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校課程帶有鮮明的學校文化烙印。草根文化的核心是自由舒展,草根文化課程所追求的,是兒童以舒展的姿態成長。舒展的姿態來自于深深的扎根,獲得全面、基礎的核心素養;舒展的姿態來自于天性的順應,兒童的需求得到最大的尊重與保障;舒展的姿態來自于開放包容,打破學習邊界,讓兒童在生活空間中真實地歷練成長。
【關鍵詞】校本課程;草根文化;課程結構;舒展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9-0036-03
魯迅筆下的百草園里,一切的生命都爭著顯示自己的生機和活力,太倉市實驗小學就是這樣一個園子。草根文化潤澤下的學校課程,讓兒童不僅具有堅韌、質樸的內在品質,更具有靈動、舒展的外顯姿態。讓兒童以舒展的姿態成長,是太倉實小最喜歡的方式。這一選擇折射出了太倉實小的教育價值觀與兒童觀。兒童的成長有無限可能,適合的就是最好的課程,為此太倉實小從整體上對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進行系統整合,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多樣的課程選擇。
“深根、順應、開放”:學校課程的內涵特質
能讓兒童舒展的課程是什么樣的?
舒展的姿態來自深深的根基。順著根須,我們仿佛能看到盤根錯節的根系不斷向深處行走,尋找力量的源泉。生命的勃發來自根的力量。我們的學生必須深深扎根,獲得全面、基礎的核心素養:強健的體魄,堅韌的品質,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全面扎實的學科素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持久的學習興趣。核心素養將支撐起生命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使每個孩子擁有朝氣蓬勃的精氣神。
舒展的姿態來自順應天性。順著枝葉,我們看到每一片葉子都是自然而然地生長。草根文化的核心就是讓天性在這里得到最大的尊重和包容,讓課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盡最大可能為兒童提供多元、個性、可選擇的課程。在課程開發中堅持草根化的行走方式,自下而上,保障兒童參與課程開發的權利;在課程實施中不壓制,也不刻意拔高,順應兒童自然的生長。
舒展的姿態來自開放包容。生命的活力和張力需要足夠開放的空間。我們需要打破課程邊界,可以去別的教室學習嗎?可以走出校門學習嗎?可以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嗎?孩子們總想走得更遠,見得更多。課程本身應該是無邊界的,教育的園子不該是抽象的、冷冰冰的世界,而應是最自然的生活空間。但越是開放,越需要相互的理解與包容。最大限度地包容,人性才能盡情地舒展。
“真味、玩味、情味”:學校課程的結構
基于對“舒展”內涵的挖掘,太倉市實驗小學構建了“三味”課程來體現“深根、順應、開放”這三個特質。“三味”是指“真味”“玩味”與“情味”。“真味”散發的是深深扎根泥土獲得的最質樸的芳香,是基于國家課程的核心素養的培養;“玩味”體現的是對兒童天性的順應,兒童的學習內容與方式應該是好玩的、隨性的、開放的;“情味”是指生命情懷、民族情懷、平民情懷的培育,“草根”應該具有社會責任,正確的價值觀是兒童舒展的前提。“真味”“玩味”與“情味”三味課程的建構,體現了在不偏知識、不唯能力、情感態度不缺失的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實現兒童生命成長。
這三類課程并非孤立分割,而是相互交融、互為一體。“真味”“玩味”“情味”三個名稱只為突出課程的主要特性。在課程實施中,“真味”中也有“玩味”,如數學學科的嵌入課程“Top10”——一年級找不同,二年級七巧板,三年級算24點,四年級智力魔方,五年級五子棋,六年級挑戰數獨——在游戲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運算能力、策略運用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再如科學學科的嵌入課程“100個小實驗”等,都透著濃濃的“玩味”。“情味”強調滿足學生的興趣,培育草根情懷,但“真味”“玩味”課程同樣需要從興趣出發,同樣需要在內容上強化草根情懷的培育。“真味”課程的內容也與“玩味”“情味”課程緊密融通,如語文、英語、科學、藝術、體育等國家課程與文化節課程中的“閱讀節”“雙語節”“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與“情味”課程中的社團課程等相互依托,互為補充。“情味”課程中的“草根大講堂”與綜合實踐課程相互整合。三類課程緊密交織共同指向于具有舒展姿態的“健康、快樂、自主、包容”的學生的培養。
“多樣、自主、發展”:學校課程的內容與實施
多樣選擇:讓每一棵小草靈動地追隨陽光雨露
為了能順應兒童,又能獲得深深根基,不管是“真味”課程,還是“玩味”“情味”課程,太倉實小都力求多樣、多層、開放,以滿足學生個性需求。
如,語文學科構建了草根閱讀課程:“2+2”將經典引入課堂,前一個“2”是指2本蒙學讀本,后一個“2”是指200篇國學經典篇目,為學生傳承民族文化打下基礎。“3×30”將課外讀書與課內閱讀相結合,前一個“3”是指根據學生不同起點將閱讀分為基礎性、發展性、創造性3個階段,后一個“30”是指每個階段學生可選擇的30本課外閱讀書。我們的草根閱讀課程不是簡單做加法,而是與國家課程相整合,讓不同起點、不同潛質的兒童有更多選擇。
“玩味”“情味”課程,學生擁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體育、科學、藝術、文學、數學游戲、信息技術等6大類社團課程,其中有40多種以校為單位的社團課程,近百種以年級為單位的社團活動課程。另外“聆聽窗外聲音”(“草根情懷大講堂”成人講堂)提供了50多門微課程供學生選擇。
自主開放:讓每一棵小草順應自己的生長
課程開發的主體是誰?是學校、教師?兒童可以嗎?在太倉市實驗小學的校園里,總是張貼著各種各樣的意見征集海報——“本學期社團有以下課程,你的選擇是?”“你還希望學校開設怎樣的課程?”……
我們的課程實施,不僅基于學生,更要通過學生。“草根情懷大講堂”的學生講堂,是“情味”課程的重要內容,它的實施是以兒童為主體的。我們把研究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組隊,開展“婁東文化”專題項目研究,并通過講座的形式與全校師生分享研究成果,每學期開展一次。在最近一期舉行的學生大講堂上,從全校脫穎而出的12名學生有的講“一代畫匠朱屺瞻”,有的講民間傳說“牛郎織女降身太倉黃姑”,有的講“活化石——太倉方言”,有的講“中國的居里夫人——吳健雄”……他們用各自獨特的講演方式,或幽默詼諧,或娓娓道來,或互動交流,吸引了廣大同學。他們以兒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個性化的體驗、思考與感悟。
指向發展:讓每一棵小草在實踐中自由地生長
在游學實踐中發展。太倉實小的“草根娃”游學課程經過10年的實踐研究,構建了四大板塊:“跨校一日”,城鄉浸潤體驗;“家在太倉”,婁東風土尋根;“長三角游歷”,開放主題探究;“國際游學”,多元文化理解。課程結構包括:前置課程、游歷課程及后續課程。前置課程包含了禮儀規范、習俗了解、語言準備、理財教育、自理訓練等。游歷課程有親近自然、生物探秘、生存體驗、科技縱覽、鄉風鄉韻、域外視野等12個主題,通過參觀考察、座談交流、伙伴交往、課堂學習、游戲活動、家庭訪問等方式實施。后續課程的目標定位為回顧、反思、提煉、深度學習,通過回顧反思、整理攝影集、制作小報、撰寫故事、劇本表演等活動實施。系統豐富的課程結構保證了孩子獲得全面的體驗與發展。
在個性化的評價中發展。從1997年開始,我校實施“十百千”工程。“千”指“千名文明少年”,“百”為“百顆技能之星”,“十”指“十佳好少年”。“十百千”工程是我校對現有評價體制的補充,“十百千”最終的落腳點不是產生一些“小明星”,也不僅僅是通過轟轟烈烈的頒獎儀式造就一批批“小精英”,而是通過評價的過程滿足大部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班級全員賽、年級賽、校級賽層層歷練,為的是給兒童搭建生動、鮮活、多彩的成長舞臺,讓兒童在一次次專家、教師、家長、同伴的互動點評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