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2014年《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的發布,內部控制作為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環,其操作有了新的依據,地位也有了新的提升。本文就結合筆者的實際工作,談一談事業單位內部工作的經驗和體會。
【關鍵詞】內部控制 風險點 控制程序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是指單位為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從動態上講,內部控制是單位為履行職能、實現總體目標而應對風險的自我約束和規范的過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對象指單位經濟活動的風險。而這里的經濟活動通常包括:預算業務、收支業務、資產管理、項目管理、合同管理等等。內部控制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內控設計部門科學計劃,嚴謹安排,以及單位各部門的積極配合。與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日趨完善相比,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問題處于相對薄弱的狀況,制度規范滯后,部分單位仍存在管理制度設計不完善,實際執行不到位,監督走過場等問題[1]。針對這種現狀,結合實際工作,筆者總結以下幾點內控工作要點:
一、建章建制,有據可查
2014年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的頭一年,各行政事業單位應借《規范》發布這一春風大力宣傳和動員,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建立健全各項財務規章制度,如預算管理制度、費用管理制度等。同時,還應在定期總結階段性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查找可能出現的風險點,并以財務制度及風險點為基礎建立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使財務工作和內部風險控制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查。
二、優化流程,責任明確
完整的制度建立后,就是檢查各項財務業務流程是否科學合理,關鍵控制措施是否有效落實,各項內控制度是否有效執行。同時檢查財務部各崗位對于財務工作、內控工作的崗位職責是否明確,授權審批是否科學完整,不相容崗位是否分離等。明確崗位責任不僅是對風險事故發生的事后彌補,也是對工作漏洞的事先防范。
三、風險識別,分析應對
風險識別是對財務工作中面臨的各種不確定因素進行確認。包括相關財務制度是否健全,職責是否明確,不相容崗位是否相分離,是否建立議事決策機制,以及單位的預算管理情況、收支情況,資產管理情況,貨幣資金管理情況,合同管理情況等。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運用定量和定性方法進一步分析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提出解決方案。下表是針對業務層面的風險點和內部控制措施舉例:
以上是機關事業單位在日常財務工作當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點及控制措施。當然,以上這些只是內部控制工作中有代表性的幾個方面。
隨著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化的全面鋪開,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會計準則、內部控制制度嵌入信息化系統之中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現實。財務工作從預算編制,到報銷憑證制作,再到財務部門審核記賬,以至于出具報表,進行決算分析等各個環節都可通過高度集中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統完成或輔助完成。這樣既減少或消除了各環節上的人為操縱因素,又有利于降低內部控制成本,提高信息溝通的效率和效果。將“人控制人”的問題轉化成集成了內部控制的信息化平臺對人的控制。這種將社會科學與計算機應用科學相結合的方法無疑會是今后內部控制工作的發展方向[2]。同時我們也看到,信息化雖然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統風險,但仍然不能排除人為的漏洞。信息化作為計算機應用的一部分,還會產生較傳統內部控制更多的專業技術風險。
綜上所述,無論是傳統的內部控制工作,還是內部控制信息化,最根本的還是全體員工風險防范意識的增強和基礎規章制度的完善。由領導者帶頭持之以恒地將內部控制工作做好,單位的風險漏洞一定會保持在一個可接受的范圍內。
參考文獻
[1]徐玉.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研究現狀與發展展望[J].中國內部審計2014(11).
[2]陳瀟怡.企業內部控制信息化環境與實施方法探究[J].財會通訊2014(9).
作者簡介:何煒(1977-),男,北京人,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會計學碩士,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