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拓展延伸”是構建開放式語文課堂的一種重要手段。自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拓展延伸”已經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理性審視教學行為的目的性與實效性,自覺糾正課堂教學拓展延伸環節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讓其適時、適度、適量,擴大語文教學的外延與內涵,拓寬學生的視野范圍,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關鍵詞】拓展延伸;適度;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5-0050-02
【作者簡介】陳紅,江蘇省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小學教育集團(江蘇連云港,222000)副校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全國優秀教師。
自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語文教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課堂教學模式變化多端,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變,課堂教學藝術獨具匠心。因教材提供的文本內容頗有限,大多數教師能靈活變通,將“拓展延伸”環節巧妙引入其中,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擴大了語文教學的內涵與外延,大大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益。但是不難發現,當下語文教學“閉關自守”的狀態依然存在——課堂成為唯一的信息源,教師是唯一的信息傳遞者,教室成為唯一的交流場所,教材變成了唯一的學習資源等等。作為一線教育教學工作者,我們該如何理性面對?
問題1:語文教學,為何積極倡導“拓展延伸”環節?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段值得我們深思的話:“我想反對另一種觀念,即學校應該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將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識和技能……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遠應該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獲取特定的知識。”錢學森認為:“教育最終的機理在于思維過程的訓練。”許多語文教育的專家也一致認為,語文素養的核心理應是語文基本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其他能力對于語文能力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語文能力本體,它們或為輔助,或為基礎,或為前提,或為伙伴,或為派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正是依據語文學科這種綜合性的特點,注重語言學科諸要素之間的聯系,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適當的延伸,是學生在教師調動下進行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的教學遷移環節。實踐證明,適度且有效的“拓展延伸”環節能真正擴大語文教學的外延與內涵,拓寬學生的視野范圍,引導學生往縱深方向思考問題,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問題2:如何做到“拓展延伸”環節適度且更有效?
“拓展延伸”成為文本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適度”是尺度,“有效”為目標。要達到“適度”“有效”,必須精心篩選拓展內容,悉心挑選延伸形式,適度控制拓展容量,準確把握延伸時機。在語文學習中“拓展延伸”渠道極其廣泛,僅從教材出發,就可以從作者入手,從作品內容入手,從寫作手法入手,從文體知識入手……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學習世界,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社會、生活;引導學生到廣闊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識之果,去獲取更大的創造能力。“拓展延伸”部分的教學,必須立足文本,緊扣學情,張弛有度,觸類旁通,形式多變,體現知識拓展與能力發展。可以將“拓展延伸”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以下舉幾個例子:
蘇教版四上《九色鹿》這個故事需要傳達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從九色鹿和調達的不同結局知道:棄惡從善,為時不晚。如何達成這一教學目標,筆者在課的尾聲設計了練筆環節。出示一段話:“據說調達被發配到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一直到年老的時候才被國王赦免。回到家鄉后,他每天拖著衰弱的身體奔波在山林中,為的是向九色鹿道歉。假如有一天,他能夠再次見到九色鹿,他會怎樣向九色鹿表達自己的悔恨之意呢?”提示學生:發揮想象,寫上一段話,寫話時重點抓住調達的語言、動作、神態進行細致的描寫。隨后學生從調達真心悔悟,愿意棄惡從善等多個角度來寫,寫話生動、真實、感人。最后推薦“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火心要空,人心要實”等警句,讓學生選擇一條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語文課程肩負著學生思想價值導向矯正的重任,此環節的拓展延伸就是引導學生感情升華的最好契機。
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在學校里,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的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生打通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走進文本,同時跳出教材、超越文本。在執教蘇教版五下《司馬遷發憤寫lt;史記gt;》課終,筆者設計了“一讀一寫一講”三項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讀《史記》《司馬遷的故事》《司馬遷》等書籍;寫一篇課文或者教師推薦書目的讀后感;講一則有關《史記》的小故事。這一設計與課文的關系極其緊密,源于課文又超越課文,使得學生學以致用,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于課外閱讀。”(呂叔湘語)如此設計能將更加廣闊的學習資源納入語文學習之中。
當然,拓展延伸不應是課堂教學的固定環節,必須建立在深入掌握文本的基礎之上。于漪老師在《語文課要教出語文的個性》一文中指出:“那種文本的內涵還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遠離文本去過度發揮,語文課就會打水漂,就會浮泛,語文的個性淡化了,乃至難以找到痕跡。”“離開文本中語言文字的具體運用,討論某些內容;不探究文本內容,卻醉心語言文字排列組合的技巧,割裂開來,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會造成閱讀中的殘缺,影響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語文課的拓展,中心只有一個,即語文本身。真正的拓展,應該強化教學主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深化發現的成果,不能脫離文本隨意拓展,要真正把語文課教成語文課。
閱讀延伸
江蘇省蘇州市第十中學語文教師顧麗君在《關于語文課堂拓展延伸的幾點思考》(見《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3年第12期)中所撰寫的文章,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拓展延伸”運用的理解:
1.拓展要精心選點。“點”即為達成教學目標而選擇的拓展點。拓展點一方面由教學目標決定,即語文課堂拓展的目的是更為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拓展點的選擇還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需要。
2.拓展要緊扣“語文”。緊扣“語文”,即語文課堂拓展要有語文味。語文課程中建立跨領域的學習平臺,應注意立足于“語文”,而不應該是漫無目標的大雜燴。緊扣“語文”,是提高語文課堂拓展有效性的原則。
3.拓展延伸要抓準時機。所謂“時機”就是最適合進行拓展的時間點。語文課堂的拓展與文本解構的過程是一致的,它是預設的,也是生成的。抓準時機,是提高語文課堂拓展有效可行的策略。
4.拓展要挖掘深度。“深度”就是超越對知識層面的簡單了解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深度挖掘,是提高語文課堂拓展延伸有效性的方法。
為了更好地把握“拓展延伸”的操作策略,推薦學習如下資料:
1.《教育拓展的理論與實踐》(樊麗明、王仁卿,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
2.《自主課堂,積極的課程環境的作用》(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
3.《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延伸策略管窺》(郭敏,《現代語文》2010年第2期)
4.《語文教學要把握好拓展的“度”》(陶靜,《江蘇教育》2006年第3期)
5.《語文教學中拓展延伸的策略及注意要點》(楊霞,《現代教育教學探索》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