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盡管校長更替一直被作為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其在制度化、民主化與科學化建設等方面卻差強人意。實施校長流動政策,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注重學校可持續發展,建設優質校長隊伍,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變革任務。透過“校長更替”這個角度,可以對這些變革任務有更深的了解;也只有加強校長更替工作,這些變革任務才能更加合理穩妥地推進。
【關鍵詞】校長更替;校長流動政策;現代學校制度;學校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4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9-0016-03
校長更替是指中小學校長的更換、接替與變化。每一所學校的發展都要經歷校長更替,校長更替管理也是地方政府部門或學校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然而,這項重要的工作在制度化、民主化與科學化建設等方面,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革任務,它們都與校長更替工作有著緊密的關系。沒有意識到或不能處理好校長更替問題,變革的實施與任務的達成,都將受到很大的影響。為此,我們目前亟需在常規“重視”的基礎上,加強校長更替的調查研究及領導、規劃與管理工作。
一、校長流動政策實施需要考慮校長更替問題
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校長流動被很多地方作為一項常規化的制度確定下來。縱觀各地校長流動的實施辦法,主要考慮的是交流對象的范圍、交流的主要形式、交流的時間以及交流的激勵、考核與保障措施等問題。就此來看,校長流動政策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讓校長愿意流動”,只要校長愿意流動,就能取得好的政策效果了。這有點像足球隊換教練,似乎來了高水平的教練,球隊就能脫胎換骨、起死回生了。然而,不少換帥失敗的事例也告訴我們,高水平教練發揮作用是有條件的,取決于其與新環境的磨合情況。同樣,校長流動也不會“一動即靈”,流動政策能否取得理想效果是有條件的。非但如此,校長流動政策還可能產生一些預期之外的影響。因此,只有考慮到相關條件,校長流動政策才可能更好更順利地得到實施;也只有綜合各種影響,才能更合理地評價校長流動政策的效果。而這些內容,在當前各地校長流動政策的實施辦法中,甚少能見到。
在分析校長流動政策實施條件和影響時,我們必須要考慮的一個“中介”因素便是校長更替。校長流動直接與必然的后果是校長的更替,而且涉及的可能不止一個學校。從流入學校的角度看,流動能否給學校發展帶來積極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長更替工作本身是否合理有效。換句話說,假設流動政策是好的,但沒有做好校長更替的工作,政策效果將大打折扣。校長更替是一個包括更替前、更替中與更替后的過程。透過這個角度,校長流動政策還需要關注這樣一些主要問題:如何選擇合適的人到合適的學校?如何做好流動校長的進校和交接工作?如何指導和幫助流動校長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如何處理流動校長期限既滿后及因流動校長的進入可能產生的相關人員的退出問題?這些問題在具體的實施辦法中都應該有所交代或強調。
可以說,當前校長流動政策關注更多的是“內容”而不是“形式”。它看到了流動校長的經驗、能力與資源對流入學校可能的幫助,卻忽略了流動所造成的校長更替這種形式本身的影響。比如,有實踐者指出,校長流動可能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原來的特色建設項目,可能因為新校長不喜歡而停滯,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原來和諧的干群關系,可能因為校長的頻繁調動而不夠穩定,不利于辦學合力的形成。”這些效應,一定程度上與流動者是誰并沒有多大關系,而是與校長更替這種形式相伴隨的。當然,從形式層面看,校長更替帶來的也不都是負面效應。比如,對流動校長而言,到了新環境可能煥發出更高的熱情;對流入學校而言,新領導者的到來可能提高學校成員的期望與斗志。
此外,校長更替不僅是中介因素,是校長流動政策作用發揮的調節變量,它也是一個因變量,受校長流動政策的影響。校長流動政策會影響既有常規的校長更替工作,它可能使校長更多的是從學校外部調入,而不是內部晉升的,造成校長選拔與任用的雙軌制(選擇使用常規標準或流動標準)。
二、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訴求校長更替工作變革
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被視為化解當前學校教育與管理問題的關鍵以及順利推進其他教育改革的保障,它與校長更替工作也有著緊密的聯系。一方面,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在內容和任務上,理當涵蓋具有現代意義的校長更替制度的建設;另一方面,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也有賴于校長更替工作的改進與推動。
從最簡單的意義上講,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與現代學校管理需要具有現代觀念與能力的校長。而如何更好地識別、培養、選任與指導符合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要求的校長,則依賴于校長更替工作的改進。當前,我們的校長更替工作主要聚焦在“選任”環節,而相對忽視前期的識別、培養與后期的指導、協助。這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小學校長的發展總體上仍是經驗型的,即,在實踐中逐漸成為校長,逐漸學會怎樣做校長。對于校長的成長而言,經驗無疑是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但經驗的習得性也意味著,新校長是在既有學校制度下,很多時候通過模仿與學習成長的。相應地,他/她們也會無意識地形成一些既有學校制度下的管理態度與傾向,甚至更加適應既有的學校領導與管理方式。因此,從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的角度出發,我們要通過校長更替工作的改進,改變依循“過去”的校長成長路徑,使校長的培養、選任與指導等工作面向“未來”的需要,融入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要求。
更為重要的是,校長更替工作的變革,本身就是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關鍵之一。構建政校分開、管辦分離的新型政校關系,是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焦點與難點所在。而在新型政校關系構建中,“校長如何產生”又是一個核心問題。政校不分、管辦不分,主要體現為政府在人事、經費、評價等方面對于學校的控制與干預,其中對人事尤其是對校長任用的控制,之于學校辦學的影響最為直接。在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完全控制著校長任用權力的情況下,必然帶來校長聽命于上級,學校受控于政府的問題。因此,不調整與完善中小學校長的產生方式,現代學校制度便很難期待。這并不是說校長的產生要去政府化,而是強調政府要變革當前的校長更替工作,重構校長產生中的標準設置、權力分配、程序步驟與規范要求等,推進校長更替的制度化、公開化、民主化與專業化。當教師、家長等更多的利益主體參與到校長的評價與選擇過程中時,慢慢地政府就難以“隨心所欲”地管控學校,校長的眼光也不會“緊盯”著政府。
進一步看,隨著現代學校制度逐步建立,政府教育職能實現轉變,加強校長更替工作的領導、規劃與管理,還將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現代學校制度下,政府不再直接控制與管理學校,而是要為教育發展提供引導、支持與服務。這當中就包括,為學校、為區域教育發展,提供數量和質量上符合需求的學校領導者。一所學校的發展,不能依靠一代校長;一個地區教育的發展,也不能依靠幾個校長。政府要做好區域內校長需求與供給的預測,基于地區和學校實情建立校長人選標準,組織與發展高潛力校長人才庫,構建民主有序的校長選拔機制,形成積極有益的入職幫助與指導模式等工作,為學校和區域教育的持續與整體發展保駕護航。
三、學校可持續發展基于合理有效的校長更替
學校在持續發展中才能成為優質學校,優質學校一定是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學校。學校發展的可持續性,又極大地受到校長更替的影響。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等研究者基于250多位教師與管理者的訪談發現,影響學校生活和學校改進可持續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領導更替。沒有領導的穩定或成功的領導更替,學校很難持續地改進。那些在復雜多變環境中取得成功的學校,往往都有著高度的領導穩定性。
國外很多研究討論了校長更替的負面影響。有研究指出,當校長更替打斷學校成員對于改進學生成就的關注時,會產生消極的后果。還有一些研究指出,當支持一個項目的領導者離開學校并被具有不同優先考慮的領導者替代時,當一個在學校進行激進轉變四至五年的魅力型校長離開后,或者當領導者與學校之間不相適應時,校長更替會打斷學校變革的過程。這些負面影響,都會降低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國內有關校長更替影響的系統研究不多,但實踐中同樣存在類似的情況。很多新校長上任后,都另起爐灶、另燒新火,脫離學校現狀,拋開原先行之有效的發展思路,重新擬定新藍圖,使學校發展減緩或者走彎路。
領導變更對于學校的可持續改進總是一個威脅。在更替工作未經細致規劃時,這種威脅會更加嚴重。有時,當一位校長經過幾年的努力,將一所薄弱學校成功改造后,卻因為其優秀的表現得到提拔或重用而離開學校。有時,校長更替只是作為應對危機、挽救失敗的手段,而不是面向未來、主動規劃的安排。有時,我們只是為了安置一個人,不是“為學校找校長”,而是“為校長找學校”。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為了一個空缺的領導崗位任用一個人,而不是尋找一個適應學校獨特需要,能夠很好地替代離開者的人。這些情況都無益于學校的持續發展。
從校長的角度看,更替意味著一定的任期。任期太短,有關學校發展的想法和工作難以深入實施,且容易使校長出現急功近利的行為。因為,校長在一個學校的“表現”,直接影響著下一站將到哪。為了獲得肯定,校長會策略性地關注那些看得見的、短期內能見效的工作。校長任期太長,也可能妨礙學校持續長遠的發展。一位校長曾對筆者表示:“我在現在的學校已經快八年了,我自己感覺,工作已經沒有什么熱情了,對于學校的發展也很難有什么新的貢獻了。”從教師的角度看,更替會影響他/她們對于校長領導的信任與忠誠度以及對于學校發展的投入程度。相關研究顯示,當校長交替是學區執行常規領導更替政策的結果時,教師會因為“旋轉門綜合征”(領導者不斷變換被視為過客的現象)及其引起的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而灰心喪氣,變得玩世不恭,抵制變革。教師會對新領導者的忠誠度有深深的懷疑,認為他/她們更在意自己職業晉升,而不是學校共同體的長期成長、發展與幸福。在此情況下,教師會形成“等著他/她們離開”的心態,而不是積極地投入到學校發展與改革中。
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有點兩難的問題。一方面,校長必然要更替,有時是必須要更替;另一方面,校長的機械更替與頻繁更替,又很可能會給學校持續發展帶來消極影響。我們需要做的是,基于科學審慎的校長更替規劃及相關工作,維持領導的穩定,確保更替的成功,將更替產生的波動與負面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四、優質校長隊伍建設依靠校長更替工作改善
盡管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稱《綱要》)等重要教育文件中,校長隊伍建設沒有作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提出來,但誰都清楚,擁有優質的校長隊伍對于當前的教育改革和學校健康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優質校長隊伍建設總體上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現有校長隊伍質量的提升,二是潛在校長隊伍培育與儲備。《綱要》中強調的“加強中小學校長培訓”和“促進校長專業化——推行校長職級制”,主要側重于現有隊伍的建設。這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一些研究者所提到的,當前我們對校長更替工作還不夠重視、缺乏思考的問題。事實上,潛在校長隊伍培育與儲備工作同樣重要,有時還能化解現有校長隊伍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在建設優質校長隊伍時,我們也需要將眼光、精力和投入放到校長更替工作上。
優質校長隊伍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數量上要充足夠用,質量上要適合好用。數量方面,英美等國在新世紀以來,因為“嬰兒潮”時期出生的校長大面積退休等原因,普遍遭遇到校長候選人短缺的問題,但在我國校長候選人的數量還未構成一個問題。不過,在質量方面,需要提高的地方仍有不少。比如,一項2006年的調查顯示,在1767名被調查校長中,有14.6%的校長沒有任職資格證書,具有中專以下、大專、本科學歷的比例分別為7.1%、37.0%和45.6%。雖然,我們不能將資格證書、學歷與領導能力簡單等同起來,但總體而言,校長在知識儲備方面的質量是不盡如人意的。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要想應聘校長,候選人必須要有本科學歷,并完成一項校長資格課程。在美國的大多數州,成為公立學校校長必須要有碩士學位及校長資格證。對比這些要求,我們在校長質量方面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學歷、證書等還只是“看得見的質量”,此外還有很多“看不見的質量”。其中,對于校長工作的熱情,就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看不見的質量指標。一位校長曾說:“現在有70%的校長不想再當校長了。”一項針對北京市中小學正職校長的調查也顯示,校長們普遍存在著“敬業不樂業”的問題。雖然,表達出此種態度的反而可能是那些更盡心盡力的校長,但它也顯示出他/她們難以全情投入到工作中,或在工作上不能得心應手。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與當下校長工作復雜、繁重、壓力較大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校長更替工作有關。哈格里夫斯告訴我們,教育領域中領導更替的主要問題不是發現足夠多的技術上合格的候選人,而是找到那些有興趣的、合適的、準備良好的人。譬如,將名特教師提拔為校長是當前各地較為普遍的做法。但其中的一些人對領導工作并沒有真正的興趣,也未必適合從事領導工作。領導工作與專業發展之間出現的矛盾與沖突,容易使他/她們失去領導與管理學校的熱情。
顯然,優質校長隊伍的建設不能僅僅依靠校長更替工作的改善,但更替工作對校長隊伍建設無疑有著重要的影響,它甚至應該成為最先著手的工作。通過強化校長更替規劃、重構校長任職標準,確保選任過程公正,健全能力傾向識別機制,建立合理退出制度等工作,一定能夠進一步提升將來校長隊伍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