配菜;六年級:學會燒菜,至少學會燒一葷一素一湯。學會生活、學會生存,那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歸宿。
3.養心——呼喚心靈回家
教育走得太快,“靈魂”容易跟不上。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有愛、善、智慧這三樣東西,他以后差一點技術、差一點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讓心靈回家,加以調養。作為一所鄉村小學,我們培養“向上、向真、向善、向美、向明、向正”之心。
向上: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人生是個圓,有的人走了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命運畫出的圓圈,他就是不知道,圓上的每一個點都有一條騰飛的切線。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是向上的姿態。
向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一語道破教育的天機。說真話,辦真事,做個通透的人。
向善:“善”是永綻光芒的精神底色,是不可動搖的道德支柱。雨果認為善良的心就是太陽。日行一善,做個有溫度的人。
向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教給人識別惡,并與之進行斗爭。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一面鏡子,你在這面鏡子里可以照見你自己,從而對自己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態度。捍衛童年,呵護童心,保護童真,美自然生成。
向明:培養好奇心,探求一生。愛因斯坦認為,自己沒有特別的才能,只有強烈的好奇心。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才是永遠進步的人。喜歡刨根究底,方能茅塞頓開。
向正:培養好習慣,受用終身。培根認為,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習慣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寫好字,唱好歌,做好操,掃好地,讀好書。小規范孕育大希望。
浙江金華環城小學的校訓文《世界因我而溫暖》中寫道:“我知道,生命中最珍貴最強大的就是靈魂。母校給我的最大眷顧是把我放在春天里,給我規矩,給我陽光,給我一顆春天般溫暖柔軟的靈魂,去溫暖屬于我們的世界。”
回家的感覺真好!歸徑——鄉村小學回家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