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度文化創新至關重要的是教師的主體參與。學校管理者要通過多種途徑引導教師深度參與制度文本建構、制度規范落實、組織結構革新以及督查考核評價的過程,內化制度精神,形成“行動的自覺”,從而創造積極的工作氛圍,提升工作績效。
【關鍵詞】主體參與;集體決策;活動內化;平等互動
【中圖分類號】G40-0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7-0013-02
【作者簡介】李淑英,江蘇省無錫市隆亭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101)校長,高級教師。
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制度之于學校組織有效運行的意義不言而喻。在文化立校背景下,制度的功能不僅是為了約束人,更是為了發展人。通過制度創新來促進學校發展的關鍵不是求取制度的形式,而是催生制度內在的精神,實現“制度文本建設”向“制度文化建設”的轉型,即通過制度建設的過程把學校的價值理念外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這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是教師的主體參與,教師必須深度參與制度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理解、智慧和能力,從而深切地理解學校制度所要達到的愿景,領悟學校制度推崇的精神理念,明確自己的權力、責任和行為的底線、邊界,形成對學校制度的積極體認,從而認同踐行。
一、文本:頂層設計與集體決策的雙向建構
學校制度包括學校組織結構、學校管理制度以及二者背后所蘊含的形成學校制度的制度。形成學校制度的制度常以隱性的方式存在。頂層設計即少數學校管理者的“方案”“思路”,教師選擇缺位的現象在制度產生的過程中極為普遍。學校管理應該引導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學校制度的構建過程,在制度形成的萌芽期與成長期,要努力創設一種開放的氛圍,針對某個話題,展開自由討論,不斷建構,螺旋上升,形成理解的回流,廣泛吸納教師的意見,討論得越充分,教師就越能把握學校制度對他們的要求以及他們需要努力的方向。這樣的過程,是教師內化學校發展的目標追求、價值觀念、素質要求、作風態度的過程;這樣的結果,符合教師的意愿,有利于教師個體的認同、融入、踐行,形成對學校制度正確的情感態度與持久的心理定式,增強執行力。
筆者所在學校在“兒童生長課堂”研究初期,教導處在全面聽課、與教師交流、開展教研活動的過程中,敏銳地意識到課堂需要突破的問題指向,提出要制訂“兒童生長課堂”的教學制度。那么是直接頒布要求教師執行,還是引導教師自己反思,自我覺醒與重構?無疑后者是理智的選擇。我們組織了“我心目中的好課堂圖景”調查與訪談,發放教師問卷,主要問題為“你認為我校課堂教學最寶貴的經驗是什么?”;組織教師對學生進行訪談,請學生舉例談談愉快的課堂學習體驗,形成了“兒童生長課堂”的行動策略若干條。如果每天浸潤于課堂的教師在課堂教學制度的選擇中缺位,那么制度引領下的實踐就不可能展開,所謂的制度也流于形式了。只有轉化為教師的自我意識和自覺自愿的行為,才能體現于日常工作實踐中,才能真正落實。
二、規范:約束要求與活動內化的相輔相成
制定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為了規范學校師生員工的行為。這些行為規范,并非就是一些機械的條條框框,也并非是生硬冰冷的要求命令,而是學校文化內生的產物。唯有讓教師體會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才能使硬邦邦的制度條文升華為“活”的生活哲學,成為共同體的做事方式。因此要摒棄單一、單向的約束要求,通過創設各種富有教育意蘊的活動情境,使活動成為制度精神的載體,發揮其啟迪和引領作用,直至深入人心。
我們學校在“每天進步一點點,一起積極向上長”的教師團隊文化理念引領下,形成了每年評選“三好”(即身體好,工作好,生活好)教師的制度。通過教師推薦、候選人事跡介紹、投票評選等諸多環節,每年評出10名“三好教師”,模擬“感動中國”進行頒獎。上述活動將教師應有的形象氣質、行為規范化為具體的人和事,將學校所期待和希望弘揚的精神因素蘊含其中,這些是學校文化柔性的卻最有力的體現與闡釋。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潛在的制度文化傳播的過程,教師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用自己的方式選擇判斷;這個過程也是伴隨著一系列情感體驗展開的,使“當事者”感受自己精神的美好,喚醒“局外人”向善的行動,從而產生深刻的文化認同,自覺地、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三、組織:行政確定與自發形成的相互促進
學校組織結構是學校制度文化的構成內容。行政確定的組織結構,規定了學校各個管理層次、部門、崗位及其職責,使學校內的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了工作效能。當學校制度逐步確立,學校漸漸形成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后,由嚴格的制度管理導致的強制性氣氛會削弱師生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在組織結構相對穩定的基礎上,需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保持必要的彈性和張力,形成教師和學校管理者之間的主體間性。要充分重視和發揮自發形成的組織以及非正式組織的正向功能,將其納入到正式組織的范疇之中,與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我們學校進行了兩項嘗試。一是組建項目團隊,一些階段性的臨時性的活動、任務,通過組建臨時的、專門的組織來完成。各負責教師自主組建團隊,負責該項目從啟動、計劃、執行、調控、考核評價的全程管理。比如《青青樹》校報編輯項目組。二是以教學研究活動為核心,形成相對自由的學術共同體,比如“青青樹”青年教師成長俱樂部,由青年教師自發形成,一起讀書、寫作、鍛煉、旅游。學校積極支持俱樂部的活動,并建議優秀青年教師擔任部長,三年來“青青樹”俱樂部有21人次在區、市、省級會課中獲獎,有了一定的影響力。這些組織與行政組織之間互為補充,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塑造出了全新的教師團隊協作文化。在適應外部環境和內部融合的過程中,教師成為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主體,主動性和潛能得到了開發和提升,激活了學校的發展機制。
四、評價:督查考核與平等互動的自覺融合
評價是學校制度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激勵、導向和監控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學校由行政通過檢查、反饋與糾正來促使教師遵守管理制度。毫無疑問,這樣的評價措施有利于集體行為規范的形成。但研究也表明,這種自上而下的檢查也存有弊端,容易將管理者與教師置于彼此的對立面,不利于激發教師的工作內驅力。所以要致力于建立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合作性同事關系”,多一點“平等互動、溝通協商”的元素,注重增強教師的主人翁意識,尊重他們的民主權利,調動他們參與評價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使評價的過程真正成為引導發展的過程。
我們學校提出變“管理人員是考核者”為“教師成為考核者”,基本原則是人人都是考核者,人人都是被考核者。以課堂教學日常巡查制度為例,負責檢查的是各個年齡層次的一線教師,一周一次,分散進行,就“典型事例”和“改進建議”兩個維度進行觀察記錄。這樣的考核制度,可以說調整了“約束”與“信任”的關系,“他律”與“自律”的關系,基于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讓更多的教師成為責任人,轉變了教師的思維模式,實現了教師與日常教育教學制度的共同發展;這樣的評價過程,是教師主體間感染、體驗、交流、合作的過程,是制度文化培植、教育、內化、生成的過程。
學校制度文化不是封閉的、靜態的,而是開放的、動態的系統,制度文化創新是一種揚棄和發展。主體參與,不僅可以深化對制度所蘊含的價值理念的積極體認,并且在很多情況下可以較好地協調學校集體與教師個體之間的關系,使之達到盡可能的和諧狀態,使學校的規章制度真正深入到師生員工的心理層面并發揮作用,形成積極的工作氛圍,提升工作績效。學校制度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與教師的精神渾然一體的“行動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