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目的的“唯理性”,教學過程的“程序化”,教學方式的“規范性”成為中國傳統教育中游戲精神失落的主要方面,這種游戲精神的回歸呼喚人心靈的成長與自然生命相統一,更呼喚指向以人的和諧發展為目的的主動建構與愉快體驗的學習方式,重視“學會”,領略一路風景的教育過程。
【關鍵詞】傳統教育;游戲精神;缺失;回歸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5-0008-03
【作者簡介】黃朝霞,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長沙,410205)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教育部小學語文示范性培訓首席專家,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課程與教學論。
《論語·鄉黨》中有這樣的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上朝回來發現馬棚失火,不問馬,而問傷人否。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在危急關頭做到了以人為本,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按笕苏撸蕴斓厝f物為一體者也?!保ㄍ蹶柮髡Z)是的,人的和諧發展是自古以來人類追求的理想目標。從教育目的看,其根本宗旨與終極關懷指向的是人的發展,是人心靈的成長與生命樣態的豐潤,即教育是“為人”的。[1]中國傳統教育中的游戲精神,實則反映的是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尊重人的天性,即關注兒童生命成長,關注學生發展的精神。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在課改之大旗仍然高舉的今天,在關注人的生命質量,關注兒童精神成長的今天,教育改革需要有“學達性天(回到人的天性之良知、良能中)”的境界,兒童的成長呼喚游戲精神,教育改革的步伐呼喚游戲精神。
一、何謂游戲精神
游戲精神,以人的發展為指向,存在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伴隨著師生的生命一起愉快成長。這是一種自由自主、自覺自愿的精神,是一種超越功利、超越自我的精神,是一種愉快體驗、自主創造的精神,是一種平等參與、合作互動的精神,是一種情感對話、心靈共舞的精神,是一種主動建構、自我生成的精神。[2]學生處在游戲狀態下的學習,其學習效果是驚人的。在游戲中,其聽、視、嗅、味、觸覺等都在高速運作,通過愉悅的精神,促進學生的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育中的游戲精神將實現教育的自由性、創新性、互動性等。[3]
從教育發展史來看,教育一般均遵循了特定民族的教育傳統。我們可依托一定的現實教育條件乃至判斷去追求未來的教育價值。中國傳統文化中游戲精神一直是弦歌不絕。老子主張重天性,順自然,棄絕一切功利、私欲。莊子崇尚忘卻物我的逍遙游??鬃右浴爸居诘溃瑩诘拢烙谌剩斡谒嚒睘樽匀缇辰??!吨杏埂穭t倡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是一種“修道”的過程,是天命與人性圓融互攝的過程?!睹献印匪憩F的是“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之情結。[4]王陽明持“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的教育理念。
具有游戲精神的教育讓人復“根”歸“本”,這個“根”與“本”就是人之“性”,而人之“性”本來自于天,所謂“天命之謂性”者也。若人因“學”而至于“盡”“性”,即是“圣人”“大人”,其境界必神化而無限。[5]
現代教育應以人的和諧發展作為目標,人的和諧發展是自古以來人類追求的理想目標。無論是孔子“成于樂”的看法,還是老子“無為”的淡定,都蘊含著對“和諧”的理想追求。那么在學生生命成長的路徑中,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中,在以關注學生發展為核心理念的共識中,我們如何來實現這一目標呢?我以為,還要借助于以人的和諧發展為指向的游戲精神。
二、傳統教育中游戲精神的缺失
眾所周知,我國的教育實踐無可避免地受到“實用主義”“科學理性”等“人為”價值觀的影響,導致教育目標的確定、教育方式的選擇乃至教學過程的安排等方面奉“理性教育”為圭臬,促使教育朝“邏各斯中心主義”發展,教育成為“偽人文”的存在,其和諧的本質從過程到方法等全面失落。[6]
首先,從教育目的的“唯理性”看“游戲精神”的失落。
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現代人才的標準有過這樣的論述:“在資本驅動的全球化社會,人才的培養規格已從流水線上的操作工,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終身學習者。”然而,我國在近現代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受“知識就是力量”“人為自然立法”等觀念的影響,教育目的被窄化為“培養合格勞動力”,教育直接為國家政治經濟服務,并習慣于受純理性精神的主導,把“物種的尺度”看作是動物的尺度,把“內在的尺度”等同于人的理性或主體性。因此,導致了教育本質的理性化、受教育者精神生命的“物質對象化”、精神發展的“單一化”,教育本質成為純粹理性的存在。[7]教學評價的功能局限于“知識”和“分數”間,導致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失衡。
其次,從教育過程的“程序性”看“游戲精神”的失落。
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教育學和教學論的研究深受蘇聯的影響,對課堂教學的認識也受到凱洛夫、巴班斯基等對“一堂好課的要求”的局限,我國將教育過程視為“特殊認識過程”,強調知識的客觀性,把世界當成一種實在的、有結構的存在。這樣,就形成了單向傳輸知識的、固定的、刻板的程式。教師長期刻板地進行著“封閉—模仿”與“結果—驗證”的程式化授課。為了教學的順利與精彩,教師常常對于學生不和諧的聲音或置若罔聞或當頭棒喝,無視生成只管預設,熱衷“教過”而漠視“學會”。教師眼中有自己、有教材、有課堂,卻少有兒童,這樣的課堂,學生難以切身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沒有激情投入,無法享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8]
其三,從教學方式的“規范性”看“游戲精神”的失落。
課程綜合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最強音。由于受教育目的的“唯理性”,教學過程的“程序性”等因素影響,教育教學方式出現“千百個教師一個腔”的局面,教師不注重用“樂學”的言說方式去造就一個詩意氤氳的精神空間、開辟學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維空間,不能或者不善于用足夠的耐心,讓兒童慢慢地、真正地在客觀事物中保持一種自然的、樸素的好奇心,而是采取消解個性的、統一規格的、公共話語的言說方式去塑造學生“社會人”的形象,將個體抽空為“無我性”的“他在”,[7]結果導致出現課程綜合化成了“掛羊頭賣狗肉”、小組合作以大量的“偽合作”充斥課堂的現狀。
三、傳統教育中游戲精神的回歸
傳統教育中游戲精神的回歸,首要法則就是將教育的旨歸指向學生自身,指向學生心靈的成長。人心靈的成長是自然生命與精神生命相統一的活動,而精神生命又是人恪守規律、秩序的理性與直覺、沖動、本能的對立統一,即讓人走向“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人是完整的人。這一特性體現在學生身上,就是他們既具有憑借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智慧審視世界的能力,又具有憑借情感、意志、想象等感性智慧賦予生命積極意義的能力。教育只要尊重學生生命的完整性,就可以促使學生憑借這種本性,發現目力以內世界更隱蔽的精彩和目力以外世界更廣闊的天地,進一步升華其精神境界,優化其人文品質,從而使自己的內心世界更加遼闊、清醒、充實。這是教育回歸游戲精神本質的邏輯前提。[9]在這種邏輯前提下,許多行走在教育路上的教育人正用不同的方式付諸行動,如特級教師程紅兵認為:教育真正的價值,在于還原生活的本色,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獲得一種非常有意思的體驗比分數更重要。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程老師提出“紅樹林課程”,這種課程,讓學生跳出課本、走出課堂,到自然中學自然、到社會中學社會、在觀察中學研究。實現學科課程重構、學科重組、課堂重建。在重構與重建中讓學生看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兒童在這個世界里領略到了游戲精神的價值,實現了自身完整生命的意義。
傳統教育中的游戲精神回歸,還表現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主動建構、主體探究的意識。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意味著這種學習不是“人云亦云”的復制,也不是“按圖索驥”式的跟從,而是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相互溝通中尋找和發現問題,師生共同去謀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由此,師生積極交流與合作,共同覓尋解決問題的佳徑,組成學習共同體,理智、情感、智慧地參與到超越簡單知識授受的、深層次的、充滿問題的教學情景的創造性建構之中。[10]
反應新一輪課程改革重要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改變學生單一的知識接受性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可通過讓學生在調查、訪問、考察、測量、實驗、勞動等多樣化的探究活動中進行學習與創造,著重于讓學生成為研究的主體,用兒童的眼光來認識問題,用兒童的行為改造世界。[11]
星巴克咖啡店曾用過這樣一句廣告語:“我不在辦公室,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提出:我期望我們的學生、老師也有一種期待,就是每天要盼著上學——“我不是在清華附小,就是在去清華附小的路上?!币苍S這是一種憧憬,也許這是一種努力。
教育就是一種引領,引領兒童行走在布滿鮮花的路上,讓他們領略一路風景;教育還是一個過程,重視兒童學習的過程,讓過程變成一種美好,一種自然,而不是超負荷的壓力,或者厭倦。竇桂梅老師在引領兒童去清華附小的路上,創造了“1+X”課程,“1”代表基礎目標,X代表個性目標,代表學生的個性特征,這種樂學式、融合式、學科內整合式,讓兒童找到了童年的快樂,為兒童奠定了人生的底色。他們在實踐中,在興趣盎然中,在主動探究中樂此不疲。兒童主動快樂地和書本對話,和無字書對話,一次次體驗完成,就這樣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整體構建,精細推進,實現學校課堂樣態與課程生成的生命性、體驗性和多元性。
【參考文獻】
[1][6][7][9]馮鐵山,追尋詩意:教育本真的失落與回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3):12-15.
[2][10][11]陸云峰,游戲精神與語文教學[J].當代教育科學,2006(24):51-53.
[3]李丹,游戲精神視野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12):116.
[4]顧麗芳,小學語文呼喚“游戲精神”[J].江蘇教育研究,2015(2):43-45.
[5]張晚林,論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中的自由與平等精神——以“學達性天”為詮釋向度[J].現代大學教育,2012(2):14-21.
[8]劉冬,兒童本位化立場下的語文教學思考[J].文學教育,2014(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