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現象也許大家并不陌生:離開了課堂的兒童,無論是與同伴的閑聊還是各種游戲,都似乎比課堂上表現得更為活躍與智慧。他們的眼睛亮亮的,他們的語言好生動,他們的舉止是那樣的自然而投入,他們的笑聲是那樣的爛漫無羈。但是,我們卻不常看到在課堂上的兒童也能擁有這樣的狀態。他們往往安靜拘束、不茍言笑,他們被動地接受,嚴謹地訓練,他們的眼里似乎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聽話”,他們弱弱的話語謹小慎微,鮮有思維亮點。
課上課下,天壤之別。
或許很多人早已習以為常,他們甚至會作憐愛狀調侃:“這些孩子,不看他們上課作業和考試,一個個都是那么可愛。”他們無奈搖頭的時候是笑著的。
然而,這真的很正常嗎?先不說學校教育是否只有作業考試這把“冷”標尺,單說課堂上學生“不可愛”的原因,作為學科老師的我們難道沒有一點責任嗎?現在讓我們靜下心來作一些追問:難道課堂一定是板著臉的?難道知識非得以嚴肅的姿態呈現?難道教育只能擺出訓誡者的面目示人?
我們的教育似乎并不缺乏學習。比如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會以信徒般的虔誠去學習課程標準,我們會像研究標本一樣地研讀教材,我們會以追趕時尚的節奏去學習信息技術,我們也會以“粉絲”的熱切去膜拜“名師的教案”……但是,在埋頭走路的忙碌紛擾的時空里,我們用多少時間真正研究了“兒童”——我們教育服務的對象、課堂上的主體?我們不缺乏關于兒童角色地位的理論,專家大師的著作汗牛充棟,然而老師在備每一堂課的時候,有沒有把那些曾經寫在讀后感中的文字變成具體的教學行為?
在諸多關于兒童的論述中,魯迅的“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我深以為是。荷蘭著名歷史學家和文化學家胡伊青加作出了“人是游戲者”的論斷,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朱自強則認為,“兒童是以游戲的形式和態度擁有世界”。這些都明確地傳遞給我們這樣的信息:兒童,是以玩具和游戲為生命活動方式的。小學語文是“兒童的語文”,它應該為兒童“量身定做”。說狹義些,小學語文的目標不就是“練好字”“立好言”“寫好文”嗎?我們在熙熙攘攘、流派紛呈的路途上行走,是否忘記當初為什么而出發?那么,請轉過身和兒童朝一個方向,蹲下來與兒童肩并肩,用心想著兒童所想,去組織他們的學習生活。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喜歡自己探索,就放手讓他們去“搗鼓”,他們自己可以學的,老師不要越俎代庖,提供給他們展示的舞臺即可;他們喜歡游戲和比賽,那就盡量把練習變成各種有趣的游戲,讓他們經歷“好玩”;他們喜歡新鮮,那就不要總喋喋不休他們早就倒背如流的內容,大膽地打開課堂;他們可以奔跑如飛的時候,老師千萬不要強拽著他們苦口婆心地教他們該怎么走路……
小學語文教學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復雜和深奧,只要你心里有兒童,有每一個你可以當作自己孩子的兒童,你就會擁有讓課堂“好玩起來”的智慧。如果孩子們課上課下狀態的落差趨小,那他們課堂生活的幸福指數一定是在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