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活、樂”是太倉市實驗小學基于草根文化,基于學生學情,基于對教學本質的認識而提出的課堂教學主張。“實”,是指不過于夸大小學教育的作用,而讓學生獲得小學時期該有的扎扎實實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老老實實地研究、開發教材,了解、理解學情。“活”,是指教師的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不強求灌輸;學生獲得知識、能力的過程要自由能動,不盲從被動。“樂”,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能獲得經驗生長的愉悅體驗。
【關鍵字】“實、活、樂”;草根文化;課堂主張;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9-0039-02
“堅韌、質樸、靈動、舒展”是太倉市實驗小學草根文化的精神內核。我們在此基礎上提出“實、活、樂”的課堂教學主張。“實”,是指不過于夸大小學教育的作用,而讓學生獲得小學時期該有的扎扎實實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老老實實地研究、開發教材,了解、理解學情。“活”,是指教師的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不強求灌輸;學生獲得知識、能力的過程要自由能動,不盲從被動。“樂”,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能獲得經驗生長的愉悅體驗。
將課堂主張轉化成實際教學策略,主要基于我校“實、活、樂”課堂主張實踐過程中還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教師關注了學生的學情,可依然有止于估計狀態的模糊把握;課堂開放了,熱鬧了,自由了,但必要的規約與限制沒有及時跟進;學生在課堂上有張揚的個性,有充分的情感體驗,但主動思維的力度還不夠,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主要采用了以下三大策略:
一、起點研究:讓教學站在“地面”
小學姓“小”,基礎是根本,要獲得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習起點的把握是教師必不可少的研究內容。我們的學習起點研究,是指教師課前、課中、課后對任教班級學生的“學情狀況”的把握。皮亞杰提出的“發展先于教學”的心理學理論充分證明了只有充分而準確地了解了學生的已有基礎,才有可能找到學生“現實”發展的起點。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把握體現在“教材內容”與“學生經驗”的高度契合。
我們發現,只有教在兒童的學習起點上,兒童的自我實現才可能發生。基于起點的教學尊重了兒童自然生長的內需性,是一種對學生學習的最為樸實的研究,它的過程不花哨,技術并不難,只需要去真切地了解學生學了什么,學會了什么,在想什么,有什么需要,體現了學校草根文化的質樸性。
二、設計程序:讓自由有了“規則”
“活”,強調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靈活性,但學生的“活”不是教師的放任撒手,教師的“活”不是任由學生自己學習。究竟怎樣的“活”能既給學生自由,又使學生學得扎實、愉快?于是,我們想到了“為兒童設計學習程序”。它是指教師為學生開展自主、自覺的學習活動而提供的學習步驟。它不對學生的思想層面進行干預與控制,而是給學生的開放學習活動提供良好的策略、合理的次序和具體的方法,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潛能。
例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類教輔用書層出不窮,教師習慣于將各類教輔用書上的練習題照搬作為學生的作業,這大大削弱了教師的命題能力。更嚴重的是,這樣的作業布置,學生只知道學習內容,卻不知道學習目標,更不知道怎么學。而學習程序的設計能幫助學生真正弄清楚:我的學習目標是什么?我的學習任務是什么?我的學習效果如何?
設計學習程序不僅可以應用在布置作業中,還可應用在課堂學習或課前預習中。如,老師提前一天在黑板上寫好學習內容與程序,第二天學生就能按黑板上的程序開展自學。設計學習程序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告訴學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是站在兒童立場,為了兒童的自學加入了合理的“柔性秩序”。有了這樣的程序設計,自由的學習有了扎實的成效,就像草兒的根,只有扎在了土壤里才是真正的自由。
三、激發好奇:在探究中享受“愉悅”
如果將學習變成享受,那學習就是快樂的。兒童學習的“樂”外在體現于表情,內在體現為對感興趣的具體探究行為所產生的好奇心。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或問題情境,能使兒童的大腦變得積極活躍,從而產生學習的需要與渴望,使學習過程變得愉快。
蕭紅的《呼蘭河傳》中的《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被選入小學五年級下冊的教材中,該文語言樸實,文從字順,要想讓學生讀懂表面意思,并無任何障礙。如何讓學生在滿懷好奇中享受精神的愉悅呢?
好奇心是一堂課開始時最主要的激發因素,通過提出引起思考的問題開始一堂課是教師最常用的激發好奇心的方法。但我們認為,好的開端不能僅停留于產生閱讀的渴望與期待,而是要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從而產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同學們看課題—《我和祖父的園子》,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這個課題很有意思,里面有很多詞語:‘我’‘祖父’‘我和祖父一園子’。請分開看它們,再連起來看它們,然后讀讀文章,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教師的提問,沒有按常規“出牌”,不需要學生回答,只要學生提問,更沒有標準的答案,卻給了學生一把打開文本的神秘鑰匙。一陣靜思默想后,學生的疑惑接踵而來:“從課題看,文章該寫園子,為什么大多筆墨寫了‘我’在園子里瞎鬧?”“明明是祖父的園子,為什么還要加一個‘我和’,究竟我和祖父有著怎樣的關系?”“既然文章寫園子的,為什么開頭介紹了祖父?”……
當然,光是激發好奇心是不夠的。1994年,洛文斯坦(G.Loewenstein)提出了一種關于具體認識的好奇心的信息缺口理論。它是指學習個體的“自己所知與想知”之間存在差異所產生的一種缺憾意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激發好奇心,更要發揮“補缺”作用。如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時,教師通過設計觀念沖突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好奇與探究的渴望:“同學們,蕭紅將韭菜當作野草一起割掉,卻將狗尾草當作谷穗留著,祖父竟然大笑,而且不停地大笑,直到笑夠為止,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通過深入體會雖然能夠感受到祖父對“我”的愛,但這份愛并不深刻,祖父和“我”的那種至深至親的情感,學生是無法從課文的字里行間感受到的。于是教師補充了蕭紅的身世以及《呼蘭河傳》中蕭紅給爺爺的草帽插花而不停地大笑的故事片段。這些資料,彌補了文本單薄的不足,同時,蕭紅和祖父問那濃濃的親情直抵學生的內心,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做到了“入乎其內”。
激發好奇心,給小學課堂注入了活力,促進了學生主動建構,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感受到學習的愉悅與輕松;同時教師的適度“補位”促進了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實、活、樂”三者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融合、互為一體的,它與學校的草根文化相互映照。學校的草根文化是一種穩定而又在發展中的文化,其中,教師與學生都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因而,不同的發展階段,演繹“實、活、樂”課堂主張的策略與運行規則也必然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