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兒童;發現;文本品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5-0054-03
教育是一種心智與情感的守望,更是一場生命和世界的相遇。在我看來,教育過程就是兒童與未知世界的一次邂逅,美妙與否,要看他(她)自己的興致,也要看身為導游的教師的情趣。為此,我提出“發現語文”的理念。我贊同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在語文閱讀方面“引導—發現”的模式,并由此獲得啟發。但語文的內涵與外延遠不止于此,無論在智慧還是情感方面,教師確實可能長期擁有優勢,但絕不可能始終在所有方面一直走在兒童前面。我想,“發現—引導—自我發現”可能更加切合人的身心發展需求。
基于發現的語文教學,就是教師帶著兒童用心與世界相遇,其核心與指向是智慧與情感的發現。缺少智慧,則教學無價值;沒有情感,則教育無意義。美國教育學家帕克·帕爾默認為“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指出,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三個兒童的相遇:書中的兒童、教室里的兒童以及作為教師的兒童。那么,我們可不可以認為,語文教學的時空里,其實存在著三個世界:文本世界、兒童世界和教師世界。而事實上,當這三個世界相遇、碰撞、融合時,就創生出了一個新的境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常常被規定的內容和任務所困,但也因此更加期盼與兒童一起漫游和發現的行程。我相信,萬川入海,兒童在漫游中最終能夠抵達理想的境界。
《桂花雨》是蘇教版四上的一篇課文,節選自現代著名作家琦君的散文名篇《故鄉的桂花雨》,在一場“桂花雨”中,我應該怎樣和兒童相遇,再帶著兒童一起去發現生命之美呢?
一、想當然的預設:一次無法實現的直達
解讀文本的過程是讀者同文本及文本作者對話的過程。教師必須高度關注文本產生的背景,準確把握和深刻了解文本呈現的意味和情趣。為了“三個兒童”的美麗相遇,我預設了本課的教學目標:1.學習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通過重點句子和標點符號的朗讀感悟,體會文中桂花雨的“香”和作者童年的“搖花樂”;3.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這句話的意思,體悟作者字里行間的思鄉之情;4.激發學生對作家琦君的作品的閱讀欲望。
【教學片段一】
師:我就是這樣急切地盼望搖桂花,樂得我呀,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揚揚、漫天飛舞地落下來了!落在你的頭發上,你都成了桂花仙子了;落在你的眼睛上,啊,好可愛啊;落到了你的嘴巴里,嘗嘗,很甜很香吧;落到了你的小肩膀上,快和它做個游戲吧!瞧,不一會兒,這桂花就落得我們滿頭滿身啦!孩子們說說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桂花落在我的頭發上。
生:桂花落在我的鼻子上。
(舉手的學生寥寥無幾,大多數學生沒有與桂花雨美麗相遇的興奮和快樂。)
師:你想做什么呢?
生:聞聞桂花的香味。
師:把你體味到的香味和快樂用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好嗎?
學生讀得整齊劃一,但有些學生臉上表情淡然,學生的表現讓我失望。一次并不復雜的美好直達,怎么就無法實現呢?難道,是我的預設有些想當然了?事實上,可能正是如此。
二、跨年齡的反思:在路牌下我錯失了什么
預設的內容并不艱澀,環節并不繁雜,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還是很好掌握的。問題出在哪里呢?反復思之,我覺得可能忽略了這樣幾點:
1.情境的創設,未能生動再現當時的文本場景。
作者童年時代的“搖花樂”,以及寄托在花香與快樂背后的濃濃思鄉情,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所在。對此,課堂教學應該通過情境創設,讓簡單的文字豐富起來。缺失情境,兒童無法深入課堂、深入文本,而始終游離于文本和課堂之外,更談不上兒童應有的靈動和活力。教學中,我應該在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后,充分利用圖畫再現、音樂渲染、語言描繪等多種途徑和形式,架起文本和兒童之間溝通的橋梁,讓兒童打破時空和經驗的限制,來到課文所描寫的搖桂花的快樂場景之中,切身感受當時搖桂花之快樂,進而更深切地品悟作者濃郁的思鄉情。
2.真情的促動,未能真正引領兒童的精神相遇。
學生的真情實感是實現“三個兒童”“三個世界”完美相遇的基點。課文中搖桂花的歡快,對城市兒童來說太過遙遠,很少有兒童能幸運地擁有這樣的童趣,這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文中母親有一句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人生才剛剛開始的兒童,更難從中體悟到作者少小離家、漂泊海外、心如浮萍的游子思鄉深情。因此,在教學時,也可以在課前給兒童展示和閱讀琦君的其他作品,如《鄉思》《煙愁》《家鄉味》,凸顯其中表達作者心聲的語句,請學生讀作者的心思,品作者的情懷,想象作者的生活與境遇。這樣,可以拉近教室里的兒童與文本中的兒童的距離,讓學生用“外地的再 " ,還是比不得 " ”這樣的句式進行練習,聯系生活實際,從而產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感悟琦君那濃濃的思鄉之情。
3.訓練的落實,未能切實促進學生的言語發展。
言語訓練應該成為學生自覺自發的生命沖動,讓他們感受到駕馭語言和創造言語的樂趣,體驗言語表現的幸福。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文本承載的言語形式和內容,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表達的策略,教會學生體味語言表達的奧妙,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麗。
在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鑒賞文本的同時,還需要對文本的空白(留白)進行填補,并對細節進行想象性拓展,使之具體化、個性化,這樣才能很好地放大想象空間、展現文本精彩、彰顯文本價值,才能讓兒童生動活潑地主動言說,找到言說的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我想,這樣的言語訓練才是基于兒童的,才是有效的。
三、兒童化的發現:在漫游間美好地相見
我認為,教師上課時除了精心設計課的結構與流程,還要做到“課隨情動,文隨智行,意隨趣生”。除了既定的知識架構及構成元素外,還應該調動兒童的潛意識、記憶群、興奮度和表現欲,幫助兒童搭建個性化的認知體系,使之更加鮮活具體、詩意靈動。就《桂花雨》這篇課文來說,如何才能讓文本中的兒童與教室里的兒童、作為教師的兒童相遇呢?
在經過反思與糾偏后,我定下了這樣的策略:讓兒童在文本和現實世界漫游,感受搖桂花的歡樂與美好;通過相關文字的品讀評析,與《桂花雨》產生同質異構的對照與移情,體驗作者濃郁的思鄉情。整個課堂教學從欣賞、感受開始,通過兒童言語的生長,使情感轉移、想象填補與拓展成為可能。
實踐證明,當我不再直接要求學生體會什么、感悟什么的時候,學生反而對作為教師的兒童和作為文本的兒童產生認同感,繼而產生親切感和統一感,在情境的感染、言語的生長中,抵達“三個兒童”的美好相遇,創生了一個嶄新的境界:文思與鄉思統一、語言與情感相融、閱讀與表達共生。
【教學片段二】
師:終于可以搖桂花了!樂得我呀,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出示搖桂花圖片,音樂緩緩響起。)孩子們,快來呀,搖桂花咯!閉上眼睛,聽,它們沙沙地落了下來。一片片,一朵朵,落在你的——
生:落在我的小鼻子尖上,一股桂花香撲鼻而來,我忍不住深吸一口氣,好香啊!
生:小小的桂花飄到了我的嘴巴里去了,我趕緊嚼了嚼,甜甜的,香香的!
生:桂花落到了我的眼鏡上,在我的鏡片上滑滑梯,和我做游戲呢!
生:桂花落到了我的脖子里去了,癢癢的,涼涼的,舒服極了!
生:這桂花還落到我的鞋子上了,一定是想和我踢足球玩吧!
師:在這么美妙的時刻,孩子們,你最想做些什么,說些什么?
生:我想在這鋪滿桂花的地毯上打個滾兒,就像在花海里游泳一樣,舒服啊!
生:我想把這些桂花帶回家,收藏起來,讓它們香一年,天天陪伴我!
…………
文本中作者對“搖花樂”是這樣描述的:“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這里,對“搖花樂”的描寫有想象空白,創設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學生自然讀得歡快,那是發自內心的感慨;臉上洋溢笑容,那是對桂花雨的喜愛。就這樣,他們和小琦君一起體驗搖桂花的樂趣,也和作者一起愛上了桂花。靈魂和智慧同時出席,讓學生的言說有了生命的律動,他們觸景生情,樂于并主動走進教師精心打造的情境之中,進行聆聽、體驗、感悟,情思靈動。
潘新和教授說:“真正的言說,是生命的歌吟,是從心靈中流淌出來的。”文本反映的是作者曾經的心靈史,而課堂中表現的卻是進行時。由于時代文化的變遷,兒童閱歷和文本作者的閱歷也存在差異,但在這一刻,“三個兒童”快樂地相遇了。經過富有情趣的漫游、生命的言說,“三個兒童”發現了自己和彼此,抵達了一個他們共同創生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