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原生態美術作品中的“美術基因”體現為紋樣裝飾,把原生態美術作品中“美術基因”的構成形式、色彩以及某些表現方法移植和運用到兒童畫中,將會讓我們的兒童美術作品呈現出另一番景象。
【關鍵詞】原生態“美術基因”;兒童畫創作;傳承;再造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5-0046-02
【作者簡介】王美歡,江蘇省連云港師范專科學校第一附屬小學教育集團(江蘇連云港,222000),一級教師,2011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年度新人”。
在低年級美術教學中,因受簡筆畫的影響,很多學生的作品呈現出符號化的特征,如畫小鳥,圓形的頭部,三角形的身體和翅膀;再如房子,尖尖的房頂、方形的身體,這些符號化的繪畫方式甚至是每幅學生畫作必備的東西。這種符號化的畫法成了學生們的固定模式,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維。而原生態美術,形式通俗易懂,有著豐富的想象,符合學生美術創作的特點。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原生態美術內容,能讓學生從原生態美術中汲取有關感情表達的新手法、新形式。所謂原生態美術是人民群眾創造的表現個人天賦和個人生活的藝術,原生態美術作品的核心體現為紋樣裝飾,其中的“美術基因”表現為艷麗的色彩、飽滿的構圖、夸張的手法、稚拙的風格等。在教學中,運用原生態美術基因可以使學生擺脫思維固化、表現符號化的局限。
一、借用原生態夸張造型,讓畫面更具沖擊力
具有原生態“美術基因”的繪畫作品在畫面構圖上非常飽滿、唯美。而兒童在作畫時,也喜歡把畫面畫得很飽滿,繪畫手法大膽夸張,給人稚拙、粗獷的感覺。學生用淳樸的創作方式表現心中的世界,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和長久的生命力。
蘇教版《美術》六上《人物裝飾畫》這一課中,學生在畫人物時大量運用對比,在人物的服飾上,借用裝飾紋樣中的點、線、面來畫圖案,運用裝飾圖案的色彩來著色。人物的細節,如頭發用弧線排列,這樣的裝飾圖案借鑒了民間美術中的裝飾圖案,達到了強烈的裝飾效果,淡藍色的天空,用點、線、面裝飾的各種房子和樹,有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可以說是兒童大膽表現了自己的所想,構圖也很大膽,他要把一切都畫上去,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
圖1 學生作品:人物裝飾畫
兒童造型具有游戲性、隨意性、象征性和裝飾性的特點。針對這種繪畫特征,在美術教學中,讓學生欣賞具有原生態“美術基因”的美術作品,以原生態美術的繪畫風格特點、配色規律來進行創作,能提升學生的美感,開發學生創造性表達的能力。
二、借用原生態飽滿構圖,讓作品更具質樸美
最好的兒童畫應是兒童自己想畫的畫,繪畫時的狀態是自然的、自由的。兒童畫以自我為中心,以直感為方法。具有原生態“美術基因”的兒童畫在表現形式如造型、色彩、構圖等方面有著天真、稚拙、質樸的特點,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對比,尋找并掌握原生態美術的表現方式。
蘇教版《美術》五下《理想的居住環境》一課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借鑒民間繪畫的構圖形式、表現手法、色彩搭配等進行創作,除了教材上提供的農民畫的范畫以外,還可以多提供一些畫風景的農民畫,此外,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在農民畫的基礎上進行改畫、添畫的練習,如:改變主體的色彩或細節,根據題材內容改背景,添加新的內容等。
圖2 學生作品:理想的居住環境
原生態作品的飽滿構圖可以為兒童創作提供很好的借鑒,在創作過程中并不需要作者有怎樣的繪畫技法,重要的是作者有一個精神飽滿、情感豐富的內心世界,兒童的內心世界是飽滿而具有想象力的。兒童繪畫和原生態“美術基因”都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能一下子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三、再造原生態艷麗色彩,讓畫面體現自然美
兒童繪畫,畫必賦彩、色必艷麗,學生繪畫時肆意而無約束。兒童在配色規律上有著自己的想法,不受任何的理論的限制,天真稚拙、富有節奏,因此,美術作品呈現出一種原生態的自然美。
蘇教版《美術》五上《風景如畫》一課,筆者要求學生用紅與綠、藍與黃等單純鮮艷的色彩,畫出具有原生態“美術基因”的作品,下圖的風景裝飾畫,色彩上體現出民間美術中色彩濃郁的風格。原生態“美術基因”經常有大紅大綠的色彩元素,根據“原生態美術基因”的這一特點創作出來的作品,畫面的細節對比明顯,色彩的明度和純度很有層次,體現出樸素的審美情趣。
圖3 學生作品:風景如畫
在以上作品中,學生采用的是線描加涂色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線條的運用十分豐富,有直線、橫線、斜線、曲線,并由線條構成了交響樂般的畫面效果。兒童美術作品中對色彩的認識是單純的,生活中豐富的多層次的灰色調,他們很少關注到,他們喜歡大量使用原色和間色,純度和明度高的顏色,他們大膽地使用對比色,為的是要體現一種喜慶的氣氛。
這樣的例子在兒童畫中舉不勝舉,當兒童的想象力在自己的小小的美術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時候,或者改變某些事物的時候,我們認為這是兒童美感經驗積累的過程,也是創造的過程,兒童繪畫時,更多的是表達內心,關注自我,充滿想象。
四、再造原生態稚拙風格,讓畫面體現意境美
在兒童的心中,世界是美好的、多彩的,兒童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他們敢于想象、敢于進行大膽的藝術夸張,因此,作品會有鮮明的藝術構思和造型特點。具有原生態“美術基因”的兒童畫題材鮮艷、色彩絢麗,每一幅具有原生態“美術基因”的作品,都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所以越是民族的,越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蘇教版《美術》五上《快樂時光》一課,借鑒了原生態美術的意境美,“我畫我心,愛畫啥就畫啥”。課上教師提問:“什么時候是我們的快樂時光?是下課,還是節日聯歡、假日郊游?”快樂是人所追求的一種心情和感覺,只有快樂的人才會將這種感覺投放到繪畫中。圖4的畫面并非所見,而是一個概念性符號,構圖并非自然空間,而是一種裝飾性的主觀空間。通過自己的創作,學生呈現出了內心的喜悅之情。
圖4 學生作品:快樂時光
學生憑自己的愛好,表達著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內心感受,展示自己的繪畫水平,課堂上畫的是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思,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兒童畫是寫實的,每幅畫都是學生心靈的再現,都能表達學生繪畫的意境。
原生態美術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學生們的審美感知。它內容豐富、形象直觀,不管是剪紙、皮影、年畫、面塑,還是少數民族的竹編背簍,扎染蠟染,以及各類民間玩具,都符合對兒童的審美啟蒙的要求。原生態“美術基因”源于民間藝術,兒童美術是童年經驗的自由表達,我們要盡可能地將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注入其中,使兒童美術在塑造兒童心靈的同時,也鐫刻上民族文化的烙印。
注:本文獲2014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