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信息技術;農村地區;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變革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7-0051-01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以及政府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農村地區學校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很大的變革。
其一,教學方式發生變革。
——從封閉走向開放。隨著信息技術的介入,教學內容呈現的方式變得多樣。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畫面、音頻、圖片等,有效突破時空的限制,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情境;學生可參與表演,也可以模擬演示,在情境中體驗、感悟、表達,學得生趣盎然。此外,信息技術的介入還使得多角度評價成為可能。
——由關注知識轉向為終身學習服務。傳統的教學中,學生主要通過課堂教學與練習習得知識。而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網絡時代的來臨,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變多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等。例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英語動畫片或學唱英文歌曲等,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自主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從呆板走向靈動。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教學以講授為主,形式單一,對學生坐姿都有明確嚴格的要求。而信息技術介入教學后,學習場地可以變動,如可以到語音室學習,也可以到計算機室上網絡課堂,還可以通過大屏幕聽遠程課程。課堂教學方式也由原來的教師唱主角戲,轉變為多方參與。例如思品課的教學中有關交通常識的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通過網絡采訪交警或咨詢相關專家,讓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
其二,學習方式發生變革。
——從被動走向自主。傳統方式的學習,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單一,學習視野狹窄,大部分的學習都是在教師的帶領下逐步進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限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學生的學習視野變得開闊,學習隨時隨地可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與需要,通過網絡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有了自主選擇權與決定權。很多學生因為嘗到網絡學習的甜頭——先習得知識,課堂上表現自信,知識掌握得牢靠等——往往會積極自覺地學習,也更愿意與同伴交流所習得的知識,促進了個人發展的良性循環。
——從獨立走向合作。傳統的教學中,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而隨著信息技術的介入,很多學生為了檢驗自己的學習所得,就會渴望交流,期望贏得教師及同伴的肯定,小組交流頻繁有效,學生樂意相互合作。在課后的學習中,傳統的學習方式下學生遇到難題需要面對面交流,不少學生礙于情面或怯于交流而自主終止學習行為。而信息時代可以詢問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受時空限制,通過網絡可以實現遠程的合作、探究等,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從等待走向探究。傳統的學習方式下學生學習處于被動狀態。而信息技術的介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更樂意探究所學知識。例如很多學生看了《查字典》的微課后,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學到的部首查字典的方法用在自己新課的預習中,探索部首查字典的方法,課堂交流時發言的積極性、主動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