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間上“出其不意”,人選上“出乎意料”,程序上“顯失規范”,是現實的校長更替工作常呈現的三個特點。它們表明校長更替更多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要想提高校長更替的質量和水平,必須走上更替的法治化之路。這要求做好校長任職標準研制、任職資格制度健全、更替標準和條件制訂、更替扶持機制建立、更替工作的預測與規劃、校長更替后的培訓與指導以及更替后校長的考核等工作。
【關鍵詞】校長更替;人治;法治
【中圖分類號】G4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9-0019-03
中小學校長更替是縣(區)級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每年的常規工作,一般在暑期進行,偶爾也會因特殊情況在其他時間操作。
如果對現實中的校長更替進行觀察和研究,不難發現其三個基本特點:一是一所學校什么情況下需要更換校長并沒有明確的規定,教育行政部門常常“出其不意”,也許公眾認為學校的校長早就應該更換了,而事實上校長還會在這所學校長期任職,相反,倒會馬上換掉。二是怎么樣的人可以成為學校的新校長也沒有明確的標準,更換的校長也常常在“意料之外”。三是更換校長沒有一定的程序,教育行政部門事先既沒有對原任校長和接任校長進行嚴格的考核評定,也不會廣泛征求廣大師生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常常是主要領導一個人就說了算。
簡言之,當下的校長更替更多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校長更替是由某個人或某些人說了算,而不是由制度決定的,尚未走上標準化、程序化和規范化的道路。“人治”的思路給校長的更替帶來了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一定情況下,也會形成高質量的校長更替。但由于個人認識的局限性、權力的不受限制和難以避免的利益驅動,校長更替的整體水平不但不可能達到一定的高度,而且還會成為極少數人生長思維缺陷和滋生權力欲望的試驗田,這必然對校長更替造成很大的傷害。換句話說,高質量的校長更替靠人是靠不住的,必須依靠制度才有保障。
所以,教育行政部門如果想要提高校長更替的質量和水平,必須運用法治思維,使校長更替走上法治的道路。
一是要制定中小學校長任職的標準。1991年,原國家教委頒布了《全國中小學校長任職條件和崗位要求(試行)》,這是我們目前能找到的國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門頒發的關于校長任職的專業標準。由于這個標準已制訂二十多年,要求偏低(如“小學校長應有不低于中師畢業的文化程度”),又過于籠統(如校長“都應有從事相當年限教育教學工作的經歷”),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新任校長的選拔沒有任何把關意義。正因為如此,不少并不具備校長專業水準的人都擔任了校長,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非教育專業人士擔任校長的怪象。所以國家教育部應根據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結合我國實際,盡快制訂新的“中小學校長任職條件”,對什么樣的人可以當校長進行規范和引領。“中小學校長任職條件”對校長的年齡(可以擔任校長的最小年齡和最大年齡)、學歷、職稱、從事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年限、學術水平等都必須作出具體的量化規定,以增強“中小學校長任職條件”的導向功能,克服選拔新校長的隨意性,提升新校長的整體素質。校長任職的基本條件制定公布實施后,任何人不得凌駕于這個標準之上,不夠條件決不能成為新校長。當然,這就需要為“中小學校長的任職條件”立法,使這個任職條件具有法律效應,而如果只是作為一般的部門規定,在目前的體制下,估計也只會是形同虛設。
二是實施嚴格的中小學校長任職資格準入制度。由教育部根據校長任職條件確定中小學校長任職資格課程,制定中小學校長任職資格課程考試辦法,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具體組織實施中小學校長任職資格課程考試和資格授予工作,建立嚴格的中小學校長任職資格準入制度。符合校長任職條件者方可參加考試,考試合格者參加相應的培訓,培訓合格者頒發校長崗位證書,持證者才能進入校長隊伍,防止和杜絕現實中“先上車后買票”現象的發生。
三是制訂學校校長更替標準和條件。“中小學校長任職條件”是國家層面對校長任職面上的基本要求,并不等于達到這樣的條件就可以勝任任何一所學校的校長工作。每一所學校都是獨特的,獨特的學校需要相應任職條件的校長,擔任不同學校的校長需要不同的能力和水平。所以,縣(區)級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對學校進行分類,根據“中小學校長任職條件”制訂不同類別學校校長的任職標準,以使每所學校都能選到適合的人擔任校長。如由幾所學校合并而成的新學校的校長,就必須具備較強的掌控能力和較高的文化融合水平,能通過建立共同愿景引領學校的發展。教育教學質量相對較低的學校,更替的校長就必須具備較高的教學水平和較高的教學管理能力等。
縣(區)級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還必須對學校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更替校長作出具體的規定,以避免校長更替的隨意性,增強校長更替的制度化水平。如從時間維度,對校長在一所學校任職的年限必須作出具體規定,即最少不能少于幾年,最多不能超過幾年等;當校長不能勝任時,學校的校長自然就必須更替。
四是設立校長更替的操作程序。縣(區)級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必須結合本地實際,出臺校長更替的基本實施程序,努力促使校長更替的公開化、透明化和擇優錄用。這些程序應包括:向社會公開學校需要更替校長的原因——向社會公布學校更替的校長任職條件——具有校長任職資格證書和具備相應學校特殊任職條件者報名——對報名者進行考核——擇優聘用新校長。目前,雖然有些地區校長的更替也嘗試運用這樣的程序,但在關鍵的兩個環節——考核和擇優錄用,其實還是“組織”或是主要領導說了算。因為考核是由組織派人進行的,結果一般也不公開,透明度不夠高。如果來真的,那么為了體現不同利益相關人的意見,防止校長更替個人說了算,對報名者進行考核時,就應聘請家長代表、教師代表、行政官員、教育專家和社區人士等,共同組成考核小組,并通過無記名票決的辦法確定新校長人選。
五是建立扶持薄弱學校或邊遠條件艱苦學校校長更替的傾斜機制。相對而言,愿意到薄弱學校和邊遠條件艱苦學校擔任校長的人并不占多數,如果只是本著自愿的原則,那么這些學校校長更替的質量就無法得到保證。教育行政部門也常常只能選派新校長到這些學校任職。這對這些學校是不公平的,對更替的校長也是不公平的,對建立教育公平更沒有任何好處。為了促進教育均衡,一方面需要建立校長定期交流制度,即在一所學校擔任校長若干年后(如最少五年,最長十年)必須流動到別的學校任職,加強城鄉校長、熱點學校和薄弱學校校長的定向交流。另一方面要建立在薄弱學校或邊遠條件艱苦學校擔任校長的獎勵機制。具體而言,就是設立薄弱學校或邊遠條件艱苦學校校長特殊津貼,以表示對校長在這些學校勞動的尊重,增強這些學校校長崗位的吸引力,促使校長更替有更好的環境。
六是加強對地區校長更替工作的預測和規劃。以三年或五年為周期,對一個地區需要的新任校長數和需要更替的校長數進行預測,為校長更替準備充足的新鮮血液和新生力量。以適當大于需求數發現和培養具有校長潛質的“準校長”,為符合基本條件又愿意擔任校長的教師提供培訓服務,支持他們參加相應的校長任職資格課程學習,鼓勵他們參加校長任職資格考試,對獲得校長任職資格證書的教師進行獎勵。這樣,在校長更替前,就有充足的人才儲備和“準校長”在候崗,校長更替工作就會有條不紊,良性循環。
七是強化對校長更替后的培訓與指導。校長更替后,一般的校長都會自覺不自覺的用在原學校的管理經驗、管理文化傳統不盡相同的新學校,自然就會面臨新的困惑和問題。如果是新任校長,由于缺乏管理經驗,面臨的矛盾和困難可能更多。所以行政部門提供的幫助和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操作層面講,校長更替后,行政提供的培訓要減少泛泛而談的通識培訓,增加直面學校發展困惑的案例分析和個性化指導。如果校長更替后學校管理有特殊困難,還需要邀請專家進入現場對學校發展問題進行會診,為校長提供針對性的幫助和個性化的服務。
八是加強對更替后校長的考核。建立支撐中小學校長任職條件和學校個性發展要求的校長考核體系,定期對校長進行考核。為增強校長考核的科學性和全面性,當前,特別需要聽取學生、家長和社區代表等方面的意見,防止教育行政部門單一評價的局限性。對校長考核的結果,既可以作為檢驗校長更替后效果評定的依據,也可以作為校長是否需要更替的依據。
校長更替是項系統工程,上述八點,其實是校長更替系統工程的八個節點,環環相扣,形成校長更替的內在封閉回路,是校長更替法治化的基本保障,其中任何一環質量出現問題,校長更替工作的水平就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